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欺师灭祖
第125章欺师灭祖
“小的回郡主的话,我师父说那蜜毒容易解,可惜周贤妃的昏迷不醒主要是气血大失造成,还要靠补气血的单方继续救治几日再看。”小药童不卑不亢的回话道。
“郡主也知道,周贤妃既然一直昏迷,单方虽然对症,却不大容易灌进药去,否则也不至于一昏就是几天。
“好在我师父力排众议给病患用了鼻饲之术,就是从鼻孔将一根柔软的鲜空心藤送进食道,不论是药汤还是流食都从管子进,想来不需三五日,周贤妃也该醒过来了。”
顾欣湄闻言便极是欣喜,倒不是欣喜她大师兄还牢记着她教的鼻饲,而是路驰既查出了毒物,也能解毒,还能给贤妃灌下药去,这一次他终于出头了。
要知道路驰当初执意要进太医院,便是为了给程氏医馆撑腰呢;她当初既得了他的好处,如今反手帮帮他不是应该的?
顾欣湄也极喜欢这个给她送信儿的小药童,便拿出一个金叶子赏他。
谁知这小药童却拼命推拒起来,顾欣湄哪儿见过这样的孩子,难免追问起了缘故。
小药童本不想回答,可他想起他师父跟他说的话,说这王府的主人睿王爷是当今圣上的亲叔叔,他便低了头。
“小的回郡主的话,我师父是前年收了小的,本想将小的一直带在身边教导,等将来也好有人继承衣钵。”
“若真是如此,小的也敢收郡主的赏,左右小的将来也要行医赚诊金,诊金和跑腿传话得到的赏赐也没什么区别,都是出力换来的。”
“可师父前些日子突然改了主意,打算叫小的再跟他学一阵子有用的,便叫小的去服侍师父小师妹家的小少爷呢。”
“师父便叫小的从现在就得学会不收打赏,省得将来为了些许银子便将小少爷卖了或者害了。”
这小药童说到这里便有些委屈,声音也有些哽咽:“师父看不起人!”
“小的既跟了师父,就知道人命大过天,小的怎么会为了几块臭银子就出卖别人祸害别人!”
小药童话音未落,人已经是又跪回了地上。
“既是郡主问起了小的,小的能不能不要赏银了,只求郡主替小的跟师父说两句好话。”
“小的不想去服侍谁家的小少爷,小的只想学医治病救人!”
顾欣湄随后也就得知,这小药童的身世和她大师兄路驰差不多,都是家里遭了灾后,亲人全不在了,幼小的他们只能流落街头。
而两人的结果也是非常相似,路驰当时被她父亲程郎中收留了,这小药童是被路驰收留了。
只是路驰当年是家里遭了水灾,这小药童却是村子里遭了瘟疫,全村死得只剩他一个,也就怪不得这孩子这般坚持要学医。
顾欣湄便笑问小药童,你如今来求我倒不要紧,我也能替你说几句好话,可你事先求过你师父么。
“你若是越过了你师父来求我,你师父却还蒙在鼓中,并不知你不想听他的安排,你以为我替你说了好话便管用?”
“你知不知道你这么做了便等于欺师灭祖?”
小药童之前的话她已经听懂了,原来路驰得知了程敏的死信后,生怕福哥儿没了亲娘在身边,便会遭了谁的毒手。
路驰便打算再将这小徒弟好好教上一阵子,填鸭式的叫他多学些傍身保命的本事,就叫这孩子贴身服侍福哥儿去。
这是路驰的好意,顾欣湄心领之余,心头更多的还是感动。
可即便她现在已经不是程敏,也不能亲自去跟路驰说声感谢,她也不愿意叫一个不情不愿的孩子去陪福哥儿。
这孩子虽然知道不能为些许银钱害人性命,可他既有学医的志向,这志向又重要无比,转头却被强行扼杀了,说不准不拿银子也会害人不是?
因此上她虽然笑着问了话,话里的意思却字字如刀。
见那孩子登时便被她问愣了,她又补充道,你师父应该也教过你一些话,比如学医之人首先就要学会尊师重道。
那小药童越发的懵了。
他早就跟师父央求过,不想做那何家小少爷的跟班啊!他说了他只想跟着师父学医,将来治病救人的啊!
怎么荣敏郡主却以为他是瞒着师父做的这一切?
小药童便有些不忿,却又不敢流露,就将头垂得越发低了:“小的求过师父的,还不止求过一次,可师父没答应。”
顾欣湄这才醒悟过来,自己错怪了这孩子。
想来是她一听说这孩子要成为福哥儿的跟班,便分外苛刻起来,甚至疑心很重的揣测起一个孩子来,怀疑这孩子将来会因为愿望受挫,就学会了害人。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再换句话说呢,她这是丧了一回命之后,便生了疑心病……
她连忙颇为内疚的亲自伸手将那小药童扶了起来,又笑道我错怪了你,这是我的不是。
又将那枚金叶子塞进小药童的手里道:“这小玩意儿你拿着玩儿,这不是我看你跑腿儿受累给你的,是我看你一心想要学医治病救人才给你的,听懂了么?”
“一旦有哪天我听说你不愿意坚持学医了,嫌苦嫌累了,我可要将这金叶子翻上百倍收回来。”
“至于你师父那里,等我有了机会也会替你分说,在没有消息之前,你只管好好跟你师父学。”
小药童闻言大喜过望,却又不好再跪下,便又给顾欣湄一揖到底,这才告辞离去。
之后又过了一个来时辰后,小墩子也回来了;听了小墩子的回话后,顾欣湄难免有些啼笑皆非。
敢情她紧赶慢赶的叫小墩子去给何睦传话,还是传晚了,汪氏那个娇滴滴弱不禁风的已经被吓得失禁了?
还有林氏那个毒妇,这是真不在乎汪氏的生死了不成,武定侯府竟然就像什么事儿也没出一样?
倒是早知道顾欣湄要暗审汪氏的叶嬷嬷及时给她解了惑,说是一般人家若是丢了女眷,都不会大张旗鼓宣扬着去寻人的。
“万一转头就能悄无声息的将人找回来,却偏偏要大喊大叫得人尽皆知,岂不是自家没站住阵脚,反害了自家的名声?”
“或者即便找回来后这人也要不得了,家丑也万万不能外扬,郡主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