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纷至沓来的奉承
金漆匾额上“醉仙楼”三字在暮色中熠熠生辉,三层飞檐下悬着十二盏琉璃走马灯。
赵麟方踏进门槛,便听得楼上传来丝竹之声,掺着蜜渍金桔的甜香从朱漆楼梯蜿蜒而下。
“赵案首到了——”
酒楼的掌柜,亲自在楼下迎接。
在他拖着长调通报的刹那,二楼临窗的湘妃竹帘齐齐卷起。
李县令率领众乡绅,亲自执壶迎到楼梯口:“哈哈……快请快请!”
“今日咱们把醉仙楼的'天'字号雅间包圆了,专为迎咱们祁县的文曲星!”
赵麟在众人的奉承中,谦逊有礼,含笑如常。
进入雅间,但见十二扇檀木屏风上尽是名家字画,最醒目的位置却空着块雪浪宣。
一乡绅腆着肚子挤过来,手中卷轴哗啦展开:“这是前朝吴用的《八十七神仙卷》摹本,特意给您留着题跋呢!”
“使不得。”
赵麟后退半步,青玉扳指磕在黄杨木栏杆上:“吴圣手真迹尚存争议,何况......”
“赵公子过谦了!”
李县令突然插话,指尖在屏风空白处重重一点,“上月在汴州文会,您给大宗师的《寒林图》补题的那阙《鹧鸪天》,谁人不赞'清峭峻拔'——”
说完,他转头朝那乡绅使了一个眼神,立即有青衣小厮捧上紫檀笔匣。
“这是用祁山古藤特制的狼毫,正配您的书法。”
盛情难却,赵麟只得苦笑着题了跋。
同时,又做了一首应景的小诗,当然又引得众人的一阵吹捧。
如此一来,宴会也愈发的热闹起来。
说话间,八仙桌已摆开二十四道冰裂纹瓷盘。
那胖胖的乡绅抢先斟满莲花盏:“这道蟹酿橙最是难得,用的太湖六月黄,橙子是岭南八百里加急送来的。”
他袖中滑出个锦囊:“听说公子爱茶,这是今年明前龙井,用十六岁少女的胸口焙的......”
“陈兄又卖弄!”
盐商周老爷晃着翡翠鼻烟壶打断:“要说风雅,还得看这个。”
他拍开鎏金食盒,露出方羊脂玉镇纸:“上月请灵岩寺高僧开过光的,压在宣纸上能显佛纹。”
赵麟握着青瓷酒盅的手指微微发白。
这些乡绅仿佛商量好似地,你方唱罢我登场:
张典使献上宋徽宗用过的澄泥砚,却故意漏说缺了角;
孙举人捧出苏绣《兰亭集序》,经线里分明掺着银丝;
最绝的是钱庄刘东家,竟牵来个眉目清秀的书童,说是临过赵麟全部诗稿。
“诸位盛情,麟实在惶恐。”
赵麟第三次起身推辞时,发现李县令正在给跑堂比手势。
转眼间,十二个梳双螺髻的丫鬟捧着漆盒鱼贯而入,盒中俱是上等佳品,或文房四宝,或孤本画作。
“使不得!”
赵麟霍然起身,腰间玉佩撞得案上杯盏叮当响,同时正色道:“学生未给家乡做出丝毫贡献,焉能受此大礼?”
众乡绅听了,甚是尴尬。
最后还是李县令笑着打圆场:“赵案首莫惊,这是咱们祁县父老的'润笔费'。”
赵麟见推辞不得,便无奈道:“若是这样,那学生就借花献佛,把这些礼物赠给县学,以资鼓励那些上进的同窗。”
他的这番行为,当然又引得众人的一阵赞叹。
宴会继续进行。
这时,屏风后转出个抱琴的少女。
月白襦裙上绣着淡青竹叶,开口却是软糯吴语:“奴家新谱了支《折桂令》,请公子品鉴。”
玉指轻拨间,竟将赵麟院试时作的《咏竹》填成了曲子。
“好个'虚心抱节自凌云'!”
李县令击节而赞,其他人也跟着附和了起来。
“不过是侥幸得了几句残句。”赵麟端起青瓷酒盏,琥珀色的液体在杯中轻晃。
“倒是前日途经阳留书院,见山长新作《观云赋》,其'乱云飞渡仍从容'一句,颇有先贤遗风。”
满座顿时响起赞叹。李县令抚掌笑道:“好个'乱云飞渡仍从容'!赵案首此番点评,倒让本官想起当年在国子监......”
对于这些奉承,吹捧,赵麟早已麻木了,不过神色还要做出感动的样子。
“多谢县尊大人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