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1357(下) - 逐鹿清明上河图 - 唐古拉山草 - 武侠修真小说 - 30读书

第168章:1357(下)

师师言道:“父母辈儿留下的物件,最多也就三五十年,时间太短,算不上古物,衣裳么,做不得数。”

“要多老的物件才做得了数?”七先生问。

沈仲修:“祖传,祖传嘛,就是一辈一辈的往下传,爷爷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孙子传给曾孙。自打你们家族在后李村定居时,就有的物事。”

一三五七这四位先生陷入沉思,搜索枯肠:世代务农的贫苦百姓能有什么值得代代相传的?

七先生:“是不是必须是砖头、瓦片、书本一类的物事?”

茱萸:“那到不一定。也可以是一句话、几个字、一句歌谣。”

七先生猛地一个激灵,“身上刻的画儿算不算?”

师师、茱萸等人“腾”地站起身来,“什么画儿?”

七先生:“在俺三岁还是五岁时,俺爹找人在俺胳肢窝里做了刺青,说要世代相传,等江南来人,才可以看。”

其余三位先生你看我、我看你,脸现喜色。

茱萸:“怎么?你们身上都有刺青?”

“对咧”

“俺有,左边胳肢窝。”

“俺还偷看了,像是一座塔,这不打紧吧?”

半个时辰之后,后李村的四位先生欢天喜地离开卢舍那大佛石窟,两大门派奉上的厚礼,足以让他们全家躺吃躺吃一辈子。

“柴门闻犬吠”院子的护院人,功德圆满了。

大佛密室内的地面上,平放着四张纸,分别画着四位李先生胳肢窝下的刺青图案。

一先生的刺青是一口寺庙佛钟,钟口开阔,呈喇叭状。

三先生的刺青是一个三角形的椎塔,三条边几乎同等长度,乍看上去,像一个木匠用的楔子。

茱萸一看五先生的刺青图案,不由得浅笑道:

“原来是‘老相识’,能仁寺板壁上刻写的三组大食数字,破解出来就是一三五七。当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我就知道和一三五七的缘分未了。我和爹爹耗时费力从大食取得的真经,绝不可能用‘春花秋月’四个字就打发了。”

七先生的刺青比其他几位的略大一些,图案也繁复许多,李师师亲自捉笔操刀,将其放大、誊画在纸上。

夕阳西下,山野林间,溪涧欢快流淌,一丛野草顾影自怜,幽深的树林里,一只小鸟张嘴鸣叫,斜风细雨,上涨的潮水漫过沙滩……

看图说话、认字猜谜,这几年茱萸见得多了。

她脱口而出:“画上还差一样景致,就齐活了。”

一如既然地,没有任何人接她的茬,这是她的完美时光,这是属于她沈茱萸的一瞬间。

“唐朝韦应物的七言诗《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阿图什峰《清明上河图》的第二句密钥,在这里合上了。”

忽忽一月过去,浙江富阳县城外的官道上,一队官兵押解着两名囚犯,行色匆匆。

二人被打得皮青脸肿、嘴歪鼻斜,亲妈都不认识。戴着手铐脚镣,一副枷锁套在脖子上,两张封条封住枷锁,其上分别写着四个朱批大字“通谍”“死囚”。

死囚,还成双成对,太不吉利!

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远远躲开,望都不愿意望上一眼,生怕沾上一星半点的晦气。

天色向晚,这队官兵距离富阳县城还有三四十里地,突然停下不走了。荒郊野地,不见农舍炊烟,更无旅店饭铺可供食宿。

他们下了马,在山崖边觅得一背风处,打开行李,升起两堆篝火,烧水做饭,看样子是要就地宿营。

时值中夜,月明星稀,凉风习习。沈仲修和李师师带领梦溪园、羽衣门诸人,从山崖后转了出来,直奔富阳县。

队伍中还多一位白发老妪,策马扬鞭,举手投足之间,一派大宗师的非凡气度。化名李过雁的李清照得到消息后,立即从崇明岛橙庄赶来和两大门派会合。

天钟山呈东西走向,在湖源乡一带被富春江劈成两段。江水浩浩荡荡冲出山隘,向北流入钱塘江,宛如鱼跃龙门,故而隘口又被称为“龙门”。

东方曙光初现,勤劳的农人已牵牛何锄下田,开始一天的劳作。

两大门派一行人走在山道上,四处张望寻觅。

沈仲修拦住一位老农,问到:“这位老丈,敢问这里是富阳县湖源乡么?”

“是啰,这山前山后都是。”

“这里可有一个叫做‘佛钟’、‘椎塔’或者‘野渡’的地方吗?”

“没听说过。 我们这里倒是有个钟塔村,翻过山就到了。”

在一连串好消息的鼓舞下,本就身具不凡功夫的十来人,不消半个时辰,便翻过天钟山,行进在通往钟塔村的小道上。

转过一个山坳,漫山遍野的白色小花怒放盛开,目力所及之处,尽皆白茫茫一片,像是昨夜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山头。

“李花!”小青喊了一声。

人间四月,正是李花烂漫时节。

茱萸相信,此山遍植李树,绝非偶然。

远远望去,在茂密李子林的掩映中,青瓦、茅屋、土墙隐隐约约,想来前面就是钟塔村了。

“当当当”一阵嘹亮的钟声回响在整个山坳里。

村口矗立着一间竹亭,八角飞檐,建造精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