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李元的手段 - 红楼:我是贾琏 - 断刃天涯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30章李元的手段

第630章李元的手段

要不要成立新的部门,内阁拿不定主意。说起来这二十多年内,新的部门不断出现,始作俑者都是贾琏。

多了个衙门对于官员而言是好事,但这些新增的衙门技术性很强,没点本事非要往里钻,那真是够丢脸的。

诸多进士举人出身的官,还真不愿意进这些衙门。需要专业技术不说,还要真的会干活。

眼前贾琏建议的新设衙门倒是很不错,行使管理职能,要求不高,官员只需要背熟规则即可。

站在五城兵马司的角度看问题,部分职能被剥离出来,那不是亏了么?

换个人来提这个建议,大概家里仆人出门买菜,都是要被打闷棍的。

可惜这个人是贾琏,五城兵马司上下不会有任何抗拒,今后这个新衙门,多半是兄弟单位。

“上会吧!”方颂不愿意承担五城兵马司部分职能被剥离的责任,又不便反对贾琏的建议,于是转进。

李清心里挺不舒服的,这新的衙门如果是贾琏建议成立的,一大半的官员都将出身工程学院,这不是胡乱说的,是有根据的。新增的衙门,有一个算一个,主力官员都出自所谓的实学派。这一派人基本都与工程学院和国企有关。官场里私下称之为,贾党!

摸黑归摸黑,却没啥实际效果,说的难听一点,连续两位皇帝对贾琏信任有加的前途,是贾琏真的能做事,他带出来的人也都是做事的官。

重点还是要区别一下,贾党和事功派的区别。事功派也主张做事,只不过做一分,交九分。

贾党则是默默的做事,大把的挣钱,很少在朝廷里咋咋呼呼。

“那就上会吧。”李清心里颇为憋屈,明明是我先说剥离出一个新部门,现在主导权不在我手里。

林如海自然无话可说,交代部署下去后,同时也让人把贾琏的回复呈送御前,就等次日的御前内阁会议做决定。

在体制内的人总嫌弃文山会海,实际上这个国家一直都是如此,通过开会形成决议,文件下发。

文书治国这个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

大家厌恶会议,主要还是厌恶一些人将会议变成了彰显个人权威,搞服从性测试的手段,

这类人开会往往说正确的废话,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意思,非要用十句话来讲。

结果就是会议又长又臭,惹人生厌。

实际上大家看文件的时候不难发现,正式的文件往往言简意赅!

贾琏也接到了参加会议的通知,并且作为议案的发起人,向皇帝与内阁大臣们阐述议案的内容。

这个事情很简单,贾琏在纸条上列了一些要点后,当着众人侃侃而谈。

“最近十年,市面上四轮马车数量剧增,频繁出现交通事故,造成纠纷。这是五城兵马司针对性治理的初衷,这里牵扯到一个问题,一些民办企业生产的车辆,质量很差,稍稍撞一个便散架了,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这个新成立的部门,首先是针对交通安全的管理,其次是针对车辆安全的管理。交通安全发面,出台针对性的相关法规,强制执行。车辆安全方面,设立各项硬性标准,达标者方可生产车辆。这里需要提醒一句,相关的情况并非京城一家所独有,全国范围内的诸多大城市,都存在同样或者类似的问题。所以,新部门是面对全国的。”

贾琏废话不多,短短一番话,把问题说的很清楚了。

李清提问:“那个牌照和费用怎么说?还有罚款,停车费之类的,都是巧立名目。”

这还真不是针对贾琏,属于确有其事。

“牌照的问题很简单,一些车辆肇事逃逸后,办案人员根据车牌,可以尽快的找到肇事者,减少了工作量。至于罚款,不按照规则做事,难道不该罚么?这是民事,总不能让人坐牢吧?罚款让犯错者长点记性,衙门还能创收有啥不好的?至于停车费,把车扣下来,不需要雇人看守么?租地方办停车场,不需要花钱的么?既要衙门办事,又要衙门贴钱,这事谁爱做谁做,反正我不做。”

贾琏心平气和的解释,倒是没啥火气的。本来就不是啥大事。

李清就是随口一问,并没有吹毛求疵,存心找事,所以也就闭嘴了。

这种事情非要较真,大家脸上都不好看。说句难听一点,京城里哪个衙门好进啊?外地官员来京城办事,哪个门房不要门包?

