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古老传说
【新人新书,求评论!求喷】
仔细回忆,整个过程,这封信只有可能是当天晚上自己被打晕以后放进背包的,其他时间绝无可能。
如此说来,这封信绝对来自于容县那些人,也就是白天和自己打那个神秘电话的人了,同时也是把那个病人送到医院的人,虽然不确定是同一个人,但至少是同伙吧。
苗疆的人把“蝴蝶”作为自己的创世始祖,尊称为“蝴蝶妈妈”。蝴蝶为何成为了苗疆人的图腾,这是与“蝴蝶妈妈”神话传说有关。
相传在上古时期,在崇山峻岭之上,梧桐参天林立,有一女神叫做姣仙,从天而降,砍倒了参天梧桐树,从梧桐树的树心飞出一只蝴蝶,过了一段时间,蝴蝶生下了十二个个蛋。
后经过仙鹤悉心的孵养,若干年后,孵化出十二个兄弟,类似于十二生肖一般。从而便将蝴蝶尊为“始祖”,并蝴蝶亲切地称为“蝴蝶妈妈”,加以崇拜。枫树心作为哺育蝴蝶妈妈的胚胎,苗疆人也把梧桐看做是神树,成为了苗疆寨子的护寨树,至今家族里都有一颗巨大的梧桐树。因此在很多苗疆人聚居地区,每个苗寨里都自己的“寨帽”,里面古梧桐参天,有的独树成林,护佑整个苗寨。因此,“梧桐-蝴蝶”成为苗疆人特有的文化符号。
从这点上来看,那个神秘电话人要么是苗疆人,对自己家族知根知底,要么就是对侯楚天家族有一定的觊觎而故意用有苗疆图腾的信封。
这样说起来,范围就大了,现在苗疆人数多,分布广泛,不止在华夏,在国外,东南亚甚至美洲都有很多苗疆后裔,将蝴蝶图腾印在衣服上、装饰物上只是苗疆最普通不过的一个传统习俗而已,而且在很多旅游区,管理区为了进行文化宣传,通常也会制作很多有蝴蝶图腾的物品作为旅游小商品或者纪念品,这只是一种苗疆文化的象征而已。
但是这个信封上蝴蝶的造型是极其独特的,而且最为奇怪的是,这个蝴蝶的造型和自己阿嬷绣的蝴蝶造型简直一模一样。
这蝴蝶总共有六只翅膀,分列在左右,最前面的和最后面的都比较大,而最中间的翅膀只有其他两只的四分之一大小,三只翅膀错落有致的分布,在翅膀中间,不再是半身人像,而是整个人,有双腿双手,而且很明显的是女性,身材修长而又丰腴,胸前和腰部用花环一样的饰物遮掩,人脸上的表情非常轻松,发型充满成熟女人的气息,双手和双腿以一种飞翔的姿势悬停在空中,而纤细的颈部带着一个像钥匙一样的吊坠,两只大大的眼睛仿佛正在跟人对视一般。
翅膀上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前面翅膀上有人脸状的,还有龙、蛇、虎等动物的脸,虽然都很小,但是线条清晰,可以分辨。
不远的前方有一个类似祭台的低矮建筑,看上去有点像现在苗疆地区的山神庙,庙前面有一片大大的花坛,中间一条石板路,而看画里远处和那房子的背景,好像是云朵和高山,显示这是在山顶上的故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信封上的图案要比阿嬷送的福袋上的图案要更加精美一些。
看到这些,不禁回忆起小时候有一次带着妹妹去山上玩,看到漂亮的蝴蝶,忍不住抓了回来,放在一个袋子里,准备拿去做标本,被父亲看到了,父亲不由分说,上来就是一顿毒打,嘴里骂着“大逆不道”,还连带着妹妹一起跪了一晚上的祠堂。
那时候不明所以,跪完以后,很认真的去问阿爹为什么,父亲一句话也不说,又把他拉到祠堂跪了半天,最后还是阿嬷出来,告诉他“蝴蝶妈妈”的故事,这以后侯楚天才对蝴蝶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心。
苗疆人从古至今都是热爱和保护蝴蝶的,不是说特定的蝴蝶种类,而是说所有种类的蝴蝶,不管外族人是怎样对待蝴蝶的,哪怕他们说它有毒有害,抑或说它象征美丽或者爱情,在苗人的心里,始终都只有敬畏。
相传古时候苗疆人皇居住的宫殿,蝴蝶漫天飞舞,映衬着周围的花花草草,山水树木,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有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舞,而且还会组成不同的形状,时而像一片彩云聚拢在一起,时而幻化成一缕青烟,飘忽于天地之间,显得灵气满满,漂亮无比。
而那时候苗王居住的房子,甚至百姓居住的房子都是开放式的,在房间里面随时可以看到很多蝴蝶停在茶杯上、桌角上、花瓶上甚至床榻的被子上,蝴蝶和人仿佛是很要好的邻居一般,相伴而生,和睦相处。
直到后来,我族人被外族蛮夷入侵,放火烧掉了美丽的家园,大火烧了一个夏天和一个秋天,大火熄灭以后,族人们没有了居住地,很多族人都被烧死了,虽然族人们坚强的重建家园,但是那些美丽而有灵性的蝴蝶再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和人相处,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但是族人对蝴蝶的喜爱和敬畏是没有停止的。
虽然这都是遥远的传说,但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敬畏的种子,也是那时候开始,侯楚天再也不伤害蝴蝶,甚至在日后上学的生物课中还特意的去研究过蝴蝶这个物种。
而在家族里面的生活中也会看到各种各样蝴蝶的图腾和相关的装饰物,但从小到大侯楚天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个图腾的造型。
按理说阿嬷的绣工在族里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能绣得这么漂亮的人很少很少了。
思绪拉回来,不管怎样,现在侯楚天看来这些事情都是传说而已,当不得真,但是为什么这么巧合,阿嬷绣的蝴蝶会和信封上的蝴蝶一模一样的?
