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火
温火
千庭长风匆匆赶回又匆匆离开,他们一起时间的越来越短,朝中大小事都得贺兰玄胤处理,北疆也不可以一日无帅。
继位大典上,隔着九百阶梯,二人遥遥对望,短暂一刻是他们最后的温存。
贺兰玄胤回宫时他已经走了。
林英带着草拟的试题找到他,他粗略看过后与林英提起了另一件事,“王丞相上了折子说是要跟你一起监考。”
林英:“王丞相?”
贺兰玄胤点头,“你对王丞相有什么了解吗?”
林英:“知之甚少,不过先王倒是很信任他。”
贺兰玄胤敛了声,半晌,“那你们一起吧。”
“好。”林英,“对了,你…王上应该去看看太后吧?”
太后?
哦,对了。贺兰玄胤继位后,长孙王后就成了太后。
贺兰玄胤:“她又不是我母亲。”
林英叹口气,“但她现在是太后,出于礼数你还是去看看吧。”
他最讨厌这些场面上的问候,太过虚伪,熟就是熟,不熟就是不熟。
何况从小到大他统共也没见过长孙王后几次,她还总针对母妃,她的两个儿子也没少找他茬。现如今她还能在太后这个位置,那都是贺兰玄胤太过仁慈。
林英像是怕他真的不去,苦口婆心道:“长孙家还没彻底没落,不宜硬碰硬。”
贺兰玄胤这才点头,“知道了。”
宣青殿
已然走上太后之位的长孙王后颇为悠闲地品茶赏花。
“娘娘,公公传来消息说等会儿王上要来。”
听到这儿她还挺惊讶,本以为以贺兰玄胤的性子,自己不去见他,他是一定不肯踏进这儿的。
话音刚落,后脚贺兰玄胤就来了。
长孙太后看着他一步步走到她面前,他好像长高了许多,总之怎样都不像是她曾经见过的那个不知礼数的小孩。
“孤向太后问安。”贺兰玄胤微微欠身。
长孙太后赶紧扶住露出笑容,“王上请起,哀家正泡茶,一起喝一点吧。”
贺兰玄胤坐在石桌前,看她熟练的操动茶壶,目光落在她脸上。
朱唇白粉,银钗满落,看起来起色很好,伤感不悦之色全无。
很难想像这是位失去孩子不久的母亲。
“哀家脸上是有什么东西吗?”
她目色全是温柔,可他却看见了别样的冷漠。
贺兰玄胤:“没有,只是年前太后痛失爱子此刻精气神却这样好,孤也终于不必忧心了。”
她脸上的表情僵了一瞬,旋即笑道:“劳王上挂心,这些天哀家也总想,到底为何哀家的两个儿子都走到这个地步。”
贺兰玄胤顺势问,“那,您想到了吗?”
长孙太后对他微微一笑,抿了一口茶水,“没有。”
看,不愿承认错误的人,永远看不到错。
贺兰玄胤自讨没趣一般。
自知无言,他拍拍衣袖准备起身,长孙太后没有阻拦,快踏出门去时,他转身不轻不重地说道:“箭射的不错。”
长孙太后弯起眉眼,右手举盏,做了一个不符合茶杯礼仪的动作,好像在敬他。
贺兰玄胤头也不回地走了。
宫道上的那支箭的确来历不明,也令人捉摸不透,他曾与千庭长风一起猜测过这支箭的来历。
箭上没有标记,就是一支很普通的箭。
倘若贺兰玄桓被抓,最坏会被安上一个弑君之罪,到那时谁最受伤?
思来想去,也只有这个从不关心次子的长孙王后做得出来。
一支箭成功阻挡了他们向长孙家发难,成功让她坐上了太后的位置,这很划算。
贺兰玄胤没有再去深究这件事,没过几日新设的四召例考迎来了首考,这些进京赶考的学子们满怀期待拿到了一份从未见过的考题。
林英说,往年招考的举子都是以文采斐然为优,辅以简单的朝政见解,但今年全然不同。
他将全方面考量他们的素质,包括诗文、筹策以及躬行之策考查他们对新政的理解和见解。
希望朝廷招录的都是可用之才,而不是整日写些酸诗,勾心斗角又不思进取的懒汉。
最后一试贺兰玄胤亲自来到宣文堂,看着那些奋笔疾书地学子,他忽然有种安庆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的感觉。他总觉得这么多人中一定会有他想要的人才,一定会有更适合安庆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