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入阁
第659章入阁
铁路建设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这一年新开的项目为陇海线。
对此,内阁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认为贾琏的铁路计划太过偏心,不利于南北平衡,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这个不能算扣帽子,为了获得南方官员的支持,内阁很自然的选择。
时间进入九月,不少官员纷纷上奏折,抨击内阁的执政,尤其是铁路规划的问题。
进而,不少官员借着这些对内阁的功绩,正式提出内阁更替的话题。
针对这个话题的奏折,李元一律留中。
贾琏知道这个现象,却当着没发生一样,也没时间去搞党争,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事情要一点一点的做,别看贾琏负责抓总,很多事情需要他拍板才能决定。
陇海线的规划,同样被很多人攻击,尤其是大批的南方官员,攻击内阁的同时,顺带把贾琏也纳入了攻击范围。
尤其的是,攻击内阁的时候,虽然人也不少,但是没闹出太大的动静,支持和反对的双方也没闹出太大的动静。
但是随着攻击内阁不见成果,有点失控了,从集火内阁到转移目标,集火贾琏。
从第一份攻击贾琏超脱于内阁之外,独树一帜,非人臣所为的奏折出现,从围绕内阁即将到期开启的权利斗争,演变成了大乱斗。
所谓的贾党,就是一群接受实学,主张实干的官员。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践行实学,实实在在的发展地方经济,无论是个人的政绩还是官声,都得到了不少回报。这一类官员发现有人开始攻击贾琏之后,立刻产生了应激反应,你们这些攻击贾琏的人,是要断人前程么?
一向不爱上奏折发表意见的贾党,发现有被殃及的风头时,下意识的做出了应激反应。
贾党掺和进来后,整个朝堂彻底的乱了,奏折乱飞,相互攻讦成风。
官员不关心政务,只关心如何斗倒对手,政务效率急剧下滑,甚至朝政政务停滞的方向在发展。
一直以为自己稳坐钓鱼台的李元,这才有点慌了。
九月十五大朝会的时候,李元当着群臣的面,宣布现有内阁延之先帝,登基以来,内阁诸公勤于王事,未有携带,诸公正值壮年,无需调整。
内阁的事情解决了,还有人不甘心不罢休,趁着贾琏在外巡视陇海线进度的机会,弹劾贾琏有不臣之心,应罢官待查。
大朝会上这类人还不少,占据了整个大朝会官员数一半以上。
这些人在地上跪一片的时候,这次没有人站出来为贾琏说话了,甚至内阁诸公都没有出来说话的意思。
李元一开始有点茫然,接着有点慌张,最后冷静下来,尤其是看见跪在面前的人里面,不少是勋贵出身时,李元愤怒了。
“你,起来,张屏,朕问你,会修铁路么?”李元先点名的是一个外戚。
被点名的乃是当今皇后族人,在科举时比较争气,考了个进士出身,如今在翰林院为翰林。
因为身份的缘故,张屏被点名后倒也不是很害怕,只是没想到都躲在后排了,还被眼尖的皇帝看见了。
“微臣确实不懂修铁路,不等于微臣看见贾琏有错不能弹劾。”张屏还挺嘴硬。
李元冷笑道:“朕问你,贾琏不臣,你有证据么?”
张屏有点心虚的低头,但是想到背后那么多人的期盼,还是硬着头皮答:“京城之内,研发厅,铁路局,五城兵马司等辈,贾琏有令,无有不从者。贾琏虽无谋反之实,却有不臣之嫌。”
李元都给这番言论气笑了,靠着椅子看着下面的张屏道:“朕还当你能说出什么高明的言论,不料却还是莫须有那一套。你这不是在弹劾贾琏,是你在诬陷朕,你是在说朕还不如赵构呢。”
一番话说完,张屏跪下了,甚至有点要瘫软的意思。
“微臣有罪!”下面的群臣跪地异口同声。
李元意兴阑珊的摆摆手:“行了,散朝吧。朕没精力与尔等计较。”
远在西安的贾琏,闻讯之后一脸的错愕,不是说诬告反坐么?这也没武大的事情啊!
贾琏旋即反应过来,此帝王心术也。
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来,朝野上下有多少人在反对贾琏,连内阁五个大佬都一言不发啊。
真当贾某人是软柿子对吧?觉得我脾气好是吧?还是说我不会搞党争这一套呢?
沉思之后的贾琏,乘车回京,人还在火车上,就接到一个消息,潘季驯请乞骸骨被皇帝准了。
李元不准,潘季驯随即称腿疾,闭门不出。
潘季驯腿脚不好这毛病,那是治水落下的风湿病,年轻一点还没啥,过了六十之后,天气变化,秋冬之际,关节疼的厉害,无法走路。
李元派了御医去看,也确定了真有这个病,还没法根治,只能缓和。
接着潘季驯再上奏本请辞,李元继续驳回,过了一日,再上乞骸骨奏,这次李元同意了。
也就是说,大朝会那天回去后,潘季驯乞骸骨,五日之后,三请三辞,被准了。
内阁因此空出了一个位置,围绕这个位置,有资格的官员,正在展开激烈的竞争。
但是怎么说呢,这些人的竞争完全是白费工夫,因为承辉帝留下的规则,设内阁候补大臣。
以前是俩,还有一个二选一的说法,李元登基后,并未补上内阁候补大臣的名额,也就是说,贾琏是唯一的人选。
那还争夺个屁啊。
现在唯一的争议,就是贾琏与林如海的翁婿关系。
为了内阁大臣的位子,有机会的大臣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都在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在这个层面的官员,想再上进一步,那真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