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6章将若之何? - 晋末长剑 - 孤独麦客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晋末长剑 >

第1326章将若之何?

第1326章将若之何?

四月二十一,李重收到消息时,正在督促修筑一座仓城。

幕僚们建议取名“凡城”(后世平泉附近),理由是离白狼山以东的那座汉末凡城不远,彼城已废,名字正好拿来用——这也是边塞之地很多城池位置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要么经常迁址,要么名字被挪用。

仓城位于高处,城下就是驿道,此刻正有庞大的队伍正在进兵。

李重方才与带队的泰山羊氏子弟交谈了一番,得知他们出动了三千人,既是民夫,又是押运军士,携粮五万斛输往平刚。

平刚那破土城也在修缮、扩建,燕王邵裕允许他们取用部分军粮,然后夯土筑城、伐木设棚,总之尽一切可能扩大军粮的存放之地。

五万战兵,不算役畜的话,一个月就要消耗十三四万斛粮食。

而一辆马车才能装载四十到六十斛不等的粮食,牛车多一些,但毕竟还是陆地运输,大不到哪去,况且牛车较大,路况就那样,有些地方走起来比马车、骡车麻烦。

北平行营从去年开始筹备,到现在集中了幽冀及司州部分郡县一万多辆车,另有驮马、驴骡五万余匹,日夜不停地运输资粮、器械、弩车、伤药、工具及其他各色物品。

值得欣喜的是,李重派了不少部落自幽州北上,在山间布防,至今还没遇到大规模的慕容鲜卑骑兵袭扰。

至于数百骑一股的那都算不上袭扰,直接就给驱逐了。

大战尚未展开,但前期准备进行得非常顺利。

李重很有政治觉悟,他觉得这是天子的功劳,因为他当机立断保住了辽东慕容仁势力,令他们牵制了不少敌军。

高句丽那边搞不好也出动了,应该是他们惯常的偷鸡摸狗,即突入玄菟郡,劫掠财货、人丁,这也有牵制效果。

可惜扶余国跟死人一样,既不朝贡大梁,也不出兵攻慕容,只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然大争之世,真能做到与世隔绝吗?不可能的。

“以蒋恪为傍海道都督,领银枪左营及左骁骑卫,配属辅兵万人,出临渝山,穿越辽泽,攻向徒河。左长直卫、右龙虎卫镇守辽西,为其遮护后路,督促资粮发运。”

李重用兵,首重后路及粮道,从这份命令就可看出他的打法一点都不激进,首先是以尽量不败为前提——即便败了,也要尽可能撤回来更多的人马。

“右骁骑卫余部及临泃、静塞、北口三镇集兵万人,即刻驰马奔向平刚,各自找寻贼骑厮杀,若前锋都督、燕王裕有令,则遵其号令。”

这份命令看起来有点奇怪,但其实是考虑到燕王从来没指挥过这么多人马,故让这些将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要事事等燕王传令,自己主动寻找敌骑交战,将贼人向东压。

说白了,李重不信任邵裕的能力。

燕王率三千骑摧锋破锐的能力是有的,但他还没证明过自己指挥一万以上步骑混编队伍的能力。

若非邵勋特别要求,李重多半会让燕王率三千骑充当北平行营的护卫亲军,跟着他李某人一起出发,既安全,也能混一份功劳。

“以黑矟右营督军赵玮为行营留守,与黑矟中营分镇燕、北平二郡,若有贼人翻越山岭突入幽州,则厉行镇压。”

这是天子的命令,一是担心有鲜卑人穿越燕山中的孔道,突入幽州制造混乱,更担心后方有人叛乱,故留两部禁军一万二千人震慑,二是担心意外

“禁军其余诸部、左右羽林卫、左右金吾卫、右飞龙卫离开北平,携战车进驻卢龙、凡城,等候命令。”

此部总计战兵三万余人,是此战的绝对主力,辅以河北镇兵、幽州杂胡、豪族部曲转运资粮,由李重亲自统率。

“给冀州传讯,报予天子知晓。”

下达完所有命令后,李重便挥了挥手,自去休息了。

他一点不着急。

如此声势的大军,最忌讳的就是自己乱起来。自己不乱,主将不慌,又都是厮杀多年的老兵,敌人拿什么来打?

******

四月二十五日,邵勋只用了四天便收到了李重发来的军报。

他没有反对。

李重是招讨使,拥有全权,这些是“通报”,而不是“请求”。

这一天,他正在彰武郡境内,四万步骑浩浩荡荡开往漂渝津。

二十六日,途中接到了东莱行营招讨使徐朗的奏报:该部定于四月底渡海,将从江南调来的数千北府兵及青徐豪族部曲兵总计万余人输送到辽东。

这个目的其实是为了解放出野战能力相对较强的左飞龙卫府兵及黄头军第一营。

他们移交驻防任务后,便可以配合慕容仁部北上,尝试收复襄平等地。

邵勋一看落款是四月二十日,便知东莱行营的行动已近在眼前。

现在就只剩下以邵慎为统帅的草原行营了。

邵勋想了想,亲手写了一封书信,着快马送往平城,令拓跋鲜卑发兵,汇合单于都护府帐下精骑五千、义从军万人、幽州突骑督二千、平城侍卫亲军三千、高柳、红城、武周三镇步骑八千、板楯弩士三千、凉城兵二千,总计八万余人,驱赶牛羊向东,进入宇文部牧地。

五月牧草茁壮生长,正是草原行军征战的好时机。

“动用这么多人,今年草原上赏赐就要发不少了吧?”宽大的马车之上,羊献容皱着眉头说道。

“到时再说。”邵勋笑道。

他当然认可羊献容的话,打仗不是无中生有,首要便是后勤。

草原上出动那么多人,至少要动用上百万头牲畜,分十余路进兵。    不是场地不够宽走不开,而是这么多牲畜必须要分散得很开,不然前面的牲畜过境,把牧草一扫而空,草还没来得及长呢,后一批又过来了,岂不要饿死?

这种迁徙式的作战很讲究方法的,而且危险性也很大,尤其是战败的时候。

邵勋记得后世唐代关中西半部分吐蕃人多得要死,往往都是他们喜欢一波流打法,先把男女老少迁徙到附近,带着帐篷、牛羊及奴隶(各种族属,甚至有中亚人和南亚人),夏天在青海放牧,秋天就赶着牛羊马驼来关西,然后攻打关中,赢了大抢特抢,输了就向凤翔、泾原、邠宁等藩镇投降,老弱妇孺也不要了。

其实如果有选择,他更愿意跑到平城,带着这股庞大的部队,沿着草原一路进兵,体验一把反向耶律阿保机的感觉。

飞一般的感觉,不一样的体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