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举事成基业 - 明朝的春花秋月 - 兰泊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二章举事成基业

朱元璋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一个偶然机会终于让他与失散的马秀英团圆了。新婚大礼后,又有刘基等大谋士来投,于是成功地智取了金陵,元廷老将赤福寿惨烈烈地热血殉忠就义……火烧陈友谅以后,朱元璋在得到了他的城池的同时也得到了陈友谅的爱姬阇氏,不想这被强迫依从了他的弱美人儿却暗藏大杀机……

1、喜新婚大团圆

那天,突然有一个濠州本城的名士来给朱元璋贺喜。他姓李名善长,说在二年前,他家来了个逃难的女子,自称家里遇到了官司,仓皇逃脱,误行到此。善长的母亲见她无处容身,就把她收作义女。现听说朱元帅领兵到此,那女子就说她是朱元璋的夫人。

朱元璋听了李善长的话,感觉云苫雾罩,非常纳闷,不觉皱眉道:“我出入戎马之中,从未娶过妻子,怎么会有了夫人呢?”徐达在旁笑道:“或者从前有人曾许亲给主公,一时忘了,还是再好好想想吧。”元璋说:“我除了郭公相赠的樱桃外,实在没有第二个人。”

李善长却非常坚定,说:“那女子所说的元帅的姓氏面貌,却真的是一点也不差的。”元璋于是认真地寻思起来,猛然间记起了马秀英,恍然说:“不会就是她吧?”打发人接那女子进府来一瞧,果然是马秀英。相见之下,两人不觉悲喜交集。元璋一面命令大摆庆功宴和诸将们同乐,一面又和徐达等商议与马氏结婚的事宜。

新婚大礼的那一天,濠州的元帅府里,挂灯结彩,大小将领们都来贺喜,就是滁州的耿再成、谢润、花云、吴良、汤和等也差人送礼到濠州来。这里常遇春、徐达、郭英、胡大海以及沐英、赵大诸人,足足欢闹了三四天,才慢慢安静了。从此马氏和樱桃同事元璋,两人极其和睦。

2、谋事初定

朱元璋婚后,去滁州调了花云、汤和到濠州,拜徐达为行军都指挥,常遇春为先锋,胡大海、花云为左右监军,命李善长为参谋,汤和为濠州总管,郭英、沐英为卫军统带,方刚为护卫官,耿再成、吴良为滁州正副总管,谢润为指挥暂且留守滁州。

接连几场胜仗打得更是漂亮,于是纷纷来投诚,这样一来,朱元璋威声大震,武将如邓愈、华云龙、郭兴、常遇春、吕怀玉、耿炳文等齐来归附,这六员勇将都有万夫之勇;文士也有了龙泉人章溢、丽水人叶琛、浦江人宋濂、处州人刘基,这几位号为浙东四大儒,又称作四贤。

其时章溢、叶琛等见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便攘臂奋然道:“大丈夫要辅助明主建功立业,眼下正是其时了。”于是两个人游历各处,想要择主而事,恰好在路上碰着了宋濂和刘基,也抱着投笔从戎的志愿。四个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指点江山,且又互慕文名,当然十分投机。大家议论了一番以后达成了共识,觉得徐寿辉、方国珍、张士诚等一班人都不是成大事的,听说濠州朱元璋自起义以来,仁慈爱民,礼贤下士,乃真主之相,于是就星夜来投奔元璋。

3、蝴蝶冢

宋濂、章溢、叶琛三人满腹经纶,才堪济世,学足安邦。四人之中,刘基更是出类拔萃,日后他成为翊赞朱氏创成明室的第一位谋臣。刘基字伯温,十七岁时就中了进士,年未弱冠,不免睥睨一切,骄气凌人。

