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做官还是做学问
第733章做官还是做学问
每次放假的时候,贾荫总是先出校门,然后坐公车回家。
同窗的好友张荇总是笑他,别人姓贾你也姓贾,别人出门坐专车,再不济骑自行车,唯独你坐公车。
这么说话的原因,无非是贾荫隐藏的很好,没人知道他是前首辅的外孙,现首辅的儿子。
之所以如此低调,无非是当初贾琏几个儿子都进了军队,唯独贾荫想要读书,贾琏因此要求他必须低调行事,不可透露身份。
贾荫于是一直假装普通人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硕士快毕业了,依旧是看着像个普通人。
一开始贾荫还觉得父亲对自己有意见,后来渐渐的发现,只有你是一个普通人,别人对你才不那么防备,嘴里有点真话。
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贾荫心里的怨气没了,日常出门时也能注意到,身前身后总是有几个人跟着。
这些人从初中跟到现在,十多年了。只要贾荫没事,他们肯定不会上来说话。
黛玉的儿子自然是极为聪慧的,贾荫也不去戳破这些人的存在。
张荇到站先下了车,贾荫这才松了一口气,这好友就是个话痨。你不搭理他呢,也能说一路。这人最大的好处就是没啥坏心。
话说张荇回到家门口,见妹妹张晴在门口东张西望便调侃道:“怎么,不是来等哥哥的么?”
十六岁的少女给了哥哥一个白眼珠子:“你怎么一个人回来?一个人你还回来作甚?”
张荇给气疯了:“真是我的好妹妹啊,都不让我回家了。我告诉你,贾荫回家了,他家里有娇气等着呢,你别等了。”
“爹妈都不管我,要你管。我喜欢他怎么了,大不了给他做妾!”
京城风气较之以前开放的多,越是寻常人家的女孩,越是没那么多规矩。张家乃商贾出身,有钱地位不高,对女儿要求也不严。
“我管你,回头叫娘打断你的腿!”
贾荫不知道这对兄妹的拌嘴,同往常一样,走西边的角门进了荣国府,回到自己的屋里,妻子玉洁过来接了外衫,丫鬟伺候着梳洗更衣。
在外面,贾荫是个寒门子弟,在家里,他是富贵少爷,这两边的生活,倒是多了很多趣味。
主要贾荫是学霸,身边的人也多是学霸,没人会在乎他的生活上的细节,所以看不出他的家底。关键贾荫身上也没什么贵重饰物,最多带个香囊。还是媳妇亲手做的,没有特别的值钱。如果有懂行的人,则能闻出香囊里的成分贵重。
休息了一户,贾荫领着媳妇一道,前来给黛玉请安,进门才发现贾琏也在,夫妻二人上前问安。
“你的论文通过了?”贾琏日常关心一句,贾荫道:“通过了,后天拿文凭。”
“接下来是去考进士,还是做学问?”贾琏好奇的问一句,毕竟这儿子打小个性就强。不能管太多。
“我想做官!”贾荫如实回答,贾琏越发的好奇了,这小子以前可从不说他想做官的。
“说说,为何想做官,我还当你想做学问呢。”贾琏这么一问,黛玉不乐意了,阴阳道:“怎么,儿子做官,担心连累你的官声?”
