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舰船管够兵力见肘 - 崇祯霸道 - 星辰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崇祯霸道 >

第334章舰船管够兵力见肘

第334章舰船管够兵力见肘

时间匆匆而逝,转眼便到了十月底。

此时的京师已然是寒风萧萧,眼看着就要到冰天雪地的时节了。

不过,随着锅炉和暖气的推广,寒冬腊月对于京师百姓来说那都不算什么了,哪怕天气再冷那也不影响人干活。

京师那密密麻麻的厂房里面依旧干得热火朝天,海河造船厂第二批镇远战舰那也陆陆续续建造好了。

这天一大早卯时许,天刚蒙蒙亮,朱觉便带着王承恩、方正化和刘若愚等直奔海河造船厂而来。

此时,王徵那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卢象升正一个人站在船坞的脚手架上看着那建造好的巨舰发呆呢。

朱觉走进船坞一看,那都不由得好奇道:“建斗,怎么了,这镇远战舰有什么问题吗?”

卢象升连忙转头头来拱手躬身行了一番礼,这才微微叹息道:“陛下,镇远战舰是一点问题没有,问题就是京营将士不够用了啊。

现如今京营也就一百万人马,刨去四十万车兵就剩六十万了,而每艘小型镇远战舰那最少都要配备一百五十人,每艘中型镇远战舰那最少都要配备两百人。

这一批镇远战舰造出来,我们小型镇远战舰那都有一千三百多艘了,中型镇远战舰也有一千两百多艘了,加起来那就是两千五百多艘。

若是按一艘小型镇远战舰一百五十人,一艘中型镇远战舰两百人来算,光是操控这些镇远战舰那都需要六十多万人马,更何况,我们还有一千多艘小型致远战舰和一千多艘中型致远战舰呢,那最少也需要十多万将士操控。”

人马又不够用了吗?

朱觉闻言,那都有点无语了。

原本大明是人多船少,莫说远洋战舰了,近海战舰那都没几艘,跟欧陆殖民强盗干仗那基本上就是靠小船蜂拥而上,用人命去填。

是故,他兴建了两个大型造船厂,疯狂建造舰船。

这会儿他们是不缺舰船了,可以说,只要这一千多艘镇远战舰全部建造好,他们在海上基本就无敌了,不管近海还是远洋。

若是荷兰和英法不疯狂爆战舰,那这海上霸主之位迟早是他们的,哪怕荷兰和英法疯狂爆战舰,那也没多大关系,他们也可以疯狂爆战舰。

现如今他们建造战舰的速度那都已经超过海上霸主荷兰了,比拼战舰数量他们是一点都不虚。

问题就是,这战舰需要人来操控,且他们的战舰上秘密太多了,蒸汽机那就是他们的核心机密,还有后膛装填式的火枪和火炮,那也不能让别人学了去。

这种情况下,他们征召人马来操控战舰限制可就大了去了。

大明九边的人马他们貌似都不能征召,皆因边军屯卫里面被收买的内奸太多了。

至于沿海乃至内陆的屯卫青壮,他们基本上都征召得差不多了,这会儿他们还上哪里征召完全可靠的人马去?

这点他貌似又有点太追求完美了。

蒸汽机的机密难道能永远守住吗?

火枪和火炮后膛装填别人难道永远都想不到吗?

这个自然是不可能的。

皆因历史上的蒸汽机和后膛装填式的火枪和火炮都是欧陆那些殖民强盗发明的,那帮家伙对于发展武力可是狂热得很。

也就是说,哪怕他们一直小心的守护着蒸汽机和火枪火炮的秘密,欧陆那些殖民强盗迟早也能想到。

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有必要为了保守这些秘密而使得人马都没办法征召吗?

很多时候那就不能追求完美,既然这秘密人家迟早都能想到,那为什么还要为了保守这个秘密而牺牲这么多呢。

这年头武力才是最重要的,缺人马那肯定不行。

人马必须征召,什么机密那都得往后靠。

这会儿大明的优势可不是一般的多,蒸汽机乃至后膛装填的火枪和火炮只是其中一点而已,人力资源乃至加工能力大明那也遥遥领先。

也就是说,哪怕蒸汽机和火枪火炮的秘密暴露了,欧陆列强也造不过大明,就算欧陆列强造蒸汽机乃至火枪火炮的速度能赶上来,人力资源那也赶不上大明。

这么算起来,他压根就没必要为了保守机密而束手束脚,反正人马必须征召,那就疯狂征召,疯狂扩军!

他正琢磨着呢,郑芝龙兄弟已然齐步而来,拱手躬身道:“微臣参见陛下,末将参见陛下。”

你们总算是回来了。

他之所以这么早赶过来,那就是因为郑芝龙兄弟今早会到。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怎么样,芝龙,南洋那边情况如何,你们缴获了多少武装商船和战舰啊,荷兰人有没有反攻的意图?”

南洋那边是形势一片大好啊。

郑芝龙颇有些兴奋道:“陛下,荷兰东印度公司公司的舰船都被我们缴获大半了,光是武装商船前前后后我们就缴获了上百艘,战舰我们前前后后也缴获了二十多艘。

若是算上我们在攻打巴达维亚那一战中击沉的十多艘武装商船和六艘战舰,这会儿荷兰东印度公司应该没剩下多少舰船了,反攻他们是不敢反攻了,他们还怕我们把他们的舰船给抢光了呢。”

你这家伙着实不错,特别是抢夺武装商船和战舰这行当,这世上怕是没人能跟你相比了。

或许,可以考虑让你们去欧陆海域搅合一番。

问题,接下来又要疯狂建造致远商船了,到时候操控致远商船的人马肯定也不够用了。

朱觉缓缓点了点头,又问道:“南洋那边总计迁徙过去多少平民百姓了,他们过得还习惯吗?”

这个问题我刚好跟杨嗣昌聊了聊。

郑芝龙回想道:“这会儿南洋都迁徙过去三批平民百姓了,吕宋、渤泥和爪哇三地的人口那都差不多有五百万左右了。

吕宋那边算是发展最好的,皆因杨大人早就开始在那边修建房舍等着平民百姓迁徙过去了,这会儿那边迁徙过去的平民百姓都开始开荒种地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