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四十三章 - 我靠种田逆天改命 - 小蛮无细腰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43.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

烧制玻璃需要用到石英和硼砂,在这个时代都能买到现成的原料,因为石英是作为陶瓷釉面的主要材料,硼砂也经常会用在金银首饰的锻造过程中。

所以赵安想烧制玻璃的话,不用从最原始的寻找矿石开始,而且这个时代本来就已经有了琉璃器皿,可是因为性状不稳定,杂质太多无法成形的原因,价格非常昂贵。

赵安知道这个时代的玻璃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原因还是在于窑炉的温度不足,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煤炭烧炉。

因为用木炭烧炉,就免不了需要加柴,当然就会造成温度的流失,煤炭则不需要额外添加柴火,窑炉也能长期保持在一千三度以上的高温。

而且他想要用煤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最近一个月他向附近的村民收木材,以至于附近的山都秃了好几座。

只能说一切的发展都是有代价的,即便是灵气复苏这样听起来就很好的事情,依旧造成了大灾变,全球死掉了将近九成的人口。

可是不向这些村民收购木材,他们许多人今年冬天都要过不下去,所以木材还得继续收下去,大不了再多开几座烧砖瓦的土窑,砖头瓦片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能消耗干净。

当然煤炭也必须要去买,他知道临近蜀州的黔州就有很多露天矿,只是比较分散,所以不像山西的煤矿那样出名。

而且就像他跟胡笙说的那样,他想把玻璃器皿卖到国外去,而不是卖给旭国的上层阶级。

主要是他现在的身份不适合进行高端奢侈品买卖,或许可以利用南越国做周转,然后出口转内销。

但那都是玻璃器皿烧制出来之后的事情,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要去找煤矿,这件事情他全都交给了胡笙去做,因为他手下有那么多人,就算每次派两支上千人的商队出去,都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山寨里留守。

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帮他做点事情。

等到胡笙的人出去之后,赵安也就空闲下来,时间也终于来到了九月下旬,常溪县地处西南,这边的山林基本上都是常年青翠的,不会有红叶的景色,然而天气还是一天天的冷下来,赵安身上的衣服也从单衣变成了夹袄。

他终于可以悠闲的坐在院子里,用一个小炉子,一边烤板栗,一边烤自己催生出来的大个甜心红薯。

板栗很甜,红薯也很甜,胡笙的嘴唇就更甜了。然而这种无事一身轻的生活,只过了三天,赵安就觉得自己的骨头轻的发飘,如果不找点什么事情来干,就要飘到天上去的感觉。

然后他终于想起来,自己要在冬天修房子这件事,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入冬,可是村民们手头的农活基本上已经干完了,最多就是撒点冬小麦。常溪县这边种麦子也并不是作为主粮,而且许多土地的肥力不够,所以村民们手头基本已经闲了下来。

当村人听说赵安要修房子的时候,所有的人都非常积极的表示要来帮他干活,还不要钱的那种。

因为村里集体的砖瓦窑出产的砖瓦,已经让村中八成以上的人住上了新房,他们也都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既然享受到了赵安带来的好处,也想要给他一些回报。

当刘浣拍着自己的胸脯告诉赵安,“这次你必须让村里的人来帮忙,不然村里的人一直占你的便宜,以后就会变成习惯了。”

如此一来,赵安也就没有拒绝。

他让琴童和海伯暂时住到给窑工们住的宿舍,自己则跟胡笙回了山上,然后让胡笙每天早上送他下山来看自家的施工进度。

然后他第一次看见了村民们用来粘合砖块的材料,竟然是煮熟的糯米饭,舂烂之后混合到粘土中。

有个曾经服过徭役的村民曾还对赵安说,“府城的城墙就是用糯米加粘土修的,据说边塞的城墙也全都是这么修的。”

这个调和粘土的过程非常复杂,但是村民们用了近乎于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修房子,所以人数很多,速度也很快。

这种粘土既然可以用来修城墙,修出来的房子质量自然也很好,但终归没有水泥那么方便。赵安想到自己已经开始着手要烧制玻璃了,那顺便再烧一点水泥出来,应该也不成问题吧。

到时候水泥烧出来了,就算卖不掉,拉到山上去给胡笙手下那么多人盖房子也好啊,他们现在都还住在木屋里。

那种简易的房子,夏天的时候不防晒,冬天的时候不保暖。赵安想到自己好歹收下了人家赚的那么多银子,还是要肩负起一个压寨夫人的责任,让那些跟着胡笙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才行。

正当赵安望着那些糯米发呆的时候,有人挑了很好的粘土从他旁边经过,不小心撞了他一下,就在他的衣服上蹭上了一片脏污,那人立刻放下担子,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站在那里手足无措。

赵安看到这一幕,赶紧让到旁边去,对那人拱手作揖道,“不好意思挡着你的路了。”

虽然他为了到工地上来,穿的都是旧衣服,可是跟那群干活的村民们相比起来,还是显得格格不入。稍微站近了一点,就有妨碍别人干活的嫌疑。

赵安摸了摸自己的鼻子,觉得自己到这里来纯粹就是碍事,只能溜溜哒哒的揣着手来到刘浣家里。他三个儿子都在为自己修房,这老头终于逮到机会在家里躲清闲,竟然还摆上了花生米,喝上了米酒。

他看到赵安进门,连忙让座。让自家的小孙孙去给赵安拿碗筷,又让自家的婆娘赶紧去炒几个鸡蛋过来。

赵安也没有跟他客气,坐下来喝了一杯酒之后,就把自己在工地上无论走到那里都碍事的事情跟他说了,最后略带感叹的说,“我最近就是太闲了,不知道要干什么。”

没想到这老头子眼珠子乱转,赵安看见后挺直了腰背,就听他说,“我前段时间听琴童提过一嘴,说你冬天的时候想教村里面的小孩读书认字来着,这话可还当真。”

赵安点头,又摇头,“我是想教全村老少一起认字的,如果是打算考科举的小孩的话,我的水平就不够了。”

刘浣丢了一颗花生米在嘴里,又嘬了一口酒说,“咱们这些村子里的人,谁敢肖想科举的事情,能认识几个字,将来多份出路,就已经可以烧高香了。”

不等赵安再说出拒绝的话,刘浣拍板道,“我明天就让人把村里的祠堂收拾出来,你就直接在那里教课吧。”

赵安也喝了一米酒,突然生出一种豪情壮志,“我还没教过小孩呢,刘族长明天也来吧,帮我维持一下课堂秩序,还有就是女孩子也一样教,让村民们可以把家里的小孩全都送来读书。大人要学也可以,多学点东西总是没坏处的。”

“哈哈哈,多学点东西总是没坏处。”刘浣对着赵安比了个大拇指,然后又说,“那我明天就带着我的孙子孙女们一起去学堂了。”

刘浣脸上的表情非常高兴,但他其实有件事情并没有告诉赵安,就是今年本来各家各户都有了一些余钱。再加上往年这个时候虽然不用干农活,却要去附近的山上砍柴用来过冬。今年许多花钱从窑炉那边买了柴火来烧,许多半大小子和妇女们没啥事儿干,就开始聚在一起玩骰子,抽叶子牌了。

这几天刘浣知道村里许多人染上了赌博的风气之后,心情一直不太好,直到看见了同样无所事事的赵安,灵光一现,突然就想起了教书的事情,没想到两人一拍即合。

所以赵安从刘浣家离开之后,他立刻精神抖擞起来,跑到各家客户去,要求所有没事的人明天必须去祠堂读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