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日落瀛台,光绪之死(4) - 暗杀1905 - 巫童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暗杀1905 >

第118章日落瀛台,光绪之死(4)

第118章日落瀛台,光绪之死(4)

有动机要除去他的,无非只有三个人,即慈禧、李莲英和袁世凯。自戊戌变法之后,慈禧便和他结下了仇怨,但如果慈禧要除去他,根本不用派李莲英连续十几天以送饭菜汤药为名前来探视,既然派了李莲英前来探视,就说明慈禧还在犹豫,而他自认为这段时间自己的表现没有任何破绽,慈禧没有理由突然对他转变态度,狠下杀手。李莲英怕他重掌大权后追责报复,因而也有陷害他的动机,可他心里虽然怨恨李莲英,却从未在人前表露,特别是与李莲英单独相处之时,他始终对李莲英非常温和,而李莲英也一直在暗中照顾他,试图讨好他,何况李莲英昨天才被他的一番话触动,当场老泪纵横,更别说李莲英一直将他赏赐的跟头褡裢挂在腰间,时时刻刻不离身。所以,排除慈禧和李莲英后,唯一可能陷害他的,就只剩下了袁世凯。袁世凯当年出卖了他,致使他被软禁十年,必然惧怕他重掌大权后加以报复,因此陷害他的动机最大。  此时光绪的心中已经认定,一定是袁世凯收买了送饭菜的太监,在饭菜里投了毒,欲置他于死地!

光绪也瞬间明白过来,为什么刚才那送饭菜进来的小太监,会六神无主语无伦次。

可事到如今,毒已入体,腹痛如绞,生死只在顷刻之间,想明白这一切又能如何?

光绪的心中只剩下了恨!

他恨!

恨一心振兴社稷,却始终掣肘无法放开手脚施展抱负!恨身为天子实为囚徒,王公朝臣缩颈藏头无一人相助!恨心有所爱难成眷属,身为帝王却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恨忍辱负重长达十年之久,最终等来的却是这等绝望的结局!

他恨!

恨袁世凯的反复!恨袁世凯的出卖!恨袁世凯的歹毒!

他不再呼痛,而是死死地咬住嘴唇,哪怕唇破血流也不再呻吟一声!

他咬牙切齿,怒目圆睁,举手对天,接连不断地写下“斩袁”二字……

涵元殿外,光绪撕心裂肺的吼叫声不断传出,一声声吼叫如利剑般直刺李莲英的内心。

李莲英心为之撼,跪伏在地,浑身战栗,落下泪来……

等到涵元殿内再无动静,李莲英终于强撑着身子站了起来,步履蹒跚地走入殿内。

光绪躺在御榻上,已经没有了气息,死后亦未瞑目。因为吃下砒霜毒发而死,光绪的脸色非常灰败,隐隐透着一层黑色。从他嘴角涌出的黑血,淌过了脸庞,浸湿了脑后的发辫。他的十指死死地抓住榻沿,十根指甲竟全都嵌进了木头……

酉正二刻三分,三十八岁的光绪帝,崩于涵元殿。

其时正值日落瀛台,南海上水天一色,晚景恢宏……

后续

光绪死后,李莲英锁上了涵元殿的大门,派太监守住瀛台北面的石桥,不许任何人私自进入瀛台,然后速回仪銮殿密报予慈禧。

慈禧幽幽叹了口气,嘴角露出笑意,自语道:“你毕竟还是死在我前面了。”

原来最终促使慈禧对光绪动杀心的,并非李莲英的汇报,而是那张纸上的文字。

正是那句“我心觉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点燃了慈禧的仇恨之火。

“你想死在我之后,我决不让你如愿!”抱着这样的想法,慈禧做出了她临死前最为重要并且将影响清王朝前途命运的决定。

光绪因病驾崩的消息传出,文武大臣尽皆震动。光绪没有子嗣,也未采用秘密建储之法,皇位的继承人未定,是以文武大臣人心慌乱,一时间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从仪銮殿的病榻上,传出了慈禧的懿旨:

