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1章新安排
第1551章新安排
“治中,别来无恙啊。”
俞大猷和戚继光拱手,同王言打招呼。
此时已经是隆冬时候,前日下的大雪还没化呢,俞大猷等将领来到京城领工受赏,便就前来拜见王言。
还是在顺天府的府衙,王言给他们回礼。
“该是我问你们好才是。东南乱局全赖二位将军用命,方有今日之大胜,有今后之安宁。今天咱们吃火锅,这么冷的天,就适合吃点儿热乎乎的肉。二位将军,请,咱们吃喝说话。”
众人到了中堂,饭桌上已经摆了三个火锅,一大堆的肉码放齐整的在盘子里,看着肉的肌理就已经让人食指大动。还有在冬日里难得一见的各种的蔬菜,也是一堆堆的摆在桌子上,真是荤素搭配了。
三人坐下,俞大猷说道:“还是治中会享受啊,这些菜便是在暖和的两广都见不全。”
王言正弄着一盘子肉下进锅里,闻言笑着回应:“老将军这是骂人呢啊。”
“哎,治中误会了,老夫深知治中爱民如子,并无搜刮民脂民膏之举。便是有着许多难得的绿菜,想来耕种劳作之人也全都赚的盆满钵满。”
俞大猷笑呵呵的解释。经过了这么久的通力合作,他已经算是了解了王言的为人,也知道王言是开玩笑呢。
戚继光在一旁也有样学样的下肉,笑着接话:“老将军说的对,治中就是带人赚钱的。这一次东南平倭,多亏了治中筹措军需啊。”
“你们也是,三句不离打仗。”
王言摇了摇头,说道,“二位将军还是在这捧我呢,这仗怎么打赢的?肯定是陛下庙算无敌,是陛下让我这个顺天府治中给东南平倭筹措军需,各个衙门通力合作,这才有了大胜。
哎,不用这么看我。说些大不敬的话,很多时候说话先提陛下之功,或有吹捧之嫌,然则陛下的信重却是无法抹去的。陛下得先让我上来,才能有我为国尽忠的机会。
今次的战事也是一样,是陛下对东南大户有意见了。以往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也没有许多的军需,打不起、耗不起,如今万事俱备,才有了今次的大胜。归根结底,都是陛下的功劳,咱们不过是发挥了本就应该发挥的作用罢了。
或者我再说的明白一些,这一仗要是打不好,咱们都得死。”
本来挺高兴的事儿,被王言如此说了一通,高兴的二人又没了精神。是想到了一旦这一仗打不好,由此而来的可怕影响。毕竟他们俩又不是不知道,嘉靖火之亲和的逆天属性。
王言倒着酒,邀二人喝了一杯,“是我扫兴了,看看,好好的打出来的大胜仗,非得说什么败了怎么样,忒没意思。还是说说这菜吧。
这菜是上林苑衙门种出来的,这几年宫里银子多,上林苑也就扩张了不少,暖棚盖的更多了许多。另外我还让人专门研究冬日里种菜,研究让这些绿菜高产,这两年也算是有几分收获吧。
现在上林苑出产的绿菜可是供不应求啊,除了供给宫里,还有陛下赏赐官员,余下的都发卖出去,抢手的很。上林苑的太监都打死两个了,真是钱财如流水啊。
我能吃上这么多,是陛下知道我贪嘴好吃,每日里都让人给我送些新鲜的绿菜,都是陛下的厚爱啊。吃到这肉,这菜,就要常念陛下圣恩。”
“治中办了许多实事,陛下厚爱也是应该。来,治中,我敬你一杯。”戚继光十分主动的捧哏。
如此一番过后,三人这才聊起了此次东南平倭的具体经过。
最后,戚继光说道:“我等东南大胜,归结下来原因有三。”
见王言目露询问,他解释道,“其一,乃是陛下支持。其二,是治中筹办军需十足十,将士们的饷银给的足,抚恤给的厚,自然愿意用命。其三,便是后来的倭寇不如先前了……”
戚继光给王言综合分析了一番,为什么现在的倭寇没有以前的倭寇厉害。
这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总的来说,东南沿海就那么多人,有胆子出海当倭寇的人实际上也是有数的。这些人当倭寇之前就是争雄斗狠的地方地痞流氓,被地方士绅大户收编以后成为地方黑恶势力,出去到了海上更没王法,烧杀抢掠就是敢下得去手。
