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八月天》(4)
附录萧红年表
1911年(1岁)
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改名张廼莹。另说萧红生于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生父张廷举(1888~1959),字选三,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毕业,获奖励师范科举人,中书科中书衔,先后在汤原、呼兰县等地任教并担任地方教育官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参加土地改革,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被定为开明绅士。
生母姜玉兰(1886~1919),婚后生一女三子,长女荣华,长子富贵(夭亡)、次子连贵(即张秀珂)、三子连富(夭亡)。
1912年(2岁)
开始学走路。祖父张维祯(1849~1929)与祖母范氏(1845~1917)的三个女儿早已出嫁,育有一子夭亡,家中久无小孩,萧红的出生给张家带来了快乐。祖父对其疼爱有加。
1913年(3岁)
开始与祖父进入后花园玩耍。
1914年(4岁)
大弟富贵出生。萧红更多时候与祖父在一起,后花园是最为快乐的去处。
1915年(5岁)
大弟富贵夭亡。
1916年(6岁)
二弟连贵(张秀珂)出生。
随母回娘家省亲,二姨姜玉环得知外甥女大名张秀环,坚持要父亲给其改名。外祖父姜文选将萧红学名改为张廼莹。
1917年(7岁)
7月9日,祖母范氏病故。其后,萧红搬到祖父房间,祖父开始口授《千家诗》。
1918年(8岁)
渐渐对家里租住户的生活有所了解。
1919年(9岁)
1月初,三弟连富出生。
8月26日(农历闰七月初二),母亲姜玉兰不幸染上霍乱,三天后病故。三弟连富被送往阿城张廷举四弟家寄养。
12月15日(农历十月十四),张廷举续娶梁亚兰。
1920年(10岁)
秋,入呼兰县乙种农业学校女生班,上初小一年级。该校被俗称为龙王庙小学,后改称第二十国民小学、南关小学,现为萧红小学。
1921年(11岁)
秋,升入初小二年级。
三弟连富感染霍乱夭亡。
1922年(12岁)
秋,升入初小三年级。弟弟张秀珂入龙王庙小学读一年级。
1923年(13岁)
秋,升入初小四年级。
1924年(14岁)
夏,初小毕业。
秋,入北关初高两级小学校女生部,读高小一年级。学校位于城北二道街祖师庙院内,后曾被称为道文小学、第二初高级完全小学校、胜利小学校等。不久,张廷举出任该校校长。
1925年(15岁)
秋,转入呼兰县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即后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的女生部,该校校址在今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院内),插班高小二年级。
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全国人民抗日反帝爱国的热潮风起云涌。受这股潮流影响,呼兰县中学联合会发起游行、讲演、募捐等活动,支援上海工人、学生们的斗争。萧红积极参与这一社会活动,并与同学傅秀兰一起到居住在县城东南隅的有钱有势的“八大家”募捐。
7月末,呼兰县学生联合会在西岗公园举行联合义演,答谢募捐民众。萧红在话剧《傲霜枝》中扮演一个贫苦的小姑娘。
1926年(16岁)
6月末,高小毕业,到哈尔滨继续上中学的愿望遭父亲、继母反对。萧红以与家长冷战的方式进行抗争。
1927年(17岁)
夏,因抗争无果,扬言效仿同学田慎如到天主教堂当修女,张廷举终于妥协,同意萧红继续读书。
秋,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校”就读,该校前身为私立“从德女子中学”,现名为萧红中学。
1928年(18岁)
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祖父张维祯八十寿诞。黑龙江省“剿匪”总司令、东北陆军十二旅中将旅长马占山和上校骑兵团团长王廷兰,呼兰县长廖飞鹏等人前来祝寿。马占山赠送题为“康疆逢吉”
的牌匾一块,并由他提议,将张家大院所在的英顺胡同更名为“长寿胡同”。
6月,张廷举出任呼兰县教育局局长。
9月中旬,张廷举转任黑龙江省教育厅秘书。
11月9日,哈尔滨市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发起反日护路游行示威活动,史称“一一·九”运动。萧红参加游行,主动担任宣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