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时候 - 三国:田里种出百万雄兵 - 辣椒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71章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时候

第171章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时候

“都看仔细了!”田睢指着田垄边一排排崭新的曲辕犁和健壮的耕牛。

“此乃郡府拨付的农具,省力深耕!汝等身为劝农吏,首要之责便是确保这些农具被正确使用,分配到最需要的农户手中!

同时,督促各里正,亭长,按照去岁规划,轮作休耕之地不可擅动,新开垦的坡地需按规划种植耐旱的蜀黍或苜蓿!”

一个年轻的吏员看着田里老农熟练地驾驭着曲辕犁,翻起深褐色的带着湿气的泥土,忍不住的感叹:“田典农,这曲辕犁比旧犁快太多了!”

田睢捋须,眼中带着自豪:“此皆使君心系农桑之功!新犁乃匠作营所出,麦种亦是使君亲自督选培育。

汝等记住,劝农非是颐指气使,而是要懂农事知农情解农困!要像使君一样,俯下身去,知晓一犁一锄的分量!”

他指着远处一片覆盖着草苫的田地:“瞧见没?那是试验田,试种使君寻来的新作物,耐寒的白叠子,据说其絮可纺布,御寒极佳!若试种成功,便是并州百姓的又一福祉!”

一二百名前来实习的新吏员看着广袤已经开始春播的田地,纷纷点头应诺。

不多时,短暂的介绍工作便已经结束,接下来的课程就需要他们亲自下地实践了。

田睢将这二百多人分成了许多队伍,由之前有过经验的典农吏带着下田干起了活。

拉犁的拉犁,播种的播种,一时间好不热闹。

与此同时,太行东麓,井陉关外。

这里的气氛与晋阳汾水河畔的平和截然不同。

这条犹如巨斧劈下形成的险峻径道里此刻却是人声鼎沸,热火朝天!

万余从冀州黄巾战火中逃出的流民,以及并州本地征调的民夫开山营,如同蚂蚁般依附在陡峭的山壁上。

号子声、凿石声,夯土声,监工吏员的吆喝声,混杂着山风呼啸。

“加把劲!这段护坡墙必须赶在春汛前垒实!”

一个皮肤黝黑、声音嘶哑的中年汉子站在高处,挥舞着手臂。

他叫孙达,原本是冀州中山郡国的工匠,黄巾乱起因不想被牵连所以带着老母幼子一路逃亡,后来听闻常山的子旭先生在安置流民便一路赶来被安置在此。

因有把力气又懂点石工,此时便被提拔成了个小工头。

巨大的条石被绳索和简易滑轮组吊起,在号子声中缓缓移动,嵌入预先挖好的基槽。

民夫们喊着号子,挥舞着巨大的木槌,将混杂了石灰的黏土一层层夯实,原本张显是打算用水泥的,不过考虑到使用的寿命他还是选择了虽然耗时颇多但更加坚固耐用的混合夯土。

新修的栈道沿着山壁延伸,下方是深不见底的沟壑。

“水生!带人去那边!把碎石清走,别挡了夯土的道!”孙达又指向另一处。

一个精瘦的青年应声而出,带着一队人麻利地清理碎石。

水生是孙达路上相识的,因为手脚麻利后来也就被他带在了身边。

他抹了把汗,看着脚下逐渐成型的坚固宽阔许多的新路,眼中充满了希望。

在这里干活管饱饭,有工钱,更重要的是,并州的官爷说了,修好这条路,以后太行山两边的百姓往来就安全了!

远处,巨大的临时营地里,炊烟袅袅。

大锅里翻滚着浓稠的粟米粥,旁边案板上堆着大块大块刚送来的还带着冰碴的猪肉和猪骨。

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淡淡的血腥味。

这是张显从晋阳调拨来的肉食,专供这些重体力劳动者补充油水。

流民民夫们捧着粗陶碗,吃着久违的沾了油星的肉汤和杂粮饼,疲惫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负责统筹这段工事的是鲁大,韩暨坐镇后方柏井堡督造关隘翻修,他就被派来了径道之中继续加固险道了。

他拿着图纸,带着几个同样新考选上来的算学吏员,正在测量一段险坡的角度,计算着需要多少石方和人力。

“鲁工曹,这新路的坡度,比旧道缓了近一半!还加了护墙和排水沟,以后商队走起来就安全多了!”

一个年轻的算学吏员兴奋地说,他手里拿着新做的算盘,拨得飞快。

鲁大点点头,脸上却没什么轻松:“工程宏大耗资巨万,使君不惜府库,也要打通这并冀咽喉,其志非小。

我等责任重大务必精打细算,工期质量一样都不能耽误!”

他看向山下蜿蜒如长龙般的民夫队伍,还有那源源不断从晋阳运来的粮食铁器。

心中对自家主公的手笔和决心,充满了敬畏。

他抄起一旁的铁皮喇叭对着下方喊道:“大家再加把劲,等打通了这一段,冀州那边大家滞留的家人就能更加安全的抵达并州!”

“哦!!”

万余冀并两州的民夫齐齐的吆喝了嗓子。

这边工地如火如荼,打通最后两段险地的日子也快了。

另一边。

晋阳。

自从那日在县衙催婚之后,王烈这十几日都少去劝农而是待在家中物色合适的适龄女子。

得益于他良好的士林名声,这几日倒也书信了不少大小世家豪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