一个三月三的上巳日,刘基也仿效古人,往郊外去踏青,顺便去游览灵岩。灵岩是处州的一处著名的风景胜地,春秋佳日,士大夫提酒登临、凭吊古迹的很是不少。灵岩离琅玕约有二十多里,那里山青水秀,碧树成荫,又值春气融融、百卉争妍的时节,但见遍地山花照眼,绿波涟漪,云影婆裟,花香馥郁,流泉琮琮。行人到此,几疑身入画中。刘基贪爱灵岩风景的清幽秀美,流连山色而忘返,到了他见游人纷纷散去,也打算往回走时,已是倦鸟归林红日西沉了。走不上十里地,天便昏黑下来,幸得微月在东,略略辨得出路途。

刘基因归意匆匆,错走了一程,再举头四望,只见一片漫漫荒地,青冢累累,鬼火磷磷,不由得心慌起来。正在遑急时,远远瞧见有人家的住屋,晕黄的灯光从门隙里射了出来,很是温馨。刘基这时见了好似得着了救星,三脚两步地向那所房屋走去。到了屋前,就着月光看去,却是竹篱茅舍,双掩柴扉;听得里面磨声辘辘,灯光便是自柴扉中射出的。

刘基才要上前叩门,忽听屋内有人问道:“外面来的可是刘伯温吗?”伯温不觉吃了一惊,忙回答道:“在下正是刘伯温,不知高士是怎样知道的?”

言犹未了,柴扉呀地一声开了,走出一个老头儿来,笑着说道:“我在十年前已经算定了,今日伯温必来,老夫在此相候已多时了。”说罢,仰天大笑,弄得聪明绝世的刘伯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老头热情地迎着伯温进了草堂,早有小童献上茶来。老头让伯温坐下,伯温躬身道:“敢问仙丈高姓雅号,何以晓得贱名?”

那老头笑道:“山野村夫,与草木同腐,本不必有姓名,不比相公,少年即名书金榜,谁还不知我们处州有位刘伯温呢?”老头说时,形色十分谦慕,激起了伯温自强好胜之心,脸上便露出骄矜的颜色来,口里却谦逊道:“承仙丈谬奖了。”老道于世故的老头只作没看出来,更加谦恭地笑道:“今天贤者下临敝庐,也可算得蓬荜生辉。”

少年伯温忍不住也更加骄矜地说:“这是仙丈的推崇。小可因贪游灵岩,回去时天晚,误了路程,日暮途穷,想在仙丈这里打扰一宵,不知仙丈可能见容?”那老头大笑道:“我刚说相候多时了,正希望相公的大驾光顾呢。”

刘伯温见老头说话迷离恍惚,刚要问个明白,那老头却先开口问道:“刘相公才广学博,方才从灵岩回来,那灵岩的古迹里面,有一座蝴蝶冢,不晓得它建自什么年代?是怎么一个来历?老夫怀疑已有十多年了,万祈指教。”伯温听了,一时回答不出,嗫嚅了半晌,勉强说道:“那蝴蝶冢小可也尝听人说过,有的说是庄子的化身,其实这一类古迹遗事,谁也不能证实它,无非是前朝好事文人弄的玄虚罢了。”伯温话一落音,那老头忽然正颜正色地说道:“这是什么话,只怕未必如尊意所说呢!”

刘伯温知道老头儿有心难他,便也想反过来难为难为他,看看他怎样说,于是忙拱手道:“依仙丈所论,谅来定有根据,敢请见示指教一二。”那老头仰着脖子,一脸月朗天阔的表情,慢慢说道:“讲起那蝴蝶冢来,老夫倒略知一二。什么庄子化身,都是一种推测之辞,况那冢的年代,也不至于这般久远。据考这蝴蝶冢的由来,是唐天宝年间,宫廷有乱,廷臣梁诗祯株连被诛。诗祯的爱姬蝶奴也服毒身殉,她死后遗书,自述是本城人,指名要葬在灵岩下。诗祯的家属敬她贞烈,真的运柩回来,替她瘗在岩下,成全了她的志愿。那冢的面前,镌着一块碑道:烈姬蝶儿之墓。后人因碑淹没,误传为蝴蝶冢。老夫记得那蝶儿冢墓碑的背面,还镌着一首歌词,很是哀艳。老夫听人说过,也就把它记在心上。想当日定也传诵一时呢。”说罢,便念那首歌辞道:

