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卖花姑娘
第196章卖花姑娘
方榴花的性格,比李瑞娘爽朗,过年期间,应酬又多,她一下子胖了起来,过了正月十六,她宣称自己要节食减重,却每次见了美食,便两眼放光,尤其是爱吃鱼,三天两头的让厨房给她做鱼吃。这个时候的鱼,全都是河里水塘野生的,美味又营养,她减来减去,没有瘦下来,反而更胖了,这让方侧妃十分苦恼。
摄政王府上上下下,都知道方侧妃为自己的胖发愁。
摄政王妃和李侧妃听说了还偷偷高兴了一下。
可惜李侧妃和摄政王妃都病着,王爷只好要么歇宿在方侧妃那里,要么住在书房,丝毫也没有嫌弃胖子的意思。
其实方侧妃依然美丽动人,她本来就浓眉大眼型的,添点肉反而显得富态。
摄政王妃针对李侧妃,一而再再而三的,方侧妃便看出了蹊跷,她扎紧自家篱笆墙,还对家里的奴仆管理更严,稍有风吹草动,便报给摄政王,以防王妃万一得手,自己洗刷不清。
燕然也听说了甲鱼汤事件,更不想呆在京城了,她和福王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便去大内,向皇上辞行。
嘉佑帝很羡慕地说:“啊哈,你们两个真是有福气,不愧是我封的福王。不过,我得给你们两个派个正事,不能光知道玩儿。”
“好的,万岁!”福王答应地特别诚恳。
“是这样的,太宗和高宗皇帝曾经让地方官堪舆地图,但却每次都因为其他事情的影响,不了了之,你两一路走过去,帮着收集些这方面的资料,也让我看看,咱们昊天朝,到底有多大,是个什么样子的。”
“是!”福王也不管自己干的了干不了,回答得挺痛快。
嘉佑帝笑了笑:“你们带上圣旨,跪安吧!”
“谢万岁!”燕然忽然有些感动,嘉佑帝这是给他俩出游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福王和燕然又向摄政王辞行,然后来到卫国公府。
丰娘见女儿并没有觉得女婿傻,便每日以泪洗面,反而能够以此避开祸端,让自己的小日子快快乐乐的,忍不住又是欣喜,又是酸涩。
卫国公为燕然秘密调来几十个军中最出色的斥候,已经撒了出去,他们会在路途上,暗中保护他们。
还没出正月,阳光晒到人身上,已经暖到发烫,可风中依然有料峭寒意,长辈们都劝他们再过半个月,燕然和福王却亟不可待地出发了。
福王以前虽然跟着父亲,走过不少路,从京城到胡家庄,又从胡家庄到京城,然后,便是王府到书院,总是两点一线,真正游览的时候却根本没有。
燕然还让人给她开了一张单子,什么地方有名山,哪里有好水,还有一些传承数百年的经典建筑等,她按图索骥,边走边看。
有了皇上的圣旨,他们到工部换来官凭,一路便能官家的驿站,因为福王身份高贵,还是最好的上房,吃最好的席面,但燕然却很知趣,房子住了就住了,席面却是要地方官掏腰包的,碰上贪官,他们左手出去右手又会捞回来,但清官可就愁煞人,于是,燕然很留意每地的物价,大概估计一下给付餐费,而且只多不少,于是,听到风声担心不已的官员,都禁不住松了口气。
有人巴结摄政王,上折子赞扬福王宅心仁厚,不干涉地方事务,不扰民,摄政王欣喜之余,也有一声叹息。
大概走了一个月,旷野的景色便明丽起来,春风微醺,令人沉醉,福王实在忍不住,闹着要骑马,燕然也想自由奔驰,可安全怎么办?她想了一天,让卫队和仆人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行驶,她和福王化了妆,换了衣服,带着几个武功高手,从另一条路走了。
卫国公派给燕然的暗卫,有几个还是老熟人,一个就是杨辰杨小强父子。
杨辰武功不高,却是探路能手,燕然还有暗卫是夫妻,却是幼时的朋友王彩菊。
当年卫国公进京,从西疆军中挑了八千勇士,王力刚兄弟和表弟姚勤俭都在其中,姚勤俭因为头脑灵活,被选中学了放火炮,因为他特别会瞄准,西山大营一仗立了大功,现在已经是火器营的副统领,六品武官。王力厚却受了重伤,后来虽然还保住一命,却没法继续当兵,所有西山大营活着的,都是有功之臣,受伤退伍的都有一笔不菲的安家费,他拿了钱回胡家庄了,前不久写信来,说是已经成亲当了爹。
王力刚没有表弟官儿大,只是个八品的小队长,好歹是官儿,家就安在了京城内,燕然走后,彩菊一度是丰娘的暗卫,到了京城,丰娘做媒,把她介绍给卫国公身边的一个亲卫,小伙子武艺很好,人品也不错,崔氏和王力刚很满意。
崔氏自打病好了可以生孩子,便一发不可收拾,每过两年三年的,便是一个,现在,彩菊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一个比一个能吃,王力刚的饷银根本不够用,彩菊虽然成了亲,还拿一半的月俸补贴娘家。
好在她自己能赚钱,一个月三两银子的月俸,比老爹和丈夫也不差啥。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彩菊现在给燕然做暗卫,先是扮做粗使婆子,燕然弃车骑马,全都穿男装,她便也跟着一身利落的骑马装。
这两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燕然的路途又多选择比较富裕的平原,也没有听说有杀人越货的土匪,刚开始几天还很顺利。
这天来到一个安昌镇,比燕然以前住的左山县还大,远远看去,黑压压大片的房屋,很巧,刚好是安昌镇的集日,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即将春耕,卖农具、种子、牲口、树苗的人特别多,还有很多卖饭食的,卖布匹衣服丝线头花,这些女人感兴趣的东西,却很少。
燕然依样问了各种价格,用炭笔记下,皇上为了他们出游,还不惜下旨给予方便,她也投桃报李,搜集一些民间的信息,到时候整理了给他。
迎面走来一个姑娘,大概十四五岁,提着一篮子花儿,边走边叫喊:“卖花儿,卖花儿,谁要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