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荀老板震怒 - 明君养成计划 - 醉酒花间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君养成计划 >

第138章荀老板震怒

第138章荀老板震怒

*

人祸可防天灾不可防,就算兵强马壮也没用。

长时间的灾情很容易让人生出无能为力的感觉,好像怎么准备都无济于事,天灾一通铁拳砸下来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

荀小将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当一面就遇到这种场面,白天在众人面前是个异常靠谱的主心骨,夜深人静独处时就控制不住焦虑的心情了。

这种情况谁能不焦虑?就问谁能不焦虑!

更糟心的是这种事情还没法找人缓解,因为身边能给他当树洞的家伙都比他更焦虑。

好不容易等到阿飘爹回来,本来以为能放开了发一会儿疯,结果俩爹先在他面前发起了癫。

这是人过的日子吗呜呜呜呜呜呜呜。

好在两位义父正常的时候还是靠得住的,幸福感全靠对比,和两位义父在位时的惨状相比他又感觉他们现在的情况也不算太差。

有朝廷在前面扛着,什么天灾人祸最先挨骂的都是朝廷。虽然很对不起京城的天子,但是对现在的他而言,朝廷就是现成的垫脚石。

稳住,不慌,如今这情况最慌的绝对不该是他。

灾荒大部分不会单独出现,往往是前面一个打头阵后面几个排队来,没那么多时间给他悲春伤秋。

呵,区区天灾,再严重又能严重到哪儿去?大不了就和二凤爹看齐!

李二凤:……

他是有点top癌,但是这个榜首他真的不想要。

算了,臭小子高兴就好。

唉,人家都是孩子彩衣娱亲,他们这可好,爹和儿子反着来。

刘猪猪你还笑!早晚有你哭的时候!

李二陛下凭借自揭老底大法成功让傻崽转移注意,然后和猪猪陛下一起当工具人给崽辅导功课。

没有人希望遇到天灾,可是也没有人能避过天灾,要当皇帝就不能认怂,就算天塌下来他们也得硬着头皮扛。

冬天已经快过去了,马上就要开始春耕,青州河流众多,郡县沟渠河工都不能掉以轻心,还要准备好接纳别处过来的流民,如果有的话。

万幸现在不缺粮食,要是手头无粮无力接济百姓,民间想不乱都难。

荀晔打起精神汇报今冬的情况,他承认他之前有点托大,寒灾来了之后才意识到当家做主有多难,所以他现在只清楚青州的情况,北方其他几州市什么情况估计得等到开春才能知道。

他都自顾不暇了哪儿还有心思管别处,应该别的地方担心他扛不住才对。

“青州水系发达,黄河、淮河、海河还有一些独流入海的水系遍布整州,按理说水利应该很发达。但是沟渠水利需要维护才能正常使用,不只青州,整个大汉都好些年没动过大工程,现有的水利设施几乎都不能直接用。”荀晔翻出他自己画的水系图,只恨系统爹不给他一键更新老旧设施的功能,“冬天很多事情没法做,也没法冒着大雪实地考察,我就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官吏先重新规划水道,等开春解冻后再带上图纸去实地查漏补缺。”

今年冬天不缺粮是因为他来青州时带了足够多的粮食,但是粮食只够支撑到夏粮收获。

毕竟他是出门做官不是出门游玩,什么都靠家里支援那还叫什么闯荡?

他可以把家里当底气,但不能遇到点儿困难就回家哭,那显得他很没本事。

“爹,我到青州后不是去拜访了大儒郑玄吗,城里的招贤馆和图书馆也都建成了,今冬有不少青州名士都冲着郑先生的名头过来。”说完最重要的春耕,然后就是人事,“最近招贤馆入住的名士有好些是兖州、扬州人,不过虽然是兖州、扬州籍贯,却是从徐州而来。不是说陶谦治下清明吗?人才大量流出的清明?”

这年头只要顶头上司的名声说得过去,没有几个人愿意千里迢迢跑去别处谋生,他看过那些人的经历,多是董卓入京的时候去的徐州。

除了少部分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绝大部分人都不爱搬家,尤其这年头去哪儿都不方便还讲究“父母在不远游”,就算迫不得已必须远离故土避难也是深思熟虑选出一个地方来定居。

就像他们家叔祖,叔祖当年离家避难直接在汉水之滨住了十多年,跟第二故乡也差不多了。

能让那么多名士集体出走肯定不是小问题,陶谦干什么了?

两位阿飘陛下都飘过来,“那些人已经到了青州,就没打听出来他们为什么离开徐州?”

“应该打听了,只是我没在意。”荀晔摸摸鼻子,承认问题出在他身上,“这些天忙的昏天黑地,招揽士人的活儿交给诸葛瑾了。爹你们不知道,那小子看上去文文静静很内向,处理人际交往的事情简直了,比我亲自去唠嗑都管用。”

他不该因为诸葛大郎没他弟诸葛亮名气大就怀疑他是大器晚成,他们子瑜大器早成厉害的很。

来青州后各种事情搞的他焦头烂额,但是命好没办法,诸葛丞相年纪小没法直接上工,诸葛丞相他哥也能胜任州牧秘书的工作。

得亏来之前把这兄弟俩忽悠来了,不然他的工作量能增加好几倍。

“毕竟是和夏侯惇一样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的东吴大将军,肯定有过人之处才能让所有同僚都和他关系好。”猪猪陛下说道,“带兵打仗是能耐,打理内政是能耐,能凝聚人心让所有人都愿意和他说真心话更是能耐。”

李二陛下煞有其事的点点头,“我是皇帝我先说,我喜欢这种能团结所有同僚的政委型人才。”

荀晔笑的开心,“我也喜欢。”

姓诸葛的果然没有笨人,就算时间线有点错乱他还是要说“姓诸葛的都聪明”这一刻板印象非常正确。

回归正题,继续说徐州。

李二陛下沉声道,“如果没有记错,人才大量出走应该是陶谦背信弃义抓捕客居徐州的名士,那些人本就是为了安稳才去徐州,州牧容不下他们自然要逃离。”

荀晔不太明白,“抓捕客居徐州的名士?人家选择徐州客居应该是徐州官员的骄傲,这证明他们治理有方才会让那么多外地人过来居住,好生生的抓人干什么?”

“陶谦这人本身就不太好理解。”李二陛下耸耸肩,“从来只有以大欺小,以小欺大还屠人全家的你们听过几个?虽然不同的记载中对曹嵩之死的分析不同,但是人死在徐州肯定和陶谦脱不了干系。”

不同小世界的细节不同,但是人物性情都大差不差,这儿的陶谦估计也是个不能用常理推测的人。

荀晔撇撇嘴,“行吧,爱咋咋,反正人才流失的不是我。”

这年头的名士群体参差不齐,虽然有些沽名钓誉之辈,但也不能一竿子打死,不管怎么说能传出名声的都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招来当摆设也能发挥名人效应吸引来更多名士。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