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 大唐诡务司 - 安静的九乔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大唐诡务司 >

第177章

第177章

从节度使府回来之后,李好问自己盘算了一下,他在敦煌城中总共有三件重要的公事:

第一是去查看那口涌出“蚩尤血”的水井。

第二是去察访那些曾经见过“无首民”的人,问清楚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见过什么样的无首民,发生了什么……尝试分析出这些异族出现的原因。

第三件事是去寻找敦煌城内的吐火罗人,向他们打听有关“圣子”的消息。

最后,他还有一件非常想做的私事:去看一眼尚在营建中的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自从五胡乱华时已开始逐步开凿,在南北朝时已初具规模。隋唐时,由于丝绸之路的贸易兴盛,敦煌的地位日益凸显,而莫高窟也进入全盛时期。

安史之乱后,敦煌为吐蕃所占。吐蕃赞普也是佛门信众,因此并未干涉莫高窟的发展。倒是因为距离中原王朝太过遥远,莫高窟避开了武宗时的“会昌法难”,并在张义潮率河西十州归唐之后继续发展,直至元代才渐渐衰落。

李好问的想法是,若这时去参观莫高窟,应该能看到隋唐及之前的大部分洞窟,甚至还能去看一看后来名噪一时的敦煌藏经洞。

作为一名穿唐的考古学生,李好问无比渴望能够见证这个时代的莫高窟,这个机会他绝不能错过。

虽然他有些许私心,但案子还是要好好查。

李好问便将诡务司的人分作了两队:一部分人由秋宇带队,去察访城中那些曾经见过无首民的人。这队里有卓来和章平,河西军那边大概会把张淮深和李好威都派过去帮忙。

由秋宇带队,而且没有叶小楼这么个成天擡杠的家伙,李好问判断这队应该是稳妥的。

另一队则是他自己带上了李贺和叶小楼。

叶小楼昨夜睡死了没赶上见到院里出现的“无首民”,今早听说了便死活不信,直到李好问给他看了历史影像才没话说了。李好问索性不让他去秋宇那队捣乱。

至于吴飞白,这家伙最近迷上了天女魃送给李好问的那只“圆脸鸡”,成天喂食,一人一鸟嘀嘀咕咕。李好问便索性留他和老王头看家。

李好问一行人先去了那口涌出“蚩尤血”的水井,亲眼看了看从地底涌出的鲜红色卤水,有问了几个熟悉地方的老人。

这几个老人答说附近确实有铁矿山,但是矿山地势较高。除非下大雨或是下雨的时间比较久,那边山上的水不会流到城南边来。因此他们以前也极少见到这井的卤水变颜色。

不过,事情也无绝对。

他们的祖辈也的确见过一两次类似的情形,否则也不会有“蚩尤血”之说了。

将此事问过,李好问又带了李贺叶小楼去了拜访了城里的吐火罗行商。但是那些行商对外说是吐火罗人,李好问一问之下,对方立即老实交代,说他们是从龟兹来的商人,那里距离吐火罗王庭还有不小的距离。至于吐火罗贵族之间的倾轧,他们一来离得远,二来身份天差地远,就实在不得而知了。

李好问微有些失望,但正好路遇秋宇那一队,发现秋宇他们还在干劲十足地寻访着曾经见过“无首民’的目击者。

秋宇简单与李好问交流了两句,告知他们已经打听到了不少关于“无首民”的消息。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此前敦煌城中出没的无首民尽数是温驯无害的。

这些人有些在百姓家中翻找剩下的食物,有些是来借工具的,而且借了真的会还,只不过归还的周期委实是长了些。

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些无首民是从哪里来的,但遇见他们的敦煌居民大多觉得他们对此地很了解,就像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此一样。

在李好问听来,这些人的证词也印证了他们昨夜的猜测:这些无首民暂时是无害的。

只是这些人的来历成迷:按照张义潮所说,无首民是刑天后裔,被放逐在玉门关外的蛮荒之地。

可是现在看起来,这些无首民却对敦煌城中的生活相当熟悉,不像是久居蛮荒的样子。

比秋宇那个小组提前完成了工作,李好问便提议出城去莫高窟看看。

李贺一听说这个,双眼便亮了,拍手叫好。

叶小楼听说那什么窟只是在石头上凿出的一个一个洞穴,便觉没什么兴趣,但是闲着也是闲着,索性一道。

而张义潮听说李好问等人想去莫高窟看看,当即命一名河西军中的士兵当做向导,将他们引去。

一行人骑快马前往,李好问远远地便看见了那座标志性的九层楼。当然了,九层楼乃是后世所改建,如今的木楼其实只有四层,但是依山而建的宏大气势,完全不输于后世。

“是的,那就是北大像。”为他们引路的士兵好心地解说。

九层楼在唐时又称“北大像”,因为这座木建筑内,依山崖塑有一尊高达十丈的弥勒佛像。

当李好问亲眼见到那尊塑像时,其震撼不亚于后世他亲眼所见九层楼时的感受。塑像坐落于上小下大的锥型洞窟里,自下而上仰视时,那佛像便显得格外庄严神圣。

置身于九层楼中,李好问竟有一瞬感到格外安静,仿佛有一股佛前香花的清新气味在自己鼻端幽然萦绕。

在他身边,李贺与叶小楼也似被这肃穆的气氛震住了,连大气也不敢出。

反倒是引他们到此的那名士兵向导轻笑一声,道:“这里本就是僧侣们参禅打坐的地方。若是郎君们追求心静,不妨来这里一坐。”

然而令李好问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一座正在维护中的塑像。高高搭起的脚手架上,一名画匠模样的人正在为塑像表面重新调色彩绘。

那名画匠并不怎么在意李好问等人进来打扰,显然在他这份工作中找到了宁静恬然的心境,并且自得其乐,唯一回应李好问的,便是自言自语般地说道:“已经建成百五十年喽!可不是该重新彩一回了吗”

李好问一想,也是:按照敦煌文书的记载,这座北大像建于武周后期,公元695年,他现在是在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可不是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了吗

离开北大像,李好问一行人一路穿过了无数画匠、石匠,来到数座正在新开凿的石窟跟前。

按照那名士兵所说,归唐之后,这里的石窟就又可以继续开凿了。听说张义潮的家门会资助这里,开凿更多石窟,为沙州百姓积攒更多功德。

恰在此刻,一名上了些年纪的僧人缓步走来,看着李好问的模样,以及他身上那件颜色鲜亮的官袍,不由得略感吃惊。

这名僧人容貌消瘦清癯,眉眼慈和,目光清澈,气质中却自有一种端严肃穆,显然不是个简单人物。

吃惊之下,这名僧人上前一步,对李好问合什行礼道:“老僧洪辩,不敢请教郎君高姓大名。”

岂料李好问听见这个名字之后颇感吃惊似的睁圆了眼,提高声音问道:“你就是洪辩”

洪辩顿时怔住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