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令人惊诧的擢拔
第181章令人惊诧的擢拔到了山下,燕然他们便被保护在一个有着又高又厚外墙的院子里。
院子的四周还有望楼,姜武和郑义商量了一下,安排了几个侍卫带几十个西山大营的兵,负责守护,其余的人马,全都去封锁道路抓坏蛋了。
申时中,京城那边增援的人赶到,他们几乎把山包梳了一遍,只找到三个尸体,都是一开始就被火铳打中的,两个当场死亡,一个是被抓获时,吃了毒药自杀的。
到底是谁安排的这场刺杀,却不得而知。
嘉佑帝的身体,不能生气,摄政王狂怒,却还得先压抑着安慰皇上。
嘉佑帝从小身体不好,就不许生气,也是压抑的久了,定力比摄政王好,他思谋再三,下了决心:“依朕看,你想补偿弘琛,可惜有人不许啊,再这样下去,他连命都没了。”
摄政王心中难过,点头道:“事已至此,也只能那样了。”
就在这天夜里,两个鬼鬼祟祟的人影在一起交谈:“皇上已经有意重立太子,此刻宜静不宜动,你怎么能犯下这样蠢的过错?”
对面的人气急败坏地跺着脚:“这不是我安排的,你知道,我们出钱买命,对方拿钱办事,具体操作就不是我们能说了算的。”
“这么说,上一次没有成功,便会有这一次,说不定还会有下一次?”
“是的。”
“他已经傻了,又被废黜,还是得死吗?”
“嗯,我们当时出的是买命钱,不是罢黜便能终止的。”
“哎哟,他还活着,岂不是说,还会有刺杀?”
“应该是,咱们才付了一半的钱,说好人死了,才付另一半的。”
“我们以前在暗处,不被人注意,今后盯着的人太多,万一……”
两人都有些心惊。
“能不能让那边停下动作?”
“我试试。”
第二天,皇上颁旨封赵弘琛为福王,另立赵弘玠为太子。
赵弘玠才三岁,朝臣虽然不明白皇上为何放着大的赵弘璋不用,而要立个小孩子,但皇上已经让步重立太子,他们一时也不敢罗嗦。
杜英睿上折子请辞东宫长史之职,嘉佑帝准了,给了他一个五品的翰林之职,让他去翰林院。
杜英睿没有接旨,请求做福王府长史。
摄政王感动莫名:“没见过如此重情重义的,当年琛儿虽然于他有恩,可也不至于到了以命相报的程度,真正做到了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听闻杜仲德当年为了一家孤儿寡母,误了考期,后来又为了朝廷,跟随威远侯远赴北疆,还跟随到了西疆。”
“是的,威远侯曾经说过此事,他为人方正,刚直不阿,能力也很强。”
“看来这一家的确是正人君子,而不是那种言不由衷、沽名钓誉之徒。”
“是的。”
“让杜仲德去礼部,任右侍郎如何?闫禹铭都快七十了,老眼昏花,路都走不稳,还赖着不肯致仕,标准的尸位素餐呢。”
“这个——,闫禹铭的确该致仕,可杜仲德越级提拔的幅度是不是有点大了?”
“不大,能震撼人心吗?对这样的忠良,朕就是要多加提拔,才能树立榜样,提升正气呀。”
“是,微臣着相了,杜仲德这样的人,的确应该进入礼部,大力旌表。”
皇上给杜家的旨意,果然震撼了朝廷大臣的内心,杜仲德中进士才一年,先授予五品官员,大家听说他跟从威远侯多年,在铲除梁炳辉的斗争中有功,也就表示理解,可这才一年时间,便从五品一下子蹦到了三品……
第二天的朝会上,边有人提出了异议:“皇上,杜仲德是卫国公的女婿,又和胡宰丰是同乡,他是不是该避嫌,不适合在京城做官呢?”
这个理由,还真的冠冕堂皇。
过年后,京兆尹给皇上推荐了一个医术高明的道士,嘉佑帝精神好了许多,便又开始临朝,但他经常不太说话,此刻,他转头看着摄政王。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摄政王对皇上行礼,然后对着朝臣开言:“皇上问大家:卫国公世子任西山大营总统领时,怎么没人说回避呢?”
吏部左侍郎顾严惜出列奏道:“卫国公年事已高,身边应有子孙伺候,再说,西山大营乃梁炳权盘踞多年的老巢,非姜统领这样德高望重、能力超群的大将,不能弹压制服,因而,虽然朝廷有规避制度,可也得根据实情。”
“那么,皇上还问大家,为何你们不问一声,为何提升杜仲德,便要拿出规避制度来阻拦此事?”
顾严惜无话可说,退了回去。
胡宰丰出列,恭声询问:“还请摄政王明示,为何皇上会越级提升杜仲德?”
摄政王笑了一下:“胡大人,你和杜仲德是乡亲,想必对杜仲德有所了解。”
“是,微臣略知一二。”
“请讲一讲,让诸位明白。”
胡宰丰说了杜仲德为了一家孤儿寡母,误了考期的事情,然后,又为了朝廷,跟随威远侯,致使自己在其后的六年,都没能参加春闱。
朝堂上站立的众位大臣,也都听说过此事,但由胡宰丰说出来,威远侯在一边作证,便知不是空穴来风,一时相对无语。
威远侯接替胡宰丰,继续说道:“我等进京,皇上本来要赐官于杜仲德,但他坚辞,靠着自己的能力,在春闱中脱颖而出,大家只看到他才中进士一年时间,却不知道他为了朝廷,已经默默奋斗了十年之久。”
摄政王接着威远侯的话,继续道:“诸位,皇上擢拔杜仲德,就是为了弘扬正气,希望有更多的士子文人像他这样,一心为了朝廷百姓,而不是盯着前途爵禄。”
朝堂上的官员,都不敢说话了,只怕摄政王拿杜仲德和自己的行径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