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汉大司马大将军李衡 -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 画凌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422章汉大司马大将军李衡

第422章汉大司马大将军李衡

杜琼的疑惑让董允不知如何解答。

从中国地图来看,为什么关中是强大王朝都城的首选?

为什么洛阳也是强大王朝的必选之一?

为什么定都建业的王朝,绝大部分只能偏安一隅?除了朱元璋。

为什么宋朝要定都开封,而赵匡胤想迁都洛阳,却被大臣们说服继续定都开封?

在古代,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说,第一要考虑的就是京畿所在地的安全。

农业时代,敌人打到京畿,皇帝逃跑的难度是极大的。

皇帝又牵涉到全天下的安稳,所以京畿一般都选在山河牢固的地方。

其次则是京畿的农田数量,这关乎到京畿的势力强弱。

如果京畿的田很少,就无法养很多人,无法养很多人,就意味着驻扎在京师周围的军队数量很少。

即便是统一王朝,一旦京师附近的禁卫军很少,就形成外重内轻的危局。

典型的如安史之乱。

所以,当年刘邦定都洛阳,娄敬和张良就劝他迁到关中。

因为豫西走廊相对于关中平原,实在太小了,洛阳根本无法支撑起强大军队,且没有战略纵深。

于是刘邦就听取了这个建议,迁都到了长安。

至于到宋朝,不能定都洛阳,其实道理相通。

为了防止武人,宋朝施行了内重外轻的国策。

也就是全国大部分军队都要驻扎在京畿地。

要支撑这个国策,京畿以及周围都必须有广袤的沃土。

而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走廊是无法支撑的。

所以,北宋两淮田亩加起来超过一亿,是名副其实的国库重税地。

为了养开封的百万大军,北宋大力开发从开封到两淮的运河。

若迁都洛阳,已经淤堵的隋唐大运河,却无法满足这个国策。

而且安禄山在造反的时候,已经告诉赵宋的高层,你敢定都洛阳,我只要切断运河,你就得饿死在那里!

如此说来,内重外轻的目的是在守京畿稳定,只是三冗问题后来愈演愈烈而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