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匈奴和谈使者
“听说陛下原本只是让匈奴单于去朔方城见他,可惜匈奴单于拒绝了。陛下一怒之下才宣布要御驾亲征。”
“这么丢人的事,谁做匈奴单于都不可能答应啊。”
“是这个道理,不过我作为大汉子民还是希望匈奴人能答应!多威风啊!”
“大汉历代先帝看到陛下如此作为,一定也倍感欣慰!”
“可不是!”
……
虽然天子御驾亲征可能对国库造成重大负担,但陛下自继位以来,至今为止发动的,每一场对外战争都以胜利结束。
因此,百姓们看到陛下御驾亲征只会想到陛下此去标志着自高祖白登之围至今持续近百年的耻辱彻底成为过去、险些让大汉称臣的匈奴帝国即将正式臣服在大汉天子脚下、匈奴人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越过边境骚扰大汉疆土……内心深处涌动有幸生在这个时代的骄傲与豪迈。
刘据也为父皇的离开感到由衷的高兴。
如此一来,接下来至少半年时间他都不必活在父皇的阴影下,战战兢兢揣摩父皇的心意。
更让刘据愉悦的是,李延年作为协律都尉带领乐府成员随父皇前往朔方城,李广利却不在随父皇御驾亲征的队伍中——他担心李夫人和她腹中胎儿,主动请求留下照顾妹妹。
这可是你自己要求的!
刘据愤愤地想。
时至今日,他已经不会公开针对李夫人或是李广利,毕竟,李夫人是父皇的宠妃,怀了父皇的孩子,万一李夫人因为李广利的事情受到惊吓失去孩儿,他便会成为不忠不孝的罪人。
但他可以在李夫人生下孩子后找机会杀死李广利!
反正父皇巡边期间,国事依然送到父皇身边交由父皇处理,长安城内大小事务却由太子做主,届时,只要不伤及李夫人和她的孩子,他想怎么依律处置李广利都可以!
李广利其实也知道以自己如今和太子的恶劣关系,皇帝出巡期间不随陛下去边关反而留在皇宫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但比起自身可能遭遇的危险,他更怕妹妹肚子里的龙胎遭遇危险。
只要妹妹平安生下陛下的皇子,就算我因此死在太子手中,将来也能让太子为我偿命!
李广利暗暗想着。
他是生长在社会最底层的野草,他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才华,但他拥有比野草更韧性的狠毒与顽强。
敢让他妹妹的龙胎生不下来,即便那人贵为太子也要小心被他这条来自长安街头的野狗咬下一口肉!
目送皇帝御驾亲征匈奴的恢弘车驾浩浩荡荡离开长安的那天,刘据和李广利都露出的心照不宣的笑容。
……
……
不论是对汉帝国还是对匈奴,朔方城都是意义重大的存在。
时间暂时倒回到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因为马邑之围(公元前133年)的无功而返,匈奴对汉帝国的欺压报复日益嚣张,不愿继续忍耐的年轻君主以李广、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四人为将军,各领一万骑兵出击匈奴,其中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唯独卫青果敢冷静,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取得胜利,史书称为龙城大捷。
从此,在抗击匈奴这件事情上,皇帝再也没了顾忌,只管放心大胆地提出战略构想,让卫青为首的年轻将军们为他实现。
而卫青也没有辜负刘彻的期望。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报复汉帝国,大举入侵上谷、渔阳,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南地(河套地区),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切断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而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最终夺得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
卫青为汉帝国夺得河套地区后,关于如何处理河套地区,朝堂一度爆发激烈争论,不少人认为河套地区虽然水草丰美但四周都是匈奴部落,难以驻守,应当放弃。
然而刘彻坚持认为必须将河套地区完整收入大汉疆域,于是派大量劳工前往河套地区,在随时可能发动反攻作战的匈奴人的瞪视下修筑朔方城,并设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前往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从此,匈奴骑兵再也无法轻易越过长城威胁长安,汉帝国却可以通过屯兵朔方随时监视、出击匈奴!
……
“时隔十六年,朕终于来到了朔方!在仲卿为朕夺回的土地上由朕亲自下令铸造的城市!”
看着逐渐出现在地平线尽头的宏伟的朔方城,刘彻不禁有感而发。
十六年前,他和卫青都还年轻,一个刚到而立之年,一个二十多岁,都处于男人生命中最有精力也最有梦想的时刻。
“朕能够在梦想准备起飞的时候遇上仲卿,是上天对朕的厚爱。”
不同于对待普通臣子的阴阳怪气,此刻的刘彻眼中闪烁的全是真诚,言语间也充满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怀念与回忆。
与皇帝同乘的卫青闻言,真情叹道:“臣能在最好的年华遇上陛下、为陛下成就梦想,何尝不是被上天厚爱?”
“朕相信,千百年以后依然有人传唱朕与仲卿这一生的相遇相知相许!而后世的无数帝王也会渴望如朕遇上仲卿那样遇上只属于他们的仲卿。”
说到这里,刘彻脸上流出一抹疲惫。
再怎么自信满满自诩精力充沛,他终究已经苍老,是个年近半百的老人。
好在此时浩浩荡荡的御驾亲征队伍已经抵达朔方城下,定居朔方城的百姓们——无论汉人还是匈奴人,听说皇帝陛下亲临朔方城,纷纷穿上节日的彩衣,跪在道路两旁。
车銮缓缓进入朔方城,刘彻看着跪在两旁的百姓,发现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匈奴人装扮:“这是怎么回事?”
“朔方城自建成以来,便常有匈奴人驱赶牛羊前来,请求定居,”卫青道,“本地郡县认为他们自愿归顺大汉,又何必把人赶走?”
“他们进入朔方以后可有抛弃匈奴习俗,从汉俗、说汉语?”
“年迈的匈奴人无法抛弃匈奴习俗,但年轻的匈奴人定居朔方城后不久就生活习俗与汉人相差无几。”
“这样倒也不错。”
刘彻对匈奴人主动归顺后依从汉俗、学习汉语的态度表示满意,随后补充道:“这里虽是帝国边疆,气候苦寒,物产贫乏,但对百姓的教化绝不能因此有所疏忽遗漏!尤其是对那些主动归顺大汉的匈奴人!要让他们彻底抛弃匈奴习俗,融入大汉,成为真正的大汉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