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不负如来不负卿(2) - 遇见一些人,流泪 - 韩梅梅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章不负如来不负卿(2)

第16章不负如来不负卿(2)

我高兴地说:“好啊!”他用藏语给我唱了一支歌,我一听到那样好听的旋律就马上疲劳尽消。我问他:“这首歌是谁写的?”他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我们藏族的诗人。”在那个偏远的地方,一个牵马的小伙子,说出诗人两个字时,真的让我有一点惊讶。

“在我们藏区,不少人都会背诵他的诗。”

然后他一句一句地翻译这首歌的意思给我听:

“第一最好不相见,免得彼此相爱恋。第二最好不熟识,免得彼此苦相思。”

但凡有一点经历的人,听到这样的句子,可能都会有所震动吧?

然后,他又一句一句地把歌教给我,我们一路唱着,踩着大大小小的石头,穿行在参天的树木、怒放的杜鹃花之间

仓央嘉措,这个名字,和他的诗歌,就这样被我记住了。

1682年2月25日,在刚建好不久的布达拉宫里,五世达赖喇嘛去世了。当时的藏王桑结嘉措,为了继续利用达赖的权威掌管格鲁派(黄教)事务,并没有对外宣布五世达赖的死,也没有派人去寻访转世灵童,而是以达赖闭门修炼来欺骗康熙皇帝。

直到1696年,康熙得知了这件事情,并且为之震怒,桑结嘉措这才派人出去寻访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

寻访的使者来到西藏南部的门隅地区的一个村庄,找到了一位器宇轩昂、聪敏过人的15岁少年,他很有文采,不但善于骑术和剑术,还擅长诗歌,深受乡邻的喜欢。

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六世达赖灵童,马上被接到了拉萨。当年10月,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

年轻的仓央嘉措,远离了故乡,来到华丽的布达拉宫,那里虽然富丽堂皇,金光璀璨,但是,每天要和监护的师傅们一起诵经、礼佛,每天与枯燥无味的佛学经典作伴,无时无刻不在宗教氛围中生活,他觉得特别孤独和无奈。

他的本性是一个诗人啊!诗人就是应该自由地呼吸,到广阔的天地之间去,为所欲为的!

于是,实在受不了清规戒律的仓央嘉措偷偷换上老百姓的藏族服装,戴上假发,手上戴着戒指,拿着弓箭,溜出了布达拉宫。他去爬雪山,去打猎,在拉萨的八廓街闲逛,和世俗的朋友们一起唱歌跳舞,饮酒狂欢,这些朋友并不知道他就是藏族人民的活菩萨。

才华横溢的仓央嘉措,来到了世俗,无拘无束地发挥他的诗情,他创作了许多朗朗上口、热情奔放的情歌,和朋友们即兴演唱,这些诗歌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

信徒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上

不为进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来生与你相见

他写出这样的情诗,是因为他在雪山脚下,认识了一位十分漂亮的藏族少女——仁珍翁姆。这位姑娘,让仓央嘉措难以抑制心中的爱情。他决心去爱她,而不管佛教的清规戒律。

1703年,年满20岁的仓央嘉措,回绝了五世班禅的授戒,并且亲自到扎什伦布寺向五世班禅要回了他过去所受的沙弥戒。这个举动,让桑结嘉措、三大寺的法师们大吃一惊。他们十分反感六世达赖的“浪荡”生活,但是劝阻无效,于是,桑结嘉措暗地里安排人去刺杀仓央嘉措。

谁知道,刺客远非仓央嘉措的对手。

公元1706年5月,拉藏汗借战乱之机拘捕了仓央嘉措,把他关在拉萨附近的一个民居里。仓央嘉措在那里,也没有忘记他的朋友们和情人。他给他们写诗,然后请人带出去给他们。

1706年6月27日,六世达赖被押送去北京,在出发之前,他写了一首诗给仁珍翁姆:

洁白的仙鹤!

请把双翅借我,

我不会远走高飞,

只到理塘就转回。

他没有想到,这首诗,成了他和仁珍翁姆的诀别诗。从拉萨到北京,路途遥远,仓央嘉措在路途中病死了,死的时候,才24岁。

在史书上,关于仓央嘉措的记载特别少,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尊贵的活佛,他既没有在佛教上有什么成就,也不是一个政治家,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死在了哪里。他死之后,在灵塔殿里,没有人安放他的塑像,但是,作为一个自由率性、温柔浪漫的活佛,他被平凡的人们记住了,在他的情歌里,他活了下来,传了一代又一代。

仓央嘉措,门巴族人,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公元1683年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旦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

见或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