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二离愁别绪 - 这个导演要谢罪 - 丘拉皮卡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二百六十二离愁别绪

第262章离愁别绪

酒楼的舞戏显然不是一个大夜就可以收工的,头一天大概拍了五分之一。

不过大部分时间是花在幕后调试上,随着各项参数逐一敲定,后续几天的拍摄速度有所提升。

这场戏不太考究表演,但是对楼内酒客们的情绪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全程保持恣意、狂放和饱满。

装兴奋其实是很累人的,比真兴奋还要累,所以每一条的间隔时间会比较长,以帮助群演们恢复状态。

幸好电影拍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八月份之前无论如何都可以杀青,进度在把控之内,大家也就相对从容。

酒楼内外的最后两场戏,慢点也无所谓,所有人都有足够的耐心。

陈一鸣甚至有精力,跟着大壮去面见襄城的大掌柜,商讨关机仪式的事宜。

没错,由于当地张罗的开机仪式没能得到陈一鸣的积极反馈,襄城方面并不甘心,把“搞事”的时机定位到了关机。

这回陈一鸣推无可推,只能高高兴兴地答应下来。

届时场面会搞得很大,《木兰》的几个资方都会派代表出席,马二爷和杨老板还会赶过来捧场。

剧组这边,杀青宴只能推迟到关机仪式之后,幕后骨干和主演们都要亮相,包括古越河、杭晓明这些已经杀青离组的演员。

没办法,配合唐城影视基地的节点性宣传,这是之前写进合作协议里的。

临近杀青,剧组里的氛围不免变得有些躁动而惆怅,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小状况。

比如主角郁南,就犯了好几次低级错误,连累狄丽扎额外多跳了几次胡旋舞。

这可是很少见的情形,可以说是群演级别的ng,令郁南颇有些无地自容。

短暂的休息时间,陈一鸣自导演椅起身,来到低头喝水的郁南身边。

分配给郁南的助理制片人,机灵地拉上郁南的助理主动走开。

演员休息的角落,位于“乐游原”的一楼最里侧,一侧是装饰性的楼梯,一侧是三张并排的屏风,围出一个较为封闭的小天地。

由于狄丽扎每次停拍都要补妆,因此专门在二楼给她分配了一个化妆间,免了她跑上跑下的辛苦,毕竟她身上的舞服分量不轻。

于是这一刻,陈一鸣难得地有了跟郁南独处的机会。

说起来,自电影筹拍时算起,将近一年的时间,陈一鸣跟郁南交流的次数几乎一只手就数的出来,谈话最多的时候,居然还是当初试镜那一次。

陈一鸣是一个不喜欢“指导”演员的导演,郁南则是一个不擅长与导演沟通的演员,机缘巧合之下,电影都快拍完了,两人都不曾就表演进行过多少交流。

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对演员做出指示,陈一鸣也更愿意“提示”郁南的戏搭子。

因为郁南会根据搭档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如果陈一鸣想要达成某种明确的效果,指点郁南的搭档会更有效率。

陈一鸣拎过一张椅子坐下,双手在脑后抱头往椅背上一靠,很随意地说道,“郁老师,是不是挺舍不得杀青的?”

停留在自己世界里的郁南,猛然意识到周边环境的变化,萌萌地抬头环顾四周之后,瞥了陈一鸣一眼,又垂下头去低声回答。

“陈导对不起,这两天我的状态不太好,给剧组添麻烦了。”

陈一鸣呵地轻笑一声,不在意地说道,“没必要跟我说对不起,你之前的表现远远超出我的预期,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挥霍。”

郁南沉默片刻后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也双手抱头靠在椅背上,整个人像是一下子放松下来,多少恢复了一点惯常的潇洒与从容。

“我会一直记得《木兰》这一年的,真好啊。”

陈一鸣岔开话题继续逗她,“看来你是个劳碌命啊,打戏和马戏几乎不犯错,如今演个旁观的气氛组反倒状况不断,早知道我就应该改改剧本,让你跟狄丽扎一起跳舞去。”

郁南没有理会陈一鸣的“戏弄”,突然拧过头看着陈一鸣,诚恳地说,“陈导,我一直没有跟伱说一声谢谢,与其杀青之后再说,我更愿意说在戏拍完之前。”

陈一鸣笑道,“干嘛这么严肃,我也该谢谢你,我就喜欢像你这样的演员,完全不用我操心,省了我多少事啊。”

郁南摇了摇头垂下眼帘,“陈导的大制作,没有哪个演员会三心二意的。

真不想杀青啊,就这样心无旁骛地一直演下去。”

陈一鸣大呼了一口气,没有接话。

片刻之后郁南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宋老师进组之后跟我说,很可惜木兰的试镜你没有找她,离组之前她又跟我说,很幸运能来演上一场武则天,过瘾极了。”    陈一鸣更不知道如何回应了,因为他能理解郁南和宋嘉的感慨。

一个演员,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遇到一个心仪的角色,只有进了圈子才能明白,太多令人无可奈何的因素,排在演技的前面。

郁南和宋嘉都是奔四的“老青衣”,戏路跟当下流行的题材背道而驰,面对的是越来越狭窄的就业范围。

再是戏疯子又如何?业务能力再强又怎么样?圈子里根本没有空间给她们这类演员施展。

这两年再接不到主流的女主剧本,她俩将不得不去演妈妈类的角色,给小花和鲜肉们做配。

亦或是一头扎进文艺片的大坑里,在非主流的疯批戏路上一去不回头。

纵观几个圈子的商业化导演,陈一鸣绝对算是其中的异类。

老资格的四大导演,孙旺泉、王小刚、陈怀开、江汇文,都不是二三线演技派的伯乐。

孙和王更青睐新人,不然也不会有孙女郎和王女郎的说法了。

江只拍大男主戏,或者说只拍自己是男主的戏,他的电影他本人才是绝对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

文艺范儿的陈怀开功成名就之后,喜欢用全明星阵容,当然他也有组局的资本。

北上的港圈导演中意的是“陆港合璧”的路子,用港城的男明星,搭内地的女演员,后者大多充任的都是摆着看的花瓶角色。

像陈一鸣这样,演员班底自觉排斥大牌,只用二三线和无名氏新人的,国内独此一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