你非要给人停了,当心晚上有人去你家门口泼粪。

现在情况还算是好的,早年间底层京官发薪水的时候,还有所谓的折色,那才叫坑人的,不搞点外快怎么养活一家老小。

于是,我问过了,他解释了,我没问题了。

“交通安全和车辆安全管理局的名字太长了,要不要换一个?”林如海说了一句废话。

李元听了笑着摆手:“长点不碍事,得让人看明白了,这衙门是干啥的。既然是全国性的衙门,级别怎么定?”

类似的新衙门不新鲜,承辉帝期间增加了好几个。

潘季驯道:“既然有例可循,新衙门为侍郎级便是。下设交通和车辆两个司。”    李元听了满意的点点头:“那便如此,行文下发吧。筹备期一个月如何?”

“先把京城的机构健全了,再往全国各省派人设立新机构,该机构内阁直属,行文时强调一下,各省的官员必须好好配合。如有阳奉阴违者,按渎职论处。”李元很喜欢这种在会议上最后拍板的感觉,说话声音都宏亮了几分。

这类侍郎级别的新机构很有意思,绕过了六部,或皇帝直属,或内阁直属。至于哪位内阁大臣分管,那就是内阁自己的事情了。

这边刚处理好一件事,李元又开口了:“贾卿关于办学的奏折,正好人都在,议一议。朕这里起个头,涉及朝廷军略,铁路学校一定是官办的。只是这个工程学院,到底要不要全部官办,还是官办民办并举,相关的事宜要拿出个章程了。”

内阁大臣们表情都有点凝滞,又是贾琏的事情,尽管他还没入阁,但是涉及他的事情,前后两任皇帝都非常上心,羡慕嫉妒恨!

“工程学院如果全部收入官办,那便要一视同仁,届时京城工程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能授官,外地的优秀毕业生又该如何?”分管吏部的林如海,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立刻做出了反应。铁路学校的毕业生在铁路圈子内折腾,只要不外溢,内阁管不着。工程学院的优等生,那是直接授官的。只要是正经的官,就能离开国企,到地方上做官,性质完全不一样。

贾琏听出了林如海的意思,立刻起身道:“陛下,诸公,琏以为,可以在京城工程学院内设一个高等班,成绩优异者赐举人身份,最多设一个数量限制。有了举人身份,可以参加会试。至于高等班的生源,可以从全国各地的工程学院里考试,不论官办民办,择优录取。”

李清立刻跳起来道:“不妥,大大的不妥。工程学院的教材,并不深研四书五经,如何能赐举人身份?”

贾琏也不争吵,笑着坐下不说话。

李元有点沉不住气,敲了敲桌子:“实学要入科举,工程学院的优等生组成的高级班毕业生,为何不能赐举人身份?李相要替朕做主么?”

李清暗道:坏了,激动了,失态了。脸上却是很快恢复常态道:“启禀陛下,微臣实在是担心各省举子不满啊。试想一下,南方一些省份,哪个举子不是从成千上万人之中杀出来的,这哪里是区区三年工程学院学习毕业生能比的?这不公平啊!”

李元听了很不耐烦的摆手:“朝廷需要的是能做事的官员,这也是朕主张实学入科举的初衷。最近五年,朝廷税收增长最快的为工业,去年的数据显示,工业税已经占据总税收比的三成五,而且工业税不像农业税那样难收。既然如此,朝廷资源方面向工业倾斜,有何不妥?”

林如海见状赶紧起身缓颊:“陛下,李相也是好意,为了大局安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