禁阙变万炽,强弱自残折。

意气许与分君臣,忠心欲奋秋阳烈。

摧躯抉股同死君,轰轰义烈薄天云。

后人重死不重节,暮楚朝秦何纷纷。

蝶儿感恩乃至尔,吁嗟,万云不如斯灵岩,

山高江水寒,孤冢茫茫历万劫!

魂兮不灭,翩翩落花飞蝴蝶。

草青青,山冷冷,犹见山头流水碧。

那老头念罢,瞧着刘伯温大笑道:“这算不算是最近的事迹?相公却不曾弄得清楚,休说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了。”说着又是一阵狂笑。伯温自觉惭愧,脸上不禁红了起来,当下便起身向那老头谢过。那老头捋着银髯微笑道:“孺子可教,老夫和你说明了吧!”

原来那老头早有意要选择一两个真人材,传授自己的衣钵。但是他等待了十年,始终遇不着有根器的人。如今见伯温很为理想,于是就取出一册书来,递给伯温道:“老夫行将就木,留着也没有用。今天和你相逢,也是前世有缘,你拿去勤习,不难做一个成功的辅弼良臣。”

刘伯温接书随手翻了一遍,见书中六韬三略、行军布阵、定乱治国的道理,无不齐备。回到家里,尽心学习了三年,居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元朝都督察木儿不花,仰慕伯温的才名,曾派人去邀他出山,伯温只是不肯承应。他根本就无心于垂垂将亡的元王朝的功名,徐寿辉和方国珍也曾致聘伯温,伯温被他们纠缠不过,索性弃家出游去了。

4、刘伯温力仿茅庐诸葛

刘基等四人到了濠州后,朱元璋已出兵走远,叶琛、章溢来见汤和,汤和忙写了荐书,叫两人去定远晋谒元璋。元璋见了他们两人高兴非常,亲自写了聘书,备了一份厚礼,令人到濠州来请宋濂和刘基。宋濂当即应命前往定远,刘基却仍不去。

朱元璋知道刘基与别人不同,就命宋濂和胡大海代表自己来请刘基。第一次来,刘基拒而不见,再来又赶上刘基出去了,恼得胡大海性发,在刘基的门前拍着手大骂起来,慌得宋濂好不容易才把他劝住了。

到了第三天,宋濂和大海又来馆驿见刘基。大海大步走上阶去,将馆驿门打得擂鼓似地响,吓得馆童死命地把门拴上,胡大海愤不可遏,高声骂道:“那酸骨头是个什么东西,就也学着诸葛亮,摆这般的鸟架子,等俺进去把抓他出来,两下子就让他趴在地上起不来!”说罢拔出了腰刀,往门上就直砍了过去,宋濂忙阻拦道:“主公怎样吩咐的,你忘了?你这样野蛮,把刘先生气走了,你如何去回复主公?”大海见如此说,才收回腰刀气愤愤地说道:“你自己去见他吧,俺可等得不耐烦,要先回去了。”

宋濂没法,只得由胡大海去了,自己来见刘基,呈上聘书和礼物并说了来意,刘基把眼皮子最大限度地向下垂着说道:“承主公垂青,自当应召。但眼下还有些小事儿不曾料理着,烦足下略待几天。”宋濂听了,暗想你倒好放刁,咱们四个人一块儿来的,你偏要人家一请再请,还不肯立即就起身,怪不得胡将军要拨出腰刀了。宋濂寻思了半晌道:“朱公久闻你的才名,十分渴慕,急于要和你相见。所以令我几次前来,我已着胡大海将军先回去通知了,怎好再拖延时日,让朱公在那里苦苦盼望呢?”刘基这才答应次日起程。

