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朝堂风云
第216章朝堂风云
摄政王虽然赌气回了皇宫,但心里到底放不下,又让宫里的太监去太医院,叫了几个太医去了他的别院。李侧妃一上来就破了水,太医去的时候,几个接生婆正满头大汗,手足无措呢。
别院的管事给太医跪下:“快救救侧妃娘娘。”
“到底怎么回事?”
有接生婆跑来,给太医回话:“破了水了,却再也没有动静,这样会憋死孩子的。”
太医一听也着急了:“我开个催产的方子,赶紧煎药喝喝。”
下人急忙用帐子将李侧妃围起来,然后请太医过去又给诊了脉,这样,开出的方子才更对证。
笔墨已经备好,太医写了方子。
李侧妃是个心细的,早就备好了生产常用的药物,太医一一监视,称取药量,这才让人去煎药。
李侧妃是巳时中开始阵痛的,一直折腾半夜丑时中,孩子出生时身上都憋青了,接生婆狠拍屁股,也不肯哭。
宫里擅长小儿科的太医早就在外面候着,最后让他动手扎了一针,这才小猫一样哭了几声,活了。
摄政王从宫里被叫出来,又派了一群太医去,京城消息灵通的人士早朝时,便都知道摄政王一晚上添了两个儿子。
上朝前,摄政王来到朝房,众臣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摄政王很高兴,一直笑呵呵的。
或许是因为这件事,勾起了朝臣对储君的关心,早朝时,礼部左侍郎张雨庭前奏对:“太子赵弘玠的患病已经半年余,一直不能好转,不适合做储君。”
魏涛这个太子太傅闲置了一年多,也有些不满,他紧跟其后,赞同张雨的提议。
紧接着是摄政王,他神情悲伤,但很坚决地请皇上另立储君。
嘉佑帝眨着眼,没想到瞌睡了便有人递枕头。
福王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到京城,大臣们都知道,可不知道他已经恢复神智了呀,难不成这张雨的消息特别灵通?还是有人让他打冲锋的?
嘉佑帝虽然身体不好,但城府却不差,他面无表情,问张雨:“张爱卿可有举荐之人?”
张雨眨眨眼:“听说宗学中不乏聪明伶俐的孩童,皇上可以派人考察,然后议立。”
嘉佑帝见张雨打太极,把球传回来,知道他必然还有后招,暗暗揣度他到底会为谁说话。
“如此,众位爱卿可以畅所欲言,朕不怪罪。”
魏涛一听,赞了一声:“皇上圣明!”
“魏爱卿可有良策?”
“微臣以为,皇上可以出题,宗学里十岁以上,皇家近支的子弟都参加考试,看哪个最聪明,便立哪个。”
这一句就像油锅里进了水,朝堂立刻便炸了,朝臣反对居多,但也有同意的。
摄政王的好朋友之父礼部尚书贾东水就同意这个建议。
张雨不同意,他建议应该从皇上最亲近的血亲里挑选太子。
摄政王一共五个孩子,除了赵弘玠,该立谁?
“臣以为,摄政王的几个孩子太小了,如今的太子,还是一个顽童,不能使臣民安心。”
这是要撇开摄政王的几个孩子了,朝臣的眼光都盯向张雨,心说你不要命了。
“张爱卿可有推荐的人?”嘉佑帝问。
张雨拿帕子擦了擦汗,硬着头皮道:“诚王若之子赵弘珏已经长成,聪颖勤奋,可堪大任。”
“不行!”翰林院的贾院判立刻表示反对:“臣以为赵弘珏不可,他性情太过温和,守成尚且不够,开拓更没指望。”
魏涛支持贾东水的奏对,接着多数大臣都表示反对。
张雨见没人支持自己,改口保举赵弘昆:“聪明好学、英武果敢,年纪也合适。”
其实,张雨最终目的就是赵弘昆,嘉佑帝知道益王终于忍不住了。
忠勤伯到了京城,儿子守在西南,他们父子呼应,按理,忠勤伯的实力不会消弱,还会加强。
可眼下实际情况是,威远侯到了内阁,依然总管全国军事,兵部多数旧僚对他十分崇敬,并不怎么服气忠勤伯。
威远侯虽然隔了个山头,可这隔山炮依然能打响,忠勤伯在兵部,很有些力不从心。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襄国公虽然无能,但他不知从哪里搜罗了一个隐士高人,现在在西南做的有声有色,忠勤伯的儿子前几天写信回来,大骂襄国公不够意思。
他若没有吃亏,如何会有这样的言论?忠勤伯不知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但看过信,心情很沉重。
这是一个很能忍得住的人,益王却不是,他听到消息,着急了,撺掇张雨演了今天的一幕。
一时无人反驳张雨,的确,赵弘昆是有优势的。
谁也没想到,很少说话的老实人,礼部右侍郎杜仲德出列奏道:“皇上,臣有本奏!”
“讲!”
“福王已经恢复了神智,他博学多才,又从小跟随摄政王,颠沛流离,熟悉民间疾苦,乃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张雨最恨的就是这位右侍郎,两人官儿的级别是一样的,左侍郎比右侍郎还高那么一丢丢,可杜仲德的名声,却比他好太多,在礼部,俨然有压过他的势头。
礼部尚书陈永辉年纪大了,随时都可能致仕,张雨一心想再坐上那个位置,便视杜仲德为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