“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此时溥仪只是一个不足三岁的孩童,将国家大事及满朝文武托付给这样一个无知幼儿,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仪銮殿中很快又传出了第二道懿旨:

“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裁政事。”

这实际上是将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

两道懿旨一下,满朝文武人心渐定。

一切事情,开始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十月二十二日,即光绪帝驾崩的第二天,不满三岁的溥仪,以大清国皇帝的身份,来到光绪殡天的瀛台涵元殿,看视光绪皇帝遗体大殓的仪式,然后护送光绪的遗体到乾清宫西配间停放。大殓结束后,光绪的灵柩被移至乾清宫正殿安放。

就在众人往返于涵元殿与乾清宫之间,为光绪操办后事的时候,执掌清王朝实权长达四十七年的慈禧,终于彻底松开了手中的权柄,在仪銮殿的病榻上辞世,享年七十三岁。

当天,溥仪和众大臣在结束了乾清宫为光绪皇帝举行的殓奠礼后,又急匆匆地赶往仪銮殿,看视慈禧太后的大殓仪式。

半个多月后,十一月初九,溥仪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

看着一帮陌生人在自己的脚下手舞足蹈,三跪九叩,年幼的溥仪一个人坐在又高又大的宝座上,受了惊吓,突然间哇哇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说着便要从宝座上跳下来。

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急忙用双手扶住溥仪,叫溥仪不要乱动。

被载沣双手压住,溥仪动弹不得,哭喊声反而越来越响,不断地大喊着“我要回家”。

天气虽冷,载沣却急得满头大汗,只好连连安慰道:“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正在三跪九叩的文武大臣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一颤。

在如此隆重的登基大典上,摄政王竟然说着“快完了”,皇帝竟然喊着“要回家”,这实在不是什么好的兆头。

索克鲁的计谋成功了,袁世凯的目的达到了。

与此同时,索克鲁也没有预料错,皇位的继承人,的确是从醇亲王一支中选出来的,素与袁世凯关系不睦的载沣成为了摄政王,并奉旨监国,这对袁世凯极为不利。

载沣认为光绪的失势,是因为袁世凯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期倒戈,致使光绪遭到慈禧软禁,受了十年囚徒之苦,最后郁郁而终。作为光绪的亲弟弟,载沣执掌大权后,自然要为兄长报仇。

载沣找来了一帮少壮派满族亲贵筹划此事,他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意思,那就是置袁世凯于死地。

但这一计划还在酝酿阶段,便遭到了庆亲王奕劻和张之洞等重臣的反对。

奕劻认为,袁世凯羽翼已丰,北洋新军都是袁世凯的手下,人称“北洋三杰”的段祺瑞、冯国璋和王士珍都是袁世凯的亲信,如果贸然杀了袁世凯,这些人一旦横了心造反,带兵进京,根本没人能抵挡得住。

万般无奈之下,载沣只能放弃了杀掉袁世凯的计划,最终以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为由,将其免职,令其回乡养病。

袁世凯当年在戊戌变法期间,原本与维新派交往密切,对变法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再加上他在小站编练的新军颇具力量,因此才由维新派举荐,得到了光绪的召见,升任为侍郎候补。袁世凯原本十分高兴,谁知两天后谭嗣同夜访,带来了光绪的密旨,命他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包围慈禧所居住的宫殿,对慈禧或囚或杀。当时袁世凯惊吓不已,接连两天都是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袁世凯理清了思绪,认为光绪只是手无实权的孤家寡人,维新派只是一帮纸上谈兵的书生,而慈禧却是实际权力的掌握者,再加上当时慈禧对光绪和维新派的计划已经有所察觉,因此他才向荣禄和慈禧告密,和盘托出了光绪和维新派“围园杀后”的密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