第二天一到定远,刘基远远就见城中拥出一大队人马,旌旗招展,刀枪鲜明,马上的诸将个个威风凛凛,正中的一人生得熊腰虎背,器宇不凡,知道是朱元璋亲自出城来了,不觉心满意足,忙立在道旁,由宋濂上前禀白。

果然是元璋亲自率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花云、华云龙、邓愈、叶琛、章溢等一班文武将领出城迎接。元璋听了宋濂的话,忙跳下雕鞍,诸将也纷纷下骑,刘基这才过来谒见元璋,只长揖不拜。元璋不仅不怪,反而再三恭敬说:“得刘先生来此,真是三生有幸了。”刘基也忙谦让着,然后元璋叫备过马匹,和刘基并马入城。诸将也上了马,一路护拥着进城。

到了定远馆署前下马,元璋邀刘基进了大厅,分宾主坐下。叶琛、宋濂等分坐下首,诸将却旁立在阶下。元璋又说了诸多仰慕的话,刘基也自谦了一番,两人渐渐讲到了政事,刘基对答如流,把个朱元璋乐得心花怒放,连连赞叹不绝。这时东廊下走出了胡大海来,瞧着刘基笑道:“主公那样地看重他,俺只当他有三头六臂呢,原来也是个穷酸腮腐朽脖儿,叫他来有什么用处,值得这般恭敬!?”这几句话,说得厅堂上下的文武将领都忍不住笑起来。元璋勃然变色,大喝道:“你这黑厮懂得什么,还不给我退出去!”大海见元璋发怒,回身伸了伸舌头,忙走了。

朱元璋请教定天下的方略,刘伯温说道:“金陵有王气,取了它作为基础,然后一鼓作气直下西南,天下就不难定了。”元璋笑道:“先生的意思,正和我相同。”说着便命摆上筵席来,和伯温对饮,徐达等诸人便都散去。只有一个沐英随侍在朱元璋的旁边。朱元璋和刘伯温直吃到三更天才共入署后安息。

5、智取金陵奠定基业

几经鏖战,徐达攻下兰陵,飞马去报知元璋。这时朱元璋也攻破了金陵,在城中安民了。金陵城池巩固,更兼有赤福寿的智勇忠心,怎么会被朱元璋攻陷呢?原来这全靠了刘伯温军师的运筹帷幄。他叫军中捏造谣言,只说张士诚袭取濠州。

元兵探得这个消息,让朵察耐非常欢喜:“濠州是朱元璋的根本,他的将领家属都在那里,若张士诚果然去攻濠州,元璋非渡江回兵救援不可。咱们乘他退兵的当口,合力追杀他一阵,给他来一个片甲不还。”赤福寿也感觉他说得有理,于是传令兵士们预备追剿敌军。朵察耐便不时上城,亲自来嘹望元璋的兵寨。到了第四天早上,果然见元璋的兵马一个个身负行装,一副马上要起程的样儿,朵察耐忙来见赤福寿说:“朱元璋的营垒已拔,只怕今夜就要潜行渡江了!”赤福寿轻轻摇摇头,说:“元璋平日诡计极多,咱们且看他真个退兵了,再引军去追杀不迟。”朵察耐唯唯退出,私下和军士们说道:“敌兵受后方的牵制,已无心恋战,此时若出去杀他一阵,包管让他们抱头鼠窜片甲不留,奈何不过老王爷胆小!眼下若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敌兵一过江,那我们可就完了。”兵士们听说,都摩拳擦掌要去厮杀。

看看天色晚下来,这里刘伯温点鼓传将,命常遇春、花云、缪大亨、吕怀玉、俞通海、沐英、邓愈、郑遇春一班战将进帐授了密计,只留耿炳文、方刚等护卫中军,余下都遣发出去。伯温调度停当,自己和元璋、李善长等拔寨起行。城内朵察耐望见,忙去报知赤福寿,一定要领兵去追赶。赤福寿不同意,说:“你在这里守住城池,待我出兵去追,以便见机行事,免得落入他们的奸计。”朵察耐听了,满心的不高兴,又不好违忤,只好领命去守城。

