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章瑞州北上,朱厌朱棣投孟!
第1208章瑞州北上,朱厌朱棣投孟!
“朱公倒是精明,三倍市价买铁,却要我们出人力运到大玄,这账算得比镇国公麾下那位沈万三会长还精啊。”
蔺相如接过账册细细翻看,忽然轻笑一声。
“城外的黄巾军撤了?”
赵雍却没接话,只是看向站在一旁的赵奢。
“回族长,朱棣已将大营后移十里,还派了亲兵送来百车粮草,说是‘赔罪之礼’。”
“斥候来报,他们的粮道已经转向北方,看架势是要往北去。”
赵奢抱拳回话,他甲胄上的锈迹还没来得及打磨,那是连日攻城留下的印记。
“这朱重八倒是会做人。”
“也罢,苏夜那小儿的探马都摸到瑞州边界了,再跟黄巾军死磕,反倒让旁人捡了便宜。”
赵雍这才缓缓点头,将佛经推到一旁。
“黄巾使者带来的消息,诸位都听到了。”
“朱元璋在大玄北部吃了大玄唐国公府那位次子李世民的大亏,损失惨重,如今急需咱们腾出手来帮他分担压力,诸位怎么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厅内众人。
下首赵雍的本族大将平原君赵胜第一个站起,腰间的玉佩随着动作轻响。
“族长,依我看,当借道北上!”
“苏夜在乾州得了大乾皇城数百年的底蕴,囤积的粮草超过数百万石,兵马加上顾太师以及那些大乾的降兵,如今的乾州甚至拥兵超过五十万,完全够打一场大规模会战!”
“若让他安稳消化乾州这座大乾核心之州,则下一步必取瑞州,不如咱们趁他另外一部分主力被如今的武州牵制,先行北上炎州断他后路。”
这位以养士闻名的战国公子,说话间总带着几分慷慨激昂。
“借道潞州不难,孟章与咱们有旧,但大秦王国那边怕是麻烦,听说大秦主政之一的李斯最是严苛,当年秦国变法时定下的‘借道之法’至今沿用——凡借道他国者,需缴‘过境税’,每兵每日五钱,每马十钱,还要抵押人质。”
“咱们五万骑兵过去,光是过境税就得花掉半年军饷。”
但是一旁同为赵家本族大将的赵奢听了赵胜的话之后,却是眉头紧锁。
他说的“五钱”是秦国的货币单位,一钱约合如今的一文钱,而大秦王朝如今制定的《境内法》中,确实有“客兵过境,以人计费”的严苛规定。
但此时一旁的蔺相如却是慢悠悠开口。
“李斯虽严,却重利,咱们可以许他‘盐铁互市’——瑞州的铁换大秦的井盐,再让赵胜公子带着珠宝去拜访如今的秦国相国吕不韦,那位现任大秦相邦最爱收藏青铜器,咱们把祖传的青铜爵送他,保管一路畅通。”
吕不韦是同样是如今大秦王朝当中的主政之一,并且以“奇货可居”闻名,其在大秦依旧权势滔天,信奉“以利合者,迫穷祸患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相收也”的处世之道。
“就这么办!赵奢,你领三万飞骑为先锋,沿潞州古道北上,沿途每隔三十里设一‘烽燧’,白日举烟,夜晚举火,遇敌则连举三烽,务必确保粮道安全。
赵雍凝眉思索了一会儿,便当机立断拍了拍案几,终于下定主意。
“蔺相如,你留镇瑞州,调拨粮草。”
“记住,按‘人日食二升,马日食三斗’的标准准备,沿途要避开沿途一些大乾遗留下来的皇庄——那些皇庄的庄丁都是退役老兵,手里有弩箭,咱们现在犯不着惹麻烦。”
众人领命退下时,赵雍忽然叫住赵胜。
“把你那些门客里擅长辩术的带上,去潞州见孟章。”
“告诉他,当年他在潞州之战中丢失的‘破阵鼓’,我赵家找到了,此番借道,就当物归原主。”
那面破阵鼓是黄巾军的信物,当年孟章率部突围时遗失,如今送还,既是示好,也是提醒——大家都曾是太平教的弟兄,这点香火情不能断。
而此时黄巾军北向云阳城外的黄巾军大营里,朱棣正对着一幅舆图发愁,案上的铜爵里还剩着半杯浊酒,是他昨晚得知停战消息时留下的。
“少渠帅,大玄来的信使到了,说是主公亲笔墨书!”
营外传来一阵马蹄声,亲卫掀帘而入。
朱棣连忙接过蜡丸,用匕首挑开时,一股熟悉的墨香扑面而来——那是朱元璋惯用的松烟墨,带着淡淡的松节油气味。
信纸是糙纸,上面的字迹力透纸背,还能看到几个被墨点盖住的错别字,正是老朱那标志性的“军汉体”。
“老四见字如面:瑞州停战甚好,赵雍那老小子是头犟驴,能让他松口不易,你且整顿兵马,即日北上入潞州,听孟章调遣。”
“记住,孟章是你长辈,当年在潞州之战救过你大哥的命,见了面要行晚辈礼,不可放肆。”
信纸开头的语气还算温和,到了后面却突然严厉起来。
“前不久折了五千精锐,常遇春断了条胳膊,现在大玄主力抽不开身,你现在带的这三万偏师,是咱家眼下唯一能调动的机动兵力,务必给老子长长脸面!”
朱棣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发白,他知道父亲的脾气,信里没骂娘,已经是天大的宽容。
“少渠帅,弟兄们都收拾好了!粮草够吃三个月,甲胄也让铁匠补好了,就等您下令开拔!”
就在这时,营外传来厉虎的大嗓门。
走进帐内的厉家三兄弟,个个身上都带着伤,厉鹿胳膊上缠着浸过麻油的布条;厉羊腰间的箭伤刚拆了线,还在小心翼翼地避免用力;唯有厉虎精力旺盛,正把玩着一把新磨的环首刀,刀鞘上还挂着个铜铃,走起来叮当作响。
“少渠帅,真要去投孟章?”
“那老小子当年总说主公太狠,现在见了咱们,指不定怎么拿捏呢。”
走进大帐的厉虎挠着头,有些不情愿的抱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