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陈涛”们试图营造的氛围
而此时的王强,目光正落到电脑屏幕上刚刚点开的内部办公系统。
一份关于紧急补充一批防汛抢险物资(冲锋舟、吸水膨胀袋、柴油抽水泵)的申请。
正卡在规划科的审批环节,经办人赫然是苏若雪。
申请是前两天王强还没上任防汛办副主任时,就按流程提交的。
理由充分,预算合理,却石沉大海。
王强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
苏若雪的配合,果然开始了。
这种卡着物资审批的小动作,恶心人,见效快,还让人抓不住大把柄。
他没有立刻打电话质问。
这种层次的刁难,不值得他亲自下场撕扯,反而容易落入对方斤斤计较的口实陷阱。
他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县政府办综合科。
找的是李县长秘书小郑的办公电话,但接电话的是另一个相熟的科员。
“喂,小杨?我防汛办王强。有个事麻烦你转告郑秘书一声。”王强的声音平和自然,“我们这边有个紧急物资补充申请,涉及汛期可能出现的突发内涝应急处置能力,卡在规划科苏科长那里两天了。马上进入秋汛期,时间不等人啊。你看方不方便请郑秘书帮忙催问一下流程?李县长上次开会还强调过应急准备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电话那头的小杨心领神会,“好的王主任,我记下了,马上转告郑哥。您放心,应急物资是大事,流程上应该不会耽搁太久。”
放下电话,王强知道,苏若雪很快会接到来自县府办“关切”的询问。
一个不顾大局、延误应急准备的印象,会悄无声息地落在某些关键人物心里。
这比他自己去吵去闹,有效得多。
苏若雪和自己玩这套,还嫩了点。
与此同时,在防汛办略显拥挤的格子间另一端,陈涛也没闲着。
他趁着午休时间,端着茶杯,状似随意地踱步到科员周凯的桌前。
周凯性格内向,技术不错但一直不得志,算是办公室里的边缘人物。
“小周,忙着呢?”陈涛压低声音,脸上挂着看似推心置腹的笑容,“唉,咱们这新主任,魄力是足啊,就是……锋芒太露了点。今天老马那事,你也看到了吧?一点面子不给留。你说,这刚上来就得罪张局那边……啧,以后咱们防汛办夹在中间,日子怕是不好过哦。”他轻轻叹了口气,话语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周凯的“关心”。
周凯敲键盘的手顿了顿,眼神有些闪烁,没接话。
陈涛继续推心置腹,“要我说啊,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也得懂点人情世故。张局在局里多少年了?根深蒂固。这王主任……唉,还是太年轻气盛了。你说是吧小周?咱们这些干活的,有时候也得给自己留条后路,别傻乎乎地跟着往前冲,万一……是吧?”
他拍了拍周凯的肩膀,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慢悠悠地晃回了自己的座位。
他相信,这种掏心窝子的话,在周凯这种不得志又缺乏安全感的人心里,总会种下点疑虑的种子。
然而,陈涛没看到的是,王强刚才过来倒水,恰好听到了陈涛那番语重心长的最后几句。
王强脸上没有任何怒意,反而露出一丝了然。
回到座位,王强调出文档,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起来。
一份名为《防汛抗旱办公室工作绩效量化考核暂行办法(初稿)》的文件迅速成型。
他将工作内容细化、量化,明确了岗位职责、响应时效、成果质量和协作贡献等多项指标。
并直接将考核结果与季度评优、年度考核乃至未来的晋升推荐挂钩。
考核办法强调客观数据,过程透明,结果公示。
这份初稿,王强没有立刻下发,而是打印出来,利用下午的时间,看似随意地分别找了几位业务骨干。
包括技术扎实但被陈涛忽视的李辉和老成持重的张工,就其中几个关键指标征求意见。
“张工,您经验丰富,您看这个险情信息初判的时效性要求,一天内完成现场核实并提交初步报告,会不会太紧?”
“李工,这个物资调拨流程的响应时间节点,这样设定合理吗?有没有实际操作中的难点?”
他的态度诚恳,仿佛真的在集思广益。
被他问到的几人,感受到了一种被重视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这份考核办法,条条框框都指向了干实事、凭本事。
让那些真正想做事、有技术的人看到了清晰的上升通道。
无形中将“陈涛们”试图营造的“站队”氛围,转化成了凭业绩说话的务实导向。
办公室内原本有些摇摆不定的中间派,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
下班时,王强收拾好东西,刚走出局大门,一个熟悉的身影就堵在了面前。
苏若雪显然是特意等在这里。
她精致的妆容掩盖不住眼底的一丝慌乱。
看到王强,她下颌微抬,努力维持着科长的姿态,声音带着刻意拔高的刻薄。
“哟,这不是我们日理万机的王副主任吗?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挺旺啊?连县府办都替你跑腿传话了?手段真是越来越高明了!”
她的话语像淬了毒的针,直指下午物资审批被“关切”的事。
王强停下脚步,目光平静地落在苏若雪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