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既要又要 - 红楼:我是贾琏 - 断刃天涯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33章既要又要

第633章既要又要

在大殿上打人,居然还屁事没有,此事造成的后遗症不可谓不严重。

关键是民间的舆论场也是如此,非但没有人为毕定国说话,反而各路报纸都在骂他“忘恩负义”。

私下里不少人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却也只敢私下里抱怨,没人敢站出来说。

不是说文官们都没了风骨,实在是真正有风骨的人,多半是不愿意与这类人为伍的。

这主要归结于,贾琏这个人在市井之间的名声很好。

根源在于,贾琏主导了诸多的产业和工程,并且强制性的要求,所有工人都要拿到一个保底的工钱。

任何人只要因为苛待工人被告了,下一次就别想拿到任何单子。

要知道,贾琏主导的产业和工程,开出的单子都是大单子,并且不是一次性的,后续还有很多。

最典型的就是铁路工程,所需的铁轨道钉枕木砂石等等,给的都是真金白银,从不拖欠。

接工程的老板们,最喜欢这样的甲方了。那种动辄拖你尾款一年起步的甲方,最后能结账的还是好的。现实中不少因为工程被拖欠款项而破产的老板。搞的很多老板都不敢接官府工程了。

毕定国被送回家后,羞愤难当,称病不出。

贾琏则是正常的出门上班,每日忙着搞教育,尤其是最近京城铁路学校正式开学了,这也是第一家铁路学校。

铁路学校招生开启,面向整个京城,通过入学考试后,可以直接入学。不能通过入学考试也不要紧,可以读一个预备班。

正式入学的学生费用全免,包吃包住。预备班免除学费,其他自理。

随着贾琏的崛起,一直重视基础教育的理念下,京城乃至京郊办了很多面对社会底层的学校,这一类学校的特点就是免学费,只要不是智障都能来上学。这一举动可以说深得民心,关键贾琏办学不是以个人名义办的,而是以研发厅的名义办的,类似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学”。

全国性的免费义务教育并不现实,但这不妨碍贾琏在京城以及周边办小学。

铁路学校在报纸上刊登了招生启事,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十三至十八岁的学生来报名。

这日贾琏起了个大早,乘着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四轮马车,出了西门。

京城的建筑风格从内城到外城再到郊外,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变化。

内城除了道路尽量拓宽和硬化之外,其他的没啥变化。就是看上去更加的整洁了一些。

外城分地方,城西也没啥变化,城南处处可见重新规划的工地,一批已经建好的两层带院子的小楼,成为了最新的景观。

出了城外一切都一样了,三层排楼随处可见,更远一点还有五层的排楼。这类的排楼,有点现代社会的多层建筑筒子楼的意思。

对于在城外厂矿里干活的工人而言,有个一家三五口人遮风挡雨的住所,还有啥可挑的?

大片的类似筒子楼的建筑,商量好的扎堆在一处,人多了自然就有集市形成。

为此官府还特意弄了一大块地方,盖了个棚子集市,每逢赶集人多的堆不下。

贾琏的马车出城后,沿着水泥道路前行,看着远处林立的高耸的烟囱,放现代社会一定会有人抨击污染问题。

但是在这个时代是工业化的象征,是国家富强,百姓生活有保证的底气。

马路是四车道,道路两边各自留下了至少十米范围的空间,暂时只是种了一排树,哪天需要扩建时留下一些余地。

城外最明显的变化还是视线范围内的山头,这些年随着贾某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光秃秃的山头上已经能看到树林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山头被绿化。真不要以为,古代的山头都是有树的,到处都是猎物可以打。实际情况古代的山头上,往往都是光秃秃的,越靠近大城市,植被越少。要不怎么煤炭被大规模的运用,就是因为没柴火用了,树被砍完了。

关于种树的事情,一开始不乏一些“贾某沽名钓誉”的传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类的传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京郊山头皆姓贾”。

你看,一个人要是想要抨击另外一个人,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角度。

所以呢,明白了么?不要在乎别人的指指点点。

这个社会上,不乏那些自己混的太惨了,通过一时的口舌之快,找点存在感的人。或者是一些天生的坏种,见不得别人好,变着法子给那些比他过的好的人造谣。互联网时代,又衍生出了通过造谣博取流量牟利的行为,这一类人的特点就是天生的坏种。

远处停车后,便装的贾琏步行前往铁路学校。

远远的可以看见三层高的教学楼,走近一些可以看见三米高的围墙,以及在大门外排队的人群。

走向一个匆匆小跑而至,站在队伍最后的年轻人,看着他青涩的脸上涨红的痘痘,贾琏笑着问他:“小伙子,为何来此报名?”

尽管贾琏带着温和的笑容,年轻人还是感受到了压力,紧张的抿抿嘴道:“我爹说这里读书包吃住,毕业了还能找个挣钱吃饭的地方。”

看了一眼这个吃穷老子的半大小子,贾琏明白了,笑着点点头:“加油!”

铁路学校也好,工程学院也罢,最吸引底层百姓的还是包吃住这一条。所以,此刻排队的学生,多半都是这个年龄段的,正在长身体的。

贾琏的出现,惊动了校方维持秩序的员工,破坏了贾琏原本多走走看看的计划。

对此贾琏并不介意,如果他出现了,没有被人认出,那才是真的要警惕的事情。    校方的领导赶来迎接,贾琏从善如流,入内视察。

“上午已经有三百人报名参加入学考试,根据计划的经费,第一期计划招生在二百人。再多经费不足,学校也容不下。”

贾琏听着汇报,一路也没表态,先去宿舍看了看,情况还不错,没有搞大通铺,一水的高低床,一个宿舍十个床位。高低床都是木制的,现在的京城因为关外的木料源源不断的输入,木料的价格不高。

这里还是要表扬一下东平王,该势力向北迁移后,大量的开荒种地伐木,冲击了京城的木料价格之外,还将豆油和豆粕的价格打下来了。

据说因为开荒,死伤了数千人,主要是朝鲜和日本的劳工。为此东平王颇为心疼人力资源的损失,大大的提高了劳工待遇。

听到消息之后,贾琏生出了一种奇怪的感想。

至于早期的关外开拓出来的土地,则被大量的勋贵和皇亲国戚们霸占了,普通百姓即便是移民关外,想要得到土地就得往更远处去。关外的地主们,对待移民的态度,明显要远远的强于关内。任何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人口都是宝贵的资源。

这些年因为移民遭到冲击的地主,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越往南方,沿海的地主越“善”。尤其是两广的地主,更“善”。因为这些地方的佃户,真的随时可以走人,大不了出海博一博。还有就是工厂对于地主的冲击,同样非常的猛烈。

资本家同样也不是东西,但是因为给资本家干活更有希望,人口向城市流动成为一种必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