然后赤福寿自引了五千名飞虎兵,出城尾随朱元璋的兵马。他想待元璋兵马一半渡了江时才去痛击,使他们首尾不顾,自然大获全胜了。谁知元璋领兵一到了江口,便激昂悲壮地对将士们说道:“我们现在前有大江却没渡船,后又有追兵也不能退回去,进退都是一死,不如回去和他们拼个死活,绝处才能逢生。”兵士们顿时齐声应和:“情愿死战!”元璋大喜,当即命前队改作后队,呐喊一声就向元兵冲杀过来,真是以一当十,飞虎兵哪里挡得住,纷纷向后败退。

赤福寿还不知是计,只当敌兵被追得急了,困兽犹斗而已,所以力喝兵士不许倒退,并斩了两个队长,却一点也不见效,那敌兵似潮涌般冲杀过来。赤福寿也立脚不住,只好下令且战且走,才走了半里多路,猛听得一声炮响,元璋的大队兵马杀到,左有常遇春、吕怀玉,右有缪大亨、花云,背后是邓愈、郑遇春杀来,前面朱元璋亲自督兵同方刚、耿炳文奋勇冲锋,赤福寿四面受敌,五千飞虎兵早已大败,各自奔逃。

赤福寿大怒,挥着大刀狠命地刚杀出重围,那四面的兵马就又围了上来。杀退一重就又围上一重,左冲右突总是杀不出去。正在危急的时候,忽然一彪人马杀到,却是朵察耐领了倾城的兵马来救赤福寿。赤福寿惊问他:“你如何得知俺兵败被围?”朵察耐道:“刚才王爷派人来城下求救,命末将速来相援,故领兵到此。”

赤福寿顿足道:“这是贼人的奸计,你怎么能相信他?!赶快回去保城要紧!”朵察耐顿时心慌不已,和赤福寿合兵一起,一路飞奔,刚杀到城下,只听得那城上一声鼓响,火把齐明。沐英在城楼上大叫道:“老王爷不必气恼,俺已占得城池了。”赤福寿大怒,待要令军士攻城,城中的俞通海已领兵杀出,后面朱元璋大军赶到,把赤福寿和朵察耐围在核心。常遇春、花云等晓得赤福寿勇猛,因此都不来交战,只是把他围住了,令军士们一遍遍叫道:“赤福寿快快下马受绑!赤福寿快快下马受绑!赤福寿快快下马受绑!”气得赤福寿咆哮如雷,几次冲杀出去都被强弩射了回来。

天色已经发白,赤福寿已杀得人困马乏,浑身上下溅的血,把里面的内衣都染红了,再回顾一下自己身边的士卒,只剩得寥寥十余骑,飞虎兵一个也没有了。估计是不能脱身的了,便咬着牙恨恨地骂朵察耐道:“都是你这个浑人弄坏的事。”说罢拔出剑来把朵察耐砍作两段,然后赤福寿仰天长叹道:“老臣不能尽心保国,今日惟有追随先帝去了。”说罢泪如雨下,然后高叫了三声“圣上”,提起龙泉剑就向自己的颈上挥去,可怜一个赤胆忠心的老王爷,一缕忠魂直往阎罗殿而去了。

赤福寿死节后,他的尸身居然端坐在枣骝马上,手提着大刀挺然不倒。元璋见了非常诧异,不禁赞叹道:“好一个忠烈的老王爷!老王爷,你放心吧,我这里兵马进城,断不扰害百姓,并将老王爷的眷属派人护送出城,命他们收葬老王爷就是了。”元璋这句话还不曾说完,赤福寿的尸体便扑地倒了。兵士们都震惊得摇头咋舌,常遇春等一班将领也无不嗟叹。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