这些人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胆子大,敢下手,打起仗来勇猛,祸害起人来凶残。
次一级的是被裹挟的压抑着兽欲的人,他们是唯唯诺诺后来爆发的,他们比黑恶势力更狠,但是战斗力相对来说差很多。毕竟过往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都是辛勤劳作又没几多收获的,没有那些黑恶势力吃的好。这就差了许多。
再加上黑恶势力一直争雄斗狠,练出来的一些打斗、逃跑、活命的经验本能,是要比寻常人更拔尖的。
这两类人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再余下的被裹挟起来的人,也就那么回事儿了。当百姓,他们吃不饱。当倭寇,他们一样吃不饱。
这一次的东南倭乱虽然是早有预谋,但是在如此久长的持续打击之下,老倭寇的损失很大,新人是不堪用的。
这伙新倭寇哪里是正规军的对手?尤其还是给足了饷的正规军?
一帮杀胚,只要钱到位,只要死的值,那可真是往死里干的,拿了钱真办事儿。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一旦上了战场也不容许不办事儿,毕竟你不杀倭寇,倭寇就来杀你。想要临阵脱逃,后边还有督战队专门砍人头,只能一往无前的杀。
但是话又说回来,领到了足额甚至超额的军饷,死了的抚恤也是十足十的能落实下去,在心理上也让他们更加的勇猛无畏。
原本生死相搏,可能只发挥出八成,剩下两成是对这狗屁世道的反抗。现在却是十二成都不止,一往无前,无惧生死,视死如归,才是这些将士们的慷慨悲歌……
尽管什么都清楚,王言也还是很耐心的听着戚继光解释,俞大猷补充。
听过以后,王言说道:“另外胡部堂和谭中丞也是统筹有方,功劳是不能抹杀的。大家通力合作,精诚团结,才有了东南安定。
但归根结底,将士们用命才是主要的。不管倭寇强弱,我都相信今次东南之乱能够平定,我们的将士们是英勇无畏的好将士。
你们放心,此次打仗的功勋认定我也在盯着。京城这边,权贵大户们都骂我是狗,我这条狗就死死的盯着他们,谁敢在这上面动手脚,我就让谁全家不安宁。” 这是王言给的保证。
打完了仗,这些有良心的将领,最难的就是手下的功勋、抚恤、赏赐问题。辛辛苦苦卖命干的仗,抚恤没多少,赏赐还落不到实处,下边一大堆升官儿的还上不去。这些问题最终都堆到了上边的将领身上。
结果就是上面对将领不满意,下边也对将领不满意,两头不讨好。
要是没良心的就舒服多了,但显然俞大猷、戚继光等此次东南平倭的将领,都还是不错的。
另一方面也是此次借着打仗的机会,王言算是在一众的领兵的将领中有了相当良好的口碑。毕竟打仗就是打后勤么,这一次王言给他们进行后勤保障,那可真是舒心。
在京城发动漕运送粮食,在福建、两广发新宝钞,直接给胡宗宪、谭纶兜底,凡牵扯倭寇的一律紧急抄家查办,程序后补。也就是说,谭纶、俞大猷等人觉得谁通倭,谁就通倭,先把人办了再说,有问题都算王言的。
同时王言又调动了湖南、湖北、安徽、巴蜀的资源,来给东南提供保障,还顺势查办了一大批漕运相关的人。
当然就如同王言与嘉靖说的,他当不了首辅,这些地方的官员们当然都不听他的话,是他跟吕芳合作,压着各个衙门以及地方官府办事的。这其中的冲突,利益纠葛,那就太多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王言给这些将领们提供后勤保障,让他们自从当上军官领兵以来,打了最爽、最轻快的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