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吴樾血溅出洋五大臣(2) - 暗杀1905 - 巫童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暗杀1905 >

第73章吴樾血溅出洋五大臣(2)

第73章吴樾血溅出洋五大臣(2)

吴樾已经看到了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回头看这边动静的五位大臣。他掏出了那枚撞针式炸弹,只需抬手一扔,将炸弹掷入花车包厢,便可大功告成。  然而在这当口,历史偏偏与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此时此刻,火车头正与第二节车厢挂钩接轴,第二节车厢被撞得猛然后退,继之而来的,是后面一节节车厢的剧烈震动,车上的人立足不稳,纷纷为之倾侧。

吴樾手中的炸弹还未掷出,便被震脱了手。他被身后的卫兵死死拽住,身子跟着往后倒,眼睁睁地看着炸弹划过眼前,向脚边的地面落去……

“轰”的一声巨响,车厢顶部和底部顿时被炸了个对穿!弥漫的硝烟中,飞起来的碎木片、鲜血、断手、断足扑簌簌地落下,哭号声惨叫声响成一片,车厢内一片狼藉。吴樾离炸弹只有咫尺之隔,难逃厄难,扑上来试图阻拦他的几个卫兵,也在爆炸声中灰飞烟灭。

因吴樾提前被卫兵阻拦,中间隔有一段距离,五大臣没有一个受到致命的炸击。端方只受了点轻伤,戴鸿慈的顶戴花翎被弹片削去,脖子受了轻伤,徐世昌的官帽及官靴被弹片炸破,绍英则伤了右股。载泽用一只受伤的血手,摸着自己的脖子,惊恐地叫道:“我……我的脑袋呢?”

月台上同样一片混乱。送行的人群惊声尖叫,四散奔逃,大队巡警则逆向冲入火车站,打算在第一时间包围现场。人群中的张榕知道不宜久留,急忙随着人流涌出了火车站,找到了在外面焦急等待的杨笃生。两人趁乱逃离。

那些没有受伤的卫兵,在确定没有后续的爆炸后,匆忙冲入花车包厢,保护五大臣。五大臣惊魂未定,耳中嗡嗡鸣响,浑身瑟瑟发抖,在卫兵的护卫下仓惶逃回府邸,此后长时间龟缩于府中,不敢再外出露面。

天子脚下,又是光天化日,朝廷命官竟然在火车站被炸!正在颐和园的慈禧闻听此讯,又惊又怕又恨,急忙下诏京城戒严,严令追查刺客及其党羽。慈禧也算是怕了,上一次行刺虽是冲她而来,但有索克鲁和袁世凯提前通报消息,并且做了假局抓捕刺客,她自然有惊无恐。这一次行刺目标虽不是她,但来得毫无征兆,指不定哪天就有刺客怀揣炸弹冲着她来。慈禧急忙传旨,为防止有刺客携炸弹等物潜入颐和园,将围墙在原有的高度上增加三尺有余,并在园内安装了电话,增派驻军昼夜巡逻。即便如此,慈禧仍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惶惶不安。

爆炸发生后,吴樾的下半身已经炸烂,肠腹迸裂,手足皆飞,面孔血肉模糊,难以辨认,但头颅完好,虽血肉淋漓,仍怒目圆睁。他的尸骸在露天处摆放了多日,一直不见人来认领。负责查办此案的肃亲王善耆和巡警部侍郎赵秉钧,只好将尸骸拍摄了照片,印出数百份,分发给北京城内的巡警和侦探,让他们手持照片,四处找人认看。

吴樾的面目已难辨认,尸首又无人认领,这拍照片寻人认看的法子虽然费时费力,但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笨办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姓史的侦探偶然寻到了安徽会馆,会馆里的大人们都没有认出照片中的人是谁,或许认出来了也不敢说,生怕被此事牵连。但会馆内有个小女孩,却说照片上的人穿的衣服看起来有些眼熟。人小心眼也小,小女孩直言说很像是前段时间在会馆里住过的“吴公子”。

史侦探得此线索,急忙叫来巡警,冲入吴樾租住的房间仔细搜查,最终在枕头下找到了吴樾行刺前一晚写下的书信。吴樾在信中详述行刺一事是他一人所为,与会馆内其他人无关,从而避免了会馆中众多安徽籍同乡被牵连入案。

除了这封信外,巡警还在房中搜得吴樾的一些衣物,并在一件衣服中找到了一张吴樾不小心遗留下来的照片。巡警手持照片询问会馆中其他人,得知照片上的人姓张名榕。巡警掌握了张榕的容貌,广发通缉令,严密缉查十余日,最终将张榕逮捕。但张榕除了坦承与吴樾认识外,其他事一字不招,即便严刑伺候,一张嘴也是坚硬如铁。出洋五大臣被刺一事闹得举国沸腾,清廷没有掌握实据,因担心激起更大的声浪,是以不敢贸然处斩张榕,最终只能以叛逆罪将张榕永远监禁。在狱中,张榕竟与狱官王璋结为莫逆之交。三年后,张榕在王璋的帮助下成功越狱,两人一起逃往日本东京。张榕从此改名为黄仁葆,加入中国同盟会,继续投身革命事业。