文官和武将还是不一样的,贾莳贾荃,一个在陆军,一个在海军,这是两条腿走路。贾荫如果要做文官的话,贾琏的政治资本太强大了。
以前没有贾家的孩子走文官路线,现在有了,那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别看贾琏年近六旬,看上去依旧很年轻,说四十岁都有人信,只有出门在外,贾琏才要装老。
相比之下,黛玉小贾琏七八岁,看着两人年龄相当,主要黛玉不太操心俗事,日常坚持锻炼,五十多了看着小不少。
“切,我在乎过别人怎么看么?这么多年,你还不懂我?”夫妻二人斗嘴,贾荫在一旁乖乖的听着,他媳妇倒是很羡慕两位老人的感情好。
两人斗了几句嘴之后,黛玉道:“儿子,做官可以,不要走太远。”
黛玉就这么一个儿子,自然是宠爱有加。贾琏也不着急,伸手给孙女抱怀里,逗着三岁的孩子玩,开心的老小一起哈哈大笑。
“我想去南方做官,再不济去山东也行,总之是沿海省份即可。”贾荫说出了心里的想法,至于考科举的事情能不能中,搞笑呢。
“那行吧,你去南洋做官!”贾琏笑着打趣一句,黛玉急了,抓起他的手咬一下,没使劲。
“南方的话,去江南做官吧,你外公的人脉还有一些。”黛玉说了一句气话。 贾琏笑嘻嘻的抬手拍拍黛玉的手,将孙女给丫鬟抱着,这才正色道:“沿海省份治理好了,显不出你的本事来。我建议你去河南,许昌就不错。你考虑考虑,你是硕士学历,科举中了进士之后,可以从七品的县令做起。”
“父亲,能说说理由么?”贾荫也没反驳,他已经过了叛逆的年龄了。这些年在学校里,见太多官员上不来,逼着去读硕士了。
黛玉气呼呼的瞪了贾琏一眼,转头笑着对儿子道:“别理你父亲,他就是个不会好好说话的人。年后你姑父上任河南巡抚,你去许昌做县令,正好配合他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产业的发展政策。这些年内陆省份经济一直表现不佳,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如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是今后内陆官员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贾琏这才笑道:“这是陛下的意思,这些年沿海省份官员的晋升速度快了一些,陛下的意思,内陆省份也不能不照顾到。河南的粮食关系重大,当地官员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看粮食产量和经济增速。河南的士绅被洗过几次,土地兼并的问题大大缓解。你去了也好发挥。”
贾荫这才明白,有这么一个父亲,做官是何等的便利。
只能说河南的士绅是真的倒霉,从承辉帝到乾正帝,两代皇帝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整顿河南,打击兼并。根子就在粮食安全这上面,河南的粮食对于北方的粮食安全而言太重要了,别说什么南方粮食海运价格便宜,那是朝廷给补贴之后,海运粮食才兴起的。实际上搞农业就是不挣钱,但是农业是国家的压舱石,几代皇帝都高度的重视,贾琏执政期间,更是高度重视,河南的士绅都被洗怕了。修个铁路都能洗一遍,可想而知了。
“有了铁路之后,粮食运输便利,粮食再多都不嫌多。朝廷有明确的粮食收购最低价格,就是怕谷贱伤农。但是,种地不能致富,陛下罢了徭役,免了丁口税,工商业兴旺发达,也该反哺农业,让农民能喘口气了。我希望有一天,朝廷能免了田亩税,可惜有生之年看不到了。今年督察院最要紧的工作,就是盯着下面的官员,有没有在朝廷明确免除丁口税和罢徭役的情况下,欺上瞒下官绅勾结中饱私囊。”
贾荫是不缺钱的,也不会去贪腐,贾琏说这些,是想告诉贾荫,朝廷的大政方针。
从地形上看,北方的耕地更多,农业为主。南方的耕地散,除了湖广之外,其他地方的农业,在农耕时代支撑不了全国的粮食需求。湖广熟天下足,就是一句夸张的话,当真你就傻了。要知道现在全国人口接近四亿,还在快速的增加。
就这,还是在朝廷坚持大量移民政策的前提之下。
贾琏当政期间,往东华国移民人数五百万,南洋等地加起来移民人数一千五百万。这些移民都是青壮年,如果不是移民,全国多了两千万的青壮年男子,这些人还没有土地科种,这是何等可怕的一个数字。
这还是官方统计在册的数字,西南三省好些移民,官府都没有登记,因为人就没去注册移民,自己长腿走陆路往南亚跑。
这几年翡翠被皇家列做贡品之后,价格飙升。西南三省至少偷跑过去上百万青壮年,问题是当地的翡翠矿,哪里需要那么多劳动力,缺劳动力抓本地土著去开矿不香么?非要冒险去用移民,回头被官府盯上了,派兵过来打。如今西南的土司们,守着翡翠矿,真是又开心又发愁。
开心是因为有钱挣了,发愁是因为当地的官员万一不当人呢?
好在当地矿多,翡翠之外还有铜矿,还发现了石油,据说要让缅甸割让仁安羌了。
外面那些移民,一个比一个野,本地土著根本就干不过他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