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国贼之仇 - 玄镜司事件薄 - 子非砚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纯爱同人 > 玄镜司事件薄 >

第37章国贼之仇

第37章国贼之仇

紫宸殿内,龙涎香沉郁如旧。

萧以安肩伤草草包扎,锦袍外罩着玄色大氅,脸色虽苍白,脊背却挺得笔直,与谢珏并肩立于丹墀之下。

阶前,被卸了下巴、双臂反剪捆死的吴有德被两名魁梧禁军死死按跪在地,浑浊的眼珠死死瞪着御座上的明黄身影,喉咙里发出“嗬嗬”声,不甘与怨毒几乎凝成实质。

“陛下,”萧以安声音清朗,打破了死寂。

“逆犯吴有德已擒获。其勾结前朝余孽,以青铜镜巫蛊构陷大臣、制造恐慌、刺杀朝廷命官、劫持亲王,罪证确凿,伏乞圣裁!”

他刻意略过了萧以安自己“请君入瓮”的细节,将功劳归于影卫协同。

承庆帝的目光如冰锥,缓缓扫过吴有德,最终落在萧以安肩头那片洇出暗红的衣料上,眼底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厉色。

他擡了擡手,李德全立刻上前,手法利落地将吴有德的下巴复位。

“呃啊!”剧痛让吴有德发出一声惨哼,但他立刻挣扎着扬起头,嘶声力竭地吼叫起来,带着血沫:

“狗皇帝!还忠肃公清白!宇文拓大人一生忠耿,为国为民,却被你构陷通敌,凌迟处死!你不得好死!大胤必亡!”

他的诅咒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字字泣血,带着积压了十二年的滔天恨意。

阶下侍立的几位重臣,皆是脸色骤变,惊疑不定地交换着眼色。

忠肃公宇文拓案,当年震动朝野,是今上登基之初铁腕清洗前朝势力的标志性铁案之一。

“清白?”承庆帝的声音不高,却如同闷雷滚过殿顶,带着一种冰冷的、洞悉一切的嘲讽。

“吴有德,你口口声声说宇文拓是忠臣,是朕构陷了他。那朕问你,十二年前,幽州大旱,颗粒无收,朝廷拨发八十万石赈灾粮,为何最终流入幽州灾民口中的,不足十万石?余下的七十万石粮,去了哪里?”

吴有德狰狞的表情猛地一滞,眼中闪过一丝茫然和惊疑:

“你、你胡说!定是你这昏君贪墨了赈粮,反诬宇文大人!”

“朕贪墨?”承庆帝冷笑一声。

“宇文拓时任幽州节度使,手握幽云十六州军政大权,那八十万石粮,是朕亲手批的条子,由户部直接调拨,经他宇文拓之手分发!粮船未出京畿,朕如何贪墨?!”

他猛地一拍御案,震得笔架砚台叮当作响。

“那、那定是下面的人……”

“下面的人?”承庆帝打断他,声音更冷。

“宇文拓的心腹,时任幽州仓曹参军的刘璋,临死前在诏狱供认不讳!是他奉宇文拓密令,勾结江南粮商,将七十万石官粮以陈粮偷换新粮,再以十倍高价倒卖至北狄!所得巨利,尽数充作宇文拓私募铁骑的军资!此事,你当真不知?!”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吴有德如遭雷击,浑身剧颤,目眦欲裂。

“宇文大人一心为国,怎会……怎会私通北狄?定是你屈打成招!是构陷!是构陷!”

他一生奉若神明的恩人,竟可能是……巨贪国贼?

“构陷?”

承庆帝继续道:“当年宇文拓府邸被查抄,密室内搜出与北狄左贤王往来的密信三封!信中言及粮草交易、军械数量、甚至割让幽云三州之约!铁证如山!若非他见事败露,欲起兵作乱,朕何须以雷霆手段将其诛杀?何须用凌迟之刑震慑天下宵小?!”

“吴有德,你被所谓的恩情蒙蔽双眼,被宇文拓虚伪的忠义欺骗一生,为他报仇?你报的是什么仇?是国贼之仇!是七十万幽州灾民活活饿死的血仇!”

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狠狠砸在吴有德心上。

他脸上血色尽褪,嘴唇哆嗦着,眼神从疯狂转为极度的迷茫、痛苦,最后是一片死寂的灰败。

他佝偻的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仿佛一瞬间被抽干了所有力气。

“孩子……”他猛地擡起头,眼中爆发出最后一点执念的光,死死盯着皇帝。

“小主子……宇文家最后的血脉……求陛下!念在他年幼无知……求陛下开恩!放他一条生路!老奴……老奴愿受千刀万剐!”他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砰砰作响,瞬间见了血。

承庆帝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磕头,眼神冰冷如霜:“前朝余孽,包藏祸心,其罪当诛。朕如何处置,自有国法!岂容你这阉奴置喙?来人!”

“在。”禁军轰然应诺。

“将逆犯吴有德,押入天牢最底层水牢,严加看管,无朕手谕,任何人不得探视!”

“遵旨!”

两名禁军如狼似虎地将彻底失魂的吴有德拖了下去,那绝望而嘶哑的“孩子……”的尾音,如同鬼泣,久久回荡在殿中。

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承庆帝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群臣,最后落在一直沉默如冰的谢珏身上。

他正要开口。

刑部尚书周延,一个面容刻板、法令纹深重的老臣,率先出列,声音如同生锈的铰链,打破了死寂:

“陛下!吴英罪大恶极,其行令人发指,按律当处以极刑,挫骨扬灰!然其供词中提及之稚子,虽年幼,然其身为前朝余孽,血脉即是原罪!此等祸根,断不可留!恳请陛下明正典刑,以绝后患,亦安天下人心!”

“臣附议!”兵部侍郎紧随其后,声音洪亮,带着武将特有的杀伐之气,“斩草除根,方为上策!此子年幼,然其血脉便是祸乱之源!今日若存妇人之仁,他日其知晓身世,必为吴有德第二!当趁其懵懂,永绝后患!”

“臣附议!”

“臣亦附议!”

数名大臣接连出列,声音或激昂或阴冷,矛头直指那个尚在皇宫中、懵懂无知的孩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