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浮屠(5K合章)
第386章浮屠(5k合章)
“施主,笮都尉乃朝廷命官,贫僧可不敢请其出迎……此地尚需布施救济,请恕贫僧失陪……”
那身披锦缎袈裟的僧人竟是不怕张飞的。
只是见张飞带着的人个个彪悍,显然也不愿和张飞冲突,施了个礼便想退去。
布施救济?
张飞看着那些衣衫褴褛的饥民,一时间倒也不好发作。
这些僧人穿着华贵满脸油光,明显是在用所谓的功德摄取民财,但这个粥棚也确实是在救济饥民。
只是,原本土地最肥沃,土豪宗贼也大多在阙宣闹事时被清理的下相县,怎么会有这么多饥民呢?
“此处番邦浮屠兴盛至此,糜兄可知情?”
张飞转头看糜竺,却见糜竺也满脸惊讶。
糜竺摇头:“我也不知……徐州各郡主官相互之间皆有些不睦,陶使君为免争端,分了各部的管辖范围,下邳之事我无法插手。”
徐州各个大佬相互之间有仇,这是一开始就存在的问题,也是徐州各家必须全都抱刘备大腿的原因。
陶谦让徐州各郡分而治之也是正常的选择,相当于用各家的平衡维持了基本的稳定。
但陶谦和陈登生病后,平衡就已经被打破了。
“俺先去下相看看,且请糜兄问问这浮屠是何等路数。”
张飞自知带着两百猛男很难与人正常沟通,便先去下相,让更有亲和力的糜竺去和僧人打交道。
待张飞走后,糜竺下了马,摸出个钱袋,往那箱子里撒去。
钱币哗啦啦的落入箱子。
“施主慈悲,功德无量……”
箱子前的沙门转头看了一眼张飞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满脸和善的糜竺,明显松了口气:“请问施主姓名?贫僧当为施主诵经消业,以正来世果报。”
“我等行商此地,本欲寻笮都尉做些买卖……尔等既在赈济饥民,我倒是也想尽些绵力。只是不知你浮屠教所谓来世果报是何物?”
糜竺指了指正在磕头的饥民:“听他们说皈依浮屠……这皈依又有何好处?”
“施主能和笮都尉买卖通衢,又有如此猛壮之士随行,想来也非寻常商贾,应该知道子孙承负之果……”
那僧人举掌于胸掐着莲花指:“但世间本无我,只要皈依我佛,以浮屠之大能,便可保魂灵不灭,自身可往生万世……待来世轮回重生,便可自享今生果报。来世是福是祸,皆由今生修行而定……此乃德业轮回……”
这个僧人明显是负责招揽信徒的,对教义相当清楚。
糜竺也是见过世面的,又有钞能力,很快便将浮屠教的逻辑问了个清楚。
汉代的浮屠教,是大月氏的使者传到大汉的,与后世的佛教不一样。
子孙承负其实是《太平经》的原始教义,是善恶因果报应观念,但这种观念的核心不是基于自身,而是后代要承担先人的行为后果。
大体意思就是如果父祖行善积德,福泽会延及子孙;如果作恶多端,灾祸会殃及后代。
讲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族必有余殃,是引人向善的。
也就是后代“继承功德遗产”,但遗产可能是积蓄,也可能是债务。
如果积蓄很多,后代一生挥霍也用不完,那即便后代作恶也有可能善终。
如果债务太多,后代一生行善也有可能无法偿还,即便再良善也有可能没个好下场。
这也是太平道的核心教义之一,是以‘家’为单位的,并且对‘善不得善报,恶不得恶报’的实际情况提供了解释——报应在后代身上,不在当代。
在一个以家族为基础,以孝为道德准绳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教义符合大多数群体的观念,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
由于不知道自家‘功德积累’到底有多少,大多数人会念及后代的福泽,整体也就趋于仁善,至少表面功夫得做。
当然,也有明知自己在作恶的恶徒,但管他娘的呢,反正是后代遭殃……再说,只要捞得够多,资源多了,再多做善事不就补回来了么……
是行善还是在作恶,其实是无所谓的,反正无论如何都能匹配教义,都是可解释的,适用性很强。
宗教教义就是这样,追求的不是高精尖,而是普适性。
这种教义是典型的中台构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也就是从不同角度重新解读,能以极快的效率推出不同的终端产品。
太平道就是其中一个终端产品。
至于这中台是谁构建的,太平道这个产品又是谁推出的,只需要看哪个群体在这种观念下获利最大就行了。
皇族与豪门世家,那些世代为官的士族,是不是相当于“先人积善福泽子孙”?
黔首、罪民,那些八辈贫农,是不是相当于“先人积恶祸连数代”?
这种积德行善福泽子孙的观念是能促使社会稳定的,而且这种观念确实根植于汉人心里代代传继。
太平道原本就是这么一个用来维稳的产品。
至于黄巾起义,这其实属于产品事故。
由于社会资源的极端兼并,不断的天灾人祸内耗斗争之下,大汉的整体经营出了严重问题,于是太平道这个终端产品爆雷了。
产品负责人张角倒戈,产品团队集体造反——大汉集团的股东们把经营责任全都推到了产品团队身上,产品团队为了活命当然要拉着部分客户一起叛变。
原本市场份额最大的太平道出了产品事故,从维稳产品变成了无道叛逆,失去了用户信任。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出现其它产品填补市场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