刺杀事件发生后,杨笃生和张榕分头行动,以分散被抓捕的风险。张榕被捕入狱,杨笃生则幸免于难。后来杨笃生逃往日本东京,与光复会众人见面,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继续反清运动。六年后,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众多革命党人在起义中牺牲,消息传来,杨笃生精神大受刺激。他神情沮丧,夜不成寐,留下遗言“吾胸闷不可解,惨不乐生,恨而死之”,最终投海自尽。他遗嘱将历年积蓄捐助革命,作为制造炸弹之用,鼓励革命党人继续以暗杀手段推进反清革命。

吴樾牺牲后,消息传到日本,光复会众人悲痛万分,赵声数日茶饭不进,马洪亮撰文细述此事,秋瑾则以诗哭之。此外,陈独秀和陈其美等人也写诗赞叹吴樾的壮举。

此时中国同盟会已经成立,孙文被推选为总理,黄兴为副总理,设有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等部门,执行部又下设庶务科、书记科、会计科、内务科、外务科、调查科和暗杀部,其中暗杀部由副总理黄兴亲自负责。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纲,发行《民报》作为机关报,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党人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加上吴樾不惜一死,在正阳门火车站血溅出洋五大臣,使得清廷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当年“庚子国变”之后,清廷为挽救统治,在新政中实行“奖游学”,大量选派公费留学生出洋留学,对归国留学生授予官职,意图培养人才为我所用,想不到结果却背道而驰,反倒培养出了众多矢志颠覆清廷统治的革命党人。

清廷不会对这种情况坐视不管。针对留学生最为集中的日本,清廷与日本政府进行交涉,最终日本文部省答应清廷的要求,颁布了十九号文令,即《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其内容主要有三条:第一是中国留学生必须在清廷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处进行登记,包括日常活动和出行也要登记;第二是通信登记,中国留学生寄往国内的信件必须进行记录;第三是中国留学生只准住在学校的宿舍,不得外出住在其他的地方。

十九号文令意在严格限制和管束中国留学生,所以该文令一经颁布,便引起了广大中国留学生的激烈抗议,八千余留学生实行总罢课加以抵制。但在这场抗议运动中,留学生界领导层内部却出现了严重分歧。宋教仁、秋瑾等人成立学生联合会,主张全体留学生罢学回国,但以胡汉民和汪兆铭为首的学生维持会则主张忍辱负重,继续留在日本求学。这两派相互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这种情况让日本的各大报纸找到了素材,纷纷刊文挖苦中国留学生为“乌合之众”,《朝日新闻》甚至直接讥讽中国留学生不懂团结,是“放纵卑劣”的一群。

时任《民报》撰述员的陈天华,在阅读完《朝日新闻》的这张报纸后,愤慨之余,又忧时感事,悲愤不能自解,于是连夜写下《绝命辞》,第二天便在日本大森海湾蹈海自尽,欲以一死来抗议日本,并唤醒同胞。

陈天华蹈海“尸谏”的噩耗传出,三湘震动,四海同悲。陈天华曾写下《警世钟》和《猛回头》,疾呼“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所以留日学界在同声哀悼的同时,也很快统一了意见,中国留学生们纷纷决定罢学回国闹革命。在浙江同乡会上,周树人(即鲁迅)和许寿裳等人反对集体回国,并对大家回国的动机提出质疑。秋瑾忽然从靴子里抽出一把短刀,猛地往讲台上一插,直视众人,怒挑双眉喝道:“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们纷纷罢学归国,开始秘密策划各种反清活动。

与此同时,吴樾所撰写的《暗杀时代》,已由张啸岑转交给陈独秀,并最终由《民报》出版增刊《天讨》,将全文刊布天下。该文全篇共一十四节,详细阐述了暗杀主义的理论,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自此文刊布后,国内年少之士钦慕吴樾之名,欲步后尘者日多一日,俄国虚无党之风,也开始大盛于中国。在吴樾之前,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陶成章、黄兴等人都曾组织过暗杀团。在吴樾之后,以中国同盟会暗杀部为核心,以潜伏国内的各暗杀团为主力,革命党人将制造出一起又一起暗杀事件,一股此起彼伏的暗杀浪潮,将席卷华夏大地!

吴樾在《暗杀时代》中所展望的那个暗杀主义风行的时代,即将真正到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