第230章
华贵妃出手的时机挑选的非常及时且……致命。
反正瑞武帝事迹传到普遍二次遭灾、生灵涂炭的南方时,不少有心人以此为借口,扛着皇帝失德,天降惩罚的旗号,揭竿而起了。
北方虽然状况还好,没有天灾,但是人祸是真不少。
匈族国看准大辉动乱的机会,集兵五十万南下,兵分五路,正在和边城守军对峙着。
要不是华贵妃做事没做绝,只是不再支持瑞武帝,不是想看大辉江山溃败,和以往一般,实打实、及时地给驻边的守军送去了大批粮草器械。
边关要失守,连洛京这边,瑞武帝也得为护着江山对那些咄咄逼人的世家妥协。
华贵妃这么识大体,收到消息的瑞武帝是真的感动到哭了。
当然,这里面,还是有点误会的。
华贵妃,具体的说,是她散出去的手下们,或许有拯救大辉江山的心,但肯定不多。
已经彻底和洛京断了联系的他们,是真不知道洛京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匈族国已经陈兵关外。
他们只是在一个很巧合的时间里,巧合地将大批的粮食、衣物、军备送到了边关而已。
要知道,他们的大主子,没和瑞武帝翻脸前,做的就是为瑞武帝盘活周转筹集物资,供应军队的活的。
突然不干了,手上的库存也还在的。
物资太多,不好掩藏。
谁都知道大主子手上有这么批物资,多的是人盯着,想要储藏起来也难。
想要找到小主人让小主人决定吧,小主人又进入深山野林地,根本找不到踪迹,只能先斩后奏地……用掉。
与其花心思去掩藏,一个不慎就便宜了不知道谁的,还不如直接按照常例,打着大小主子的旗号,供给给驻军,买个好。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他们本来就想着将物资移到南边好讨好小主子的。
谁想到,第一批送过去的粮食,措防不及地就被那个邪性得很的诸淑珍搬走了一半。
要不是他们反应及时,剩下一半可能都保不住。
吸取教训得他们决定,先送出去保本。
小主人不是说要去漠北么,漠北之上的关卡城镇就这些,最有话语权的就是各地的驻军了,先讨好准没错。
谁想到,送粮会送得那么及时呢。
来得好不如来得巧的,这功劳,他们自然是厚脸皮地提他们的小主人收下了。
他们也不想傻大方的。
以前大主人就是太大方,养大了狗皇帝的心,才敢这么糟践他们的大主人。
这不,大主人一翻脸的,狗皇帝立马就内外交困到连边关战士的物资都凑不齐的,是得多没用?
难怪小葵大人总骂瑞武帝是狗皇帝,这么没用的皇帝,他们也是第一次见。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软饭硬吃嘛。
没想到瑞武帝居然是这样的皇帝。
能跟华贵妃干活的,大都是对皇帝并没有多少忠心的,对此,也不过是一笑置之。
转头就琢磨着,该如何讨好面都没见过的小主人了。
显然,比起瑞武帝,跟着大小主人更有盼头。
为了让他们的小主人到了这边生活能舒适如意,这群大聪明借着送粮的东风,开始在边关置办起产业。
田地房屋商铺必须不能少,下人奴仆也得备着。
在边关这边,只要给驻军供奉足够的粮食物资,背后有足够的身份,那什么都好说。
华贵妃放出的这批人,恰巧就满足了这些条件,一下子在边关就如鱼得水起来。
哦,忘记说了。
瑞武帝为了挽尊,也是发现他不能没了钱袋子,想挽回华贵妃,都不用华贵妃折腾的,就主动承认了诸淑娴(苟子)的身份。
华贵妃都闹成这样了,戾王妃……哦,李氏因为有六皇子,避免了被追究责任,但是李氏身边的人可没有这种幸运的待遇了。
都被皇帝抓走盘问了。
诸淑娴(苟子)的身份自然是很快被审出确认。
诸与朱谐音,改名字也轻松得很,圣旨一下,诸淑娴(苟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从诸淑娴变成了朱淑娴,不仅被封为长公主,还给了一个珍字封号,可以说是风头一时无两。
为了不刺激后宫,皇后生的嫡长公主,也借着这次东风,得了一个封号贤。
嫡长公主本来就是长公主,不过没有封号,当初瑞武帝说长公主下嫁,为了家庭和睦,彰显皇家气度的,就不给封号了。
如今知道要靠皇后娘娘挽回华贵妃的,突然就能有封号了,知道内情的,都觉得很讽刺。
朱淑娴(苟子)的这珍长公主的封号地位也很别扭的。
毕竟,按照瑞武帝子女年龄的排行,朱淑娴(苟子)应该是排第七。
不算嫡长公主,朱淑娴(苟子)前面都还有五个公主呢,这不顾朝廷上下反对都要册封的珍长公主,是真的很名不正言不顺。
这也侧面的反映了,瑞武帝少了华贵妃的支持后,到底被朝臣们逼得多狼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