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梦回洛阳城
少年向前,目光灼灼,看着林间积雪,仿佛地上的雪在烧,心头的血也在烧。
三年前,父母惨死在身边的一幕幕,犹如梦魇一般,灼心噬骨,挥之不去。
那是洛阳的晚景,火烧云般的晚霞染红了天边。
夜幕近昏沉,狂风催云泪。
一辆马车从远处飞驰而来,赶马的车夫疯狂的抽打马匹,马蹄踏起的飞泥绝地三尺,
这辆车共有三匹马共驱,每匹马都发出歇斯底里的气息,不停的一边飞奔一边喘着粗气。
狂风大作,暴雨倾盆。
高山绝岭,盘旋小栈。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一般的人绝不会选在这种时候赶路。
因为一个不小心,这条路就会带你去见阎王。
可是在这个世间远有比阎王更可怕的事物。
坐在这辆马车中的人正逃离着这样一种比见阎王更可怕的命运。
天地寂静一片,让人不禁感到仿佛此身已不在人间。
夜空中突然降下一道惊雷,响彻天际,马匹像是受到这突然的刺激,
整个马车就像被人因烫手而失手扔掉的茶杯,堕入这栈道边烟雨雾霾的深谷之中。
往事并未如烟,依旧历历在前。
......
三年前,
洛阳城中,
向家大院,富丽堂皇,
寻常午后,春意融融,
一道中气浑厚的读书声从书房中传来,书房外站立两位仆役,互相聊着八卦家常,
教书先生正在书房内教导年少的公子向前,洛阳纸贵,四字典故的由来,
“世人都道洛阳金纸贵,三都赋难求,
左思家族世代学习儒学,家学氛围浓厚,父亲左熹从小对左思和左芬兄妹二人进行儒学教育。
可左思小时候很顽皮、不爱读书,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左熹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出息了。“
小左思听到这话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下决心、勤奋向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少年时他就写成《齐都赋》,显示出文学方面的才华。
后来,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
一时间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竟然导致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左思的妹妹左芬同样才华横溢,以文采扬名,但相貌丑陋,晋武帝司马炎仰慕其文才将她纳入后宫。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封为修仪,后晋封为贵嫔,世称左嫔妃。
司马炎对她的词赋才华非常满意,常夸赞她:“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
先生语毕,嘴角带笑,转头望向自己的得意学生。
先生上课,本是平平无奇的一幕,可是这学生老师具是有些不同寻常。
你可曾见过学生被一根麻绳倒挂着,悬于房梁之下,犹如梁上君子被当场拿下,
教书先生左手持书,右手戒尺,轻叩三下书桌,示意学生重复刚才所学内容,等待学生回答,
却见学生抓耳挠腮,活像个花果山的猴儿转世,假动作忒多,却连个屁都放不出来,
先生终于神情渐渐不耐,右手的戒尺啪啪啪就是三下,给学生的屁股来了个零距离亲密接触。
可惜倒霉学生背诵的本事没学到,挨打的本事与日渐涨,先生教导五载,戒尺都敲断了几根,才勉强让他记住四书要义。
这倒霉孩子就是洛阳向家的长子,富可倾城的向家未来的继承人,年值十二的少年向前。
由于向前自幼好动,又端的没有什么架子,
整个洛阳私塾先生,也只有郭开郭先生治得着他,其他先生的课堂,向前可没少逃课去和邻家孩童厮混玩耍,落得个“顽猴儿”的小名。
至于在教书先生那边的口碑,只能用另一个外号“铁皮鼓”来说明,皮鼓与屁股同音,折断在向前屁股下的戒尺,可不止是郭先生手上的那几根。
洛阳西区私塾的李大先生,北边开益书院的林夫子,包括皇城翰林退休下岗的黄石公,教书数十载,一直遵循有教无类,可都拿向前没辙。
但凡来向家大院给向家公子上课的先生,手上没有几根被向前的铁屁股震断的戒尺,那可不好意思拿向家的学费报酬。
“稚子无知,好动好武,不好学问,然心性纯良,机灵思绪如飞,滴水尚能穿石,来日方长,未尝不可成一番大事,未来可期。”
这是郭开,郭先生对他的评价,可不单单是客套话,是真心之言。
郭开便是这手持戒尺,此刻正目光如炬,神情严肃,身穿一件古朴大气藏青色长袍的教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