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自己人贪污,那能算么?
第545章自己人贪污,那能算么?
张庭恩更关心的其实还是内治,所以在贾琏说完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自西宁王打着安西各部收拢叛军的借口发兵安西以来,陕甘两地每年以百万计迁往西域,这其中李清为了迎合上意,在陕甘任上期间出了大力气。他支持恢复安西有私心!要不是为师盯吏部盯的紧,每年陕甘两省的官员,评价都不低。这里头固然有朝廷对陕甘官员的照顾,更多的是李如水个人培植党羽。如今为师看来,最要紧的就是变法的推进,李如水表面上支持,背地里指使地方掣肘。”
贾琏听到这里,觉得张庭恩似乎有点主观臆测了,于是便小心谨慎的问一句:“您说的这些,有明确的证据么?”
张庭恩翻了翻眼珠子;“有证据还留着他在内阁过年?早给他弹劾走了。当初河南巡抚,那就是他推荐了人才。陛下也是信了他的鬼话。”
贾琏若有所思的反问:“从结果上看,李相也因为推荐了不恰当的人才而受了牵连。”
“不器啊,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梁道远告老之后,心学一脉基本纳入李如水的旗下,加上青云系,一南一北,从者如云。试问,这些人支持李清什么?当然是有利可图才会支持他。”张庭恩觉得贾琏太不敏感了,这种事情还要讲什么证据呢?要看结果是谁受益的嘛。
贾琏也没问承辉帝的态度如何,因为太了解他了,知道他一定是居中平衡的态度。
皇帝嘛,即便是张庭恩为首辅,他也不愿意见到内阁团结统一。所以,对李清的放纵就很好理解了。
至于李清这个人,贾琏从当初在青云书院时的经历,就能看出端倪来,做事很有目的性,看重利益。
怎么说呢,任何时代任何人,想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成就一番事业,首先你要坐在那个能够表达意志并有人听的位置上。
这就好比经营企业,你先要是企业的老板。
所以,根本问题还是侧重内部的文治,还是侧重丢外的扩张之间的矛盾。
对内的文治在财政问题解决之后,对于承辉帝而言迫切性没有以前强烈了,所以,这才给了李清机会。
承辉帝虽然没表态,但他个人的倾向是明显的。
“学生以为,内外之间并不矛盾,先生何苦非要一争长短呢?”贾琏决定劝一下,希望他能跟着皇帝的节奏走。
“为师何尝不知对外扩张的好处,可是,对外扩张的好处,没有落到普通百姓的身上。以南洋为例,对外贸易确实促进了茶叶生丝瓷器的出口,但最终九成利益为商贾所得,余下一成共百姓分润,可谓少之又少,且朝廷对外扩张所花费的银子,并未收回来。侧重对内治理投入不大,但确实可以让百姓受益。以摊丁入亩为例子,一旦推行成功,底层官绅胥吏,少了许多苛捐杂税的名目,百姓的负担明显的减轻。”
贾琏听了沉默不语,张庭恩叹息道:“为师知道,很难,且见效慢。比不得对外扩张,眼见的开疆拓土,将士们也期待着建功立业。”
张庭恩说的对不对,对,也不全对。至少短期内是对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呢?
唐朝以后的宋、明两朝,长期缺乏对外扩张的动力,不单单是制度问题,还有收益的问题。先说打下来的土地是否合适种地,不合适种地的土地,打下来也守不住。其次就是对外贸易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唐朝的时候一条丝绸之路获得的利益,驱使帝国向西发展保护商路。宋朝开始更多的阿拉伯商人从海上过来,海上丝路的诞生,陆地扩张缺乏内生动力的原因。
宋朝弱鸡一个,就不提了,明朝也就是收回了河西,能守住是因为河套的存在。
很多事本质上就是个经济问题,明朝放弃安南,放弃了郑和开拓的大好局面,是明朝人傻么?
真不是!
朱棣搞钱是为了凑集北伐的军费,带回来的胡椒多到用来发俸禄。民间实际上是没有分润到太多利益的。花国库的钱去航海,收益你不带我分一个,那我就断了这条路好了。反正守在家门口,也是会有海商过来进货,一点都不耽误挣钱。甚至还推动海禁,因为海禁并不影响外贸,漫长的海岸线,想走私可太容易了。走私还不用交税,只要沿海的官员那边工作做到位,更加的挣钱。
朱元璋搞的一套制度问题很多,后来的皇帝除了朱棣,没一个有能力改动。问题是朱棣得位不正,他哪里敢改老爹留下的制度呢?
