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二个古代世界(19)
花婆婆见了刘有学,对他有了初步的认识,仔细考虑后,认为,这样的好东西,还是不留给刘有学。
刘有学手里才多少银子,眼睛就看到天上去,搅得大刘乡不得安宁,热闹不停。
要是有了这天材地宝,借机攀附上谁,真是别想过清静日子,大刘乡从此永无宁日。
东西拿走,刘有学在大刘乡弄事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这应该是能确定的。
外面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刘有学有抱负,就出去搅动风云,别在家里乱来。
这一阶小世界的天材地宝,花婆婆也不要,她手里有些好东西,还看不上这个。
东西在种植空间好水好肥好太阳的伺候着,等自己提交任务前,会还回去。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一晃七年过去。
大刘乡因为刘有学的存在热闹非凡,几乎每一年,他都有新的花样。
七年时间,县令大人和乡正大人没有换人,还是从京城来的两位。
大刘乡里有乡正大人的新房子,还带了家眷入住,有久居的打算。
乡正大人为人低调,府邸中奴婢被约束的很好,他家娘子平日里不会在大刘乡行走,有什么事,都是管家代为出面。
大刘乡去县里的小路,被乡正大人带着乡民重新修整,如今可以容纳驴车通过,两年驴车通过不用拨路。
大家都在犯嘀咕,难不成,这两位大人真准备在任上养老,这事谁也不敢问。
刘有学的折腾,没成功几次,每次都是大动作,恨不得昭告天下,他像是见不得自己手里有钱,就喜欢败家。
这人有一优点,脸皮厚,心理素质强大,就像打不倒的小强。
他的这些折腾,多少也给大刘乡带来了一点变化,大刘乡在周围几个县里都是第一等的富裕。
刘有学有了融入大刘乡的迹象,他再怎么折腾,也摆脱不了农户户籍,不能明着做生意,也不能做官。
那些走捷径的路都封死了,他只能先在沟边里蛰伏起来,以待后路。
对花婆婆来说,这七年,才是真正的沧海桑田。
她送走了长根大侄子,送走了长力二侄子,长壮三侄子,就在两天前,还送走了长才四侄子。
“祖祖,你别难过,我爷爷说,曾爷爷今年七十三,到了这个年纪,是喜寿。”
人死如灯灭,花婆婆可惜他们只活了这么久,也没办法让自己长期沉寂在悲伤的氛围中。
“祖祖知道,你带着弟弟妹妹们出去吧,我一个人坐会,回去告诉大爷爷,祖祖今天过来吃饭。”
花婆婆没让人在身边待着,只让一直暗自着急的大黄留在脚边。
住在大刘乡,花婆婆心里知道自己才六十八,以后还有大把的寿命,受到大家影响,控制不住的心态跟着老了。
人老了,喜欢回忆从前,摸着大黄掉毛斑秃的后背,想起刚见它时的模样。
“大黄,这才几年,你也老了,我还记得但是孺人刚带你过来时,只有这么高。
当时啊,小腿都蹦不上家里的门槛,我去做饭,你在堂屋急得团团转。”
花婆婆回忆起刚遇见大黄时的趣事,大刘乡家家户户都有门槛,还讲究一个门槛越高越好,谁家门槛多高,这是要攀比的。
踏破门槛这个词,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借着大黄的由头,花婆婆带头拿着大砍刀对着门槛剁了几刀,几个大侄子才同意拆掉门槛,花婆婆家是唯一没有门槛的。
陪着花婆婆十二年,大黄是不年轻了,它今年实岁十三,从记事开始,就跟着花婆婆。
大黄对花婆婆感情,很深,花婆婆就是他的全世界,帮着花婆婆,她做了不少事。
几位大侄子仙去的时候,都是大黄替花婆婆送葬,送几位大侄子走完最后一段路。
花婆婆是长辈,几个大侄子是小辈,大侄子的葬礼,如果劳烦了花婆婆这位长辈,那是死者的不孝。
“我想吃炖鸡子了,大黄吃不吃。”
花婆婆这两天没胃口,大黄也跟着不爱吃饭,这样下去可不行。
逝者已逝,花婆婆知道自己还会经历很多场这样血脉亲人离别,已经学会调节。
花婆婆有胃口,大黄跟着就跳起来,耐着性子做了炖鸡子,跟大黄吃了个肚饱,这件事翻篇。
花婆婆恢复以往的习惯,吃饱了歇一歇,然后带着大黄在山下里转一趟。
刚开始任务时,花婆婆才五十二,如今十四年过去,花婆婆六十八,在大刘乡,这个年纪的老人已经很少。
在刘家,花婆婆辈分高,新一辈的小孩都叫一声祖祖,大刘乡的新出生的小一辈,也跟着叫祖祖。
不像有些老人家,年纪大了,反而招恨,花婆婆人缘很好,年纪越大,在大刘乡人缘越好。
这个点,正好小娃忙完家里分配的活,在山下里疯玩,见到花婆婆带着大黄出来,叽叽喳喳的叫着祖祖。
还有从小就招人疼的小孩,要跟祖祖分享自己的吃的,花婆婆见到这么多小娃娃,像是知道了什么。
他们是鲜活的生命,这个世上,有死亡,有新生,这就是人生代代无穷已。
做任务就是在修心,花婆婆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后,两次任务,得到了之前十次任务都没有的领悟。
看着花婆婆出门,早就有人去她娘家说了,其余知道消息的乡邻,也总算放心下来。
整个大刘乡,有比花婆婆年纪更大的老人家,但是没有比她跟慈祥的一位,大家总认为花婆婆和善、心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