这个放这封信的人跟自己的家族有一定的关联吗?
还是这一切都是这个人的阴谋论,在早已调查过自己身份的前提下,想利用自己达成某个目的?
侯楚天迫不及待的用刀割开封口的红色木漆,打开封信,小心翼翼的拿出里面的信件。
是一叠厚厚的照片和和一张写满字的信纸,照片足足有十来张。
粗略一看看,照片是编了号的,上面满是古老的苗文,字迹较大,虽然侯楚天小时候学过苗文,但是,这中古老的苗文真的没怎么见过。
现在普遍认为苗疆过去无文字,苗疆语言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并没有统一的体系。
上世纪初,全世界都处于乱世之中,包括苗疆,而外来的宗教也被陆续传入到这些少数民族区,一些传教的外国传教士,同当地知识分子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记单符号,以苗疆一个分支的语言发音为标准,创造了一个个拼音文字,被称为“老苗文”,这些个拼音文字主要被用来翻译《圣经》、《马太福音》和《赞美诗》等的宗教书籍,而且这个文字主要也是被部分地区的教徒掌握和使用。
到现在还能看到在苗疆的山区里有一些规模不大的教堂,大概也是那时候的传教士兴起建立的。当然后来也有当地的知识分子和干部掌握,用来记录苗疆的诗歌和传说故事。
到后来,这种拼音式的苗疆文字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甚至在小学也开始教授拼音式的字母苗文,随着战乱年代苗疆人民的迁移被传播到各个地方,形成一种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文字,但是到了各个地方以后又会和当地的方言发生一定的融合,又回归各不相同的状态。
直到解放以后,国家组织语言学家对苗疆的语言进行了全国性的整体普查研究,对老苗文进行了标准化改革,但是尽管这样还是没有达到全国统一的标准,因为苗疆的内部支系错综复杂,分布范围广,而各个地方又都有自己的偏好,所谓的规范化也不过是官方说法而已,并不能统一。
而究其原因,很大可能就是没有建立有信服力的语言体系,最根本的是没有解决苗疆语言的来源问题。
建立于字母体系的苗文一来显得有点无中生有的意思;
二来这个文字内涵太少,相比于汉语的复杂而完整性,这个看上去有点像拼音的符号根本说不上是什么文字,根本不能诠释和代表苗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
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族怎么可能没有文字呢?
侯楚天小时候就在族里面见过苗文的书籍了,只不过那时候还小,不懂得这么多道理。
后来听爷爷说,当下而言苗疆的古文字只在族里比较古老的记载里面有,而且掌握的人并不多了,苗疆的文字几千年,自成一体,根本不像外界说的那样没有文字,只不过是在历史变迁中,与外族的交叉融合多了,这样一来更加降低了苗疆文字的使用了,直到后来,渐渐弱化成了一种口耳相传的类似方言的语言,而真正的苗疆文字已经沦为记载用具,大部分苗疆人也不认识了。
所幸,侯楚天在爷爷和五叔的教导下,学了不少苗文,但过了这么些年也忘了一大半了。
现在看来,这苗文的传承和使用到了现在这个地步是有历史原因的,当初有文字的时候,文化知识并不是那么受到重视,因此只有少部分需要用到的人,比如医者和祭祀,他们会要求学习古苗文,而其他人几乎用不着,也不用学。
而当那掌握了文字的少部分人人由于战乱或者其他原因死亡的时候,必将给文字的传承造成较大的冲击。归根结底,文字,或者说文化知识似乎在苗疆的历史上并没有那么重要。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苗疆的居民们非常满足,不和外界争抢地盘,也没有所谓的加官进爵一说,因此文字对他们而言显得没那么重要。
至少在自己家族来说,是这样的状况。
侯楚天先小心翼翼的打开那封书信。
又是空虚的一天,临近过年就是会多啊!听瞌睡了,还不能安安静静的构思小说,真的如念真经。好好码字最重要,过年争取多更新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