还有一个问题,张庭恩也许是忽略了,或许是故意不说。那就是即便推行了摊丁入亩,而没有士绅一体纳粮制度,基层的士绅依旧有的是办法转移支付,让底层的百姓承担更多。当然了,不是说变法没必要,反正变不变都差不多,继续摆烂就是了。
变法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在贾琏看来,摊丁入亩的必要性很大,因为这个政策至少能在十年内提高朝廷统治的稳定性。
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政策想到对策,也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
(ps:说一个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名词,提留款。)
综上所述,贾琏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很清晰了,皇帝集权时代的对内文治,起到的作用其实不大,但是对外扩张就不一样了,见效快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说句难听一点的,就算有外敌入侵,向外扩张还能增加防御纵深呢。
一百年后,两百年后,如果整个南海都是中原王朝的内海,中亚也在疆域范围内,哪还用担心资源短板呢?
与其对内顶着巨大的压力变法,真不如加大对外扩张的力度。
都说汉以强亡,首先你得强啊,不强的话像宋朝,谁都能骑在头上拉屎。网络上总有人说宋朝如何美好,去查查官方统计的民间造反次数啊。
宋朝的文治,真的有网上一些人吹的那么好么?
文治不行,武功不行,就剩下一个文人行了。就算是文人,你也要科举成功啊。科举不成,就是一个普通小民。然后给赵佶叫花石纲。
贾琏知道没法说动张庭恩,因为他是个意志坚定的人,只能是旁敲侧击的提醒,希望他不要对抗皇帝的意志,走上方白衣和孔照的老路。
诚然,这两位更多的是为天下士绅谋利益,而张庭恩是真的希望能减轻底层的负担。
“恩师,您要看到,自帝国开启新一轮的扩张以来,人口大量向外迁徙带来的变化。缺少佃户,地主自然会善待佃户,否则没人种地了。远的不说,这几年直隶人口大量出关,民间佃户的待遇眼见的向好,还有大量山东的移民渡海东去后,地主与佃户的矛盾不再激烈,整体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朝廷拦着,东平王还能吸引更多的百姓出关,现在他还要从朝鲜和日本买人去北方开拓土地。间接的增加的与这两个藩属的贸易额。”
贾琏也算是苦口婆心了,张庭恩沉默良久道:“总归不能治本!” 贾琏听的也有点火了:“若要治本,那便杀尽天下的地主,把土地分给所有百姓。恩师能做到么?做不到就不要提治本,有这个精力,还不如想想如何整顿吏治,严惩官员贪腐。重点是打击那些与士绅狼狈为奸,巧立名目刮地皮的官员。”
张庭恩听了再次良久的沉默,最终叹息一声:“你都没啥好法子,看来确实没有治本之道。”
贾琏很想说我有办法的,但还是没说,人,不能也不该革自己的命。无耻就无耻吧,双标就双标了,我就这样了。
“学生哪来那么大的本事,恩师高看了。”
离开张家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贾琏没有留下来吃饭的原因很简单,察觉到了张庭恩其实也想妥协,只是没有坚定信心。
两人的交流之后,张庭恩已经做了决定,在对外扩张的问题上,顺从皇帝的意志,而不是从财政的角度出发,建议削弱对外扩张的投入。
嗯,此前张庭恩与皇帝之间有没有过争执,这一点贾琏并不知道,因为没有信息标明。
希望皇帝不会因为河南的失败,放弃摊丁入亩的政策。如果是这样,那孙化贞的案子,自己出大力气的结果,无非是为了朝廷的威严和体面。
回到家里,贾琏总算是看见了香菱,这丫头看着憔悴多了,让人不禁心生怜惜。
趁着没别人在,贾琏很是腻歪了一番,香菱眼神凌乱,意识模糊,正要成好事时,外面传来说话王熙凤的声音。
“你们爷呢?”
看门的小丫鬟畏惧王熙凤的淫威,忙不迭的回答:“与香菱姐姐在书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