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宋时礼的人生规划很清晰,他小学就上的国防大学附小。
附小附中都是文化课、训练与军事专业课同时进行的,里头的学生若报考军校,军龄从十五岁算起,高考考八科,比普招生多一门军事学和一门军事行动测试。
若是坚持不了,决定考外面的大学,分数线会比国家线要少八十分。
军校里该涉及的院系都有,绩点考校相当严格,毕业后按成绩分配工作以及级别。
宋时礼不但坚持下来了,还坚持得很好,尽管中间遇到父亲离世,母亲带着年幼的妹妹说出如果他要坚持当兵,她就不再认他这样的话。
他依旧坚持下来了。
年少的宋时礼热血又充满着信仰。
祖祖辈辈打下来的江山,当今已无恙,但仍需有人戍守国土。
这就是他的信仰。
他十六岁就上过前线,凯旋后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进入特种兵选拔行列,破格跳级参加高考,以超出军事类学生报考分数线七十多分的成绩进入国防大学,成为陆军特种作战学院作战指挥专业一年级新生。
那会儿他才十七岁。
国防大学是五年制的,采取三加二模式,前三年理论加军事化训练,后两年实习,对于军事院校的学生来说,实习就是上前线或者下基层。
那是他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暑假,在祖国的阿史那地区边防站哨,作为特战小队队长带着自己小队包括他在内的十二人,共同完成半年的换防任务。
宋时礼所带的特战小队,六月中旬放了暑假,给了十天的假期,六月二十五日学校集合,出发前往军用机场,抵达阿史那地区驻地。
驻地是个院子,旁边就是当地警察局,因为地区的限制,警察和消防都由来戍守的战士充当,军区就在不远的地方,十来个战士管管日常在合理范畴。
驻地里有训练场和宿舍,十二人来的时候就瞧见了宿舍里住了有没穿军服的人。
宋时礼作为提前了解过的队长,知道当地只有个小学,且没有宿舍,孩子们都是回自己家,大家的家搭建在草原上,散落成满天星。这对于全国各地来支教的老师们就不是很方便,所以因地制宜,当地的援建人员也都住在此宿舍楼里。
前头驻军是普招生,高中毕业或者大学后参军的人,当地军队直派的,戍守周边一百公里内的所有哨所,现在每个哨所分别由宋时礼所在军校华国国防大学不同专业的一只小队戍守。
五天交接时间,七月一日正式上岗,换下前面的小队。
小队内十一人直接听令于宋时礼,宋时礼听令于当地边防连。
十二人分为两组,六人一组,为站哨组和驻军组。小队长宋时礼和小队副秋明朗各带一组,两组六天一换,驻军组空余一人轮换休假。
站哨组又分为两人一组,晚八点到次日早八点,一小时一次轮换,早八点到晚八点,两小时一次轮换。
驻军组白天三人守在驻军地,充当当地警察和消防,正常上下班,晚上二人值班。
当地村落地广人稀,驻军组倒是显得空闲,基本都是在训练,
六月二十九号那天,宋时礼带着作战小队完成了最后的交接工作,下午八点哨所站岗已经正式撤换下来,先由他带队站岗。
天还大亮着,不看时间以为才下午四五点。宋时礼站第三岗,除去站岗的两人,其余十人列队,两人一排,穿着全套的特种兵迷彩服,长枪举在胸前,枪口斜朝下,整齐地往驻地走。
阿史那地区海拔高,气温变化大,整体温度也偏低,虽时值盛夏,但长袖长裤的迷彩服正合适。
几人正步到了驻地,列队完后原地休息等着吃饭,这里在祖国的西部,天要十点才会彻底黑下来,所以晚饭时间一般也在八点钟。
“今晚怎么没开饭。”
“你昨天是不是站岗去了,明天不是送部队的离开么,要烤羊来吃,昨天村名送了几个架子过来,崔师傅就说物尽其用,今天给我们烤鸡吃呢。”
崔师傅就是炊事班班长。
话音刚落就听见远处马蹄疾的声音,操练场上的人都不约而同看向远方,见那遥望无际地草原上,远瞧太阳正要落幕,近看一姑娘骑着马飞奔而来。
她的速度很快,随着越来越近的身影,院子里几人渐渐看清了她束在脑后的头发,微微前倾的身体。
那样帅气,好像山河星月都做见面礼。
“那是谁啊?”
宋时礼这边的队伍里有人嘀咕出声,旁边是普招生参军的队伍,也在原地休息,等着吃饭,听见这话自来熟地搭话:“来支教的女生。”
他队伍里又有人问旁边:“支教老师三个女生两个男生,我们都认熟了,没见过这个呀。”
“她不一样。”
听到这话,宋时礼擡眼看去,夕阳的余晖还有些耀眼,他微微皱眉,眯了下眼睛。
马儿已经开始减速了,但仍然看不清长相,只能看到那个女生的身前似乎驮着什么东西,还挺大一袋。
宋时礼收回目光,才发现两个队已经聊起来了。
他专业使然,向来不存在做事有心流状态。但很奇怪,宋时礼看她的时候,耳边是没有声音的。
“前几天?前几天她去镇上了啊,给孩子们买东西吧。”
“本来是学校里的合作项目,她冬天过来的,崔师傅在这儿待了四年多了,他说的。”
“对啊,然后她和几个支教老师待在一起,她也就留下来了,待了半年多了。”
“不过听说马上要走了。”
“是,我也听说了。”
……
两个队低声的交流中,女孩儿骑着马渐渐靠近,马儿也从奔跑到踏着蹄子漫步而来,落在草地上有哒哒哒的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