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反差婊背后的心理学
4月21日,星期四,警方通过掌握到的关于色情直播以及原味内衣出售平台的线索,迅速将背后的组织领导者以及上百名从事淫秽表演的女主播抓获,这其中也包括了倪晓燕。
令警方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组织已经存在了长达三年之久。
这个组织内部的活动极其隐秘,他们通过利用年轻女性在逗驴直播上进行歌舞表演,来和一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男性拉近关系,甚至成为“朋友”。
等到双方足够熟悉时,会试探性地透露出这些女主播在其他平台还有更精彩的表演。而所谓的其他平台,就是指先前武浩扬下载的那个“寂寞来撩我”。
而这个平台的管理也十分严格,进入其中的游客如果没有管理员提供的房间密码,是不能进入并观看的。一些男性观众在交了钱之后便可顺利进入直播间,观看女主播的淫秽表演。
据倪晓燕交代,在这个平台除了进行这一类表演和出售原味内衣裤以外,还有更加令人大跌眼镜的交易内幕。
当她说出来之后,连审讯的民警都感到瞠目结舌,三观完全被震碎。
倪晓燕告诉警方,之前在别的直播间,曾经有观众提出想购买女主播身体内的排泄物和分泌物,而且给出的价格还不低。这件事传出来以后,其他的女主播纷纷争相模仿,她们在直播间售卖自己的擦鼻涕纸、擦屁股纸、尿液、分泌物,甚至是用过的卫生巾。还有的已婚女性为了养家糊口,铤而走险来到这个平台直播,竟做起了“人乳售卖”的买卖。
这类比原味内衣裤还重口味的东西,没想到购买的人还不少。
若不是这次无意中因为倪晓燕的内衣裤被偷而报警,武浩扬顺着这条线索摸进了淫秽表演的直播间,恐怕这个违法组织还不知道要继续存在多久。
邢海玲指出:在生活节奏飞快以及生活压力巨大的当下社会中,一些年轻男性为排解心中的压力和情绪,他们选择在下班后和休息日通过到一些直播平台跟美女们进行聊天。他们甚至把这些女主播奉为女神,当做自己幻想中的另一半。
有些男性在直播平台上刷了礼物,得到了女主播的回应,双方多次交流中,他们会亲切地称呼女主播为“老婆”或“宝贝”。在下播后,一些男性甚至会刻意在自己脑海中营造自己和这些女主播发生关系的场面,并自己动手解决。
这个真正的背后组织正是抓住了这些单身男性身上的弱点,当时间一长,这些女主播和管理员们便会暗示他们:女主播在别的平台有他们更想看到的表演。绝大多数男性观众在这时候都不会拒绝,即使平时很有主见,很自律的人在这时候也会变得头脑发热,他们很好奇,自己喜欢了那么久的女神,原本一直是一副端庄正经的形象呈现在自己面前,然后画风一转,在镜头前大胆展示自己的隐私,这是何种的刺激。
邢海玲在英国攻读性心理学时,她了解过这样一个词汇,叫做“contrastbitch”中文翻译过来即为“反差婊”。
可能有的读者对这个词汇相对有些陌生,它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些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很端庄优雅和一本正经,然而背地里面对性方面的问题则极其开放,甚至十分放纵自己。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去歧视任何一种群体或者任何一种与“性”有关的行为。
反差婊这一词在邢海玲看来,它绝非单单指拥有了某种行为的某一特定群体。在这个词汇的背后,恰恰是反映了一种性心理现象。
某一段时间里,邢海玲在英国一所大学中担任性心理学教授,那段时间她接触过很多存在性心理障碍的英国青少年。
她发现有些男孩们存在一个共同特性,我们暂且可以判定这些男孩有“制服控”。因为他们喜欢看成熟性感的女性,穿着老师、女警、医生的服装,与他们发生关系,或是在电影中与其他人发生关系。
为什么会是老师、警察、医生呢?因为普遍在人们的印象当中,老师、警察和医生通常都是具有一定权威性,并且受到尊重的职业,换句话说这些群体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而患有某些精神疾病,或是说有某些精神疾病倾向的青少年朋友,则会背其道而行,他们认为反常理、不合规的事,才会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刺激。
于是这些青少年便会企图撕下神圣的外衣,将权威扒开来看看,当他们看到原本很端庄很严肃的老师、警察或者医生,如今赤露着身体并做出一些羞耻的行为时,会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
这种案例不单单存在于国外,在很多年前,中国就曾有这样一个初中男生,他患有中度的强迫症以及某些性心理障碍。他的班主任是一个不到四十岁,长相漂亮身材好且心地善良的女子。
当这位老师得知男孩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之后,她经常对其格外照顾,不仅常常嘘寒问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周末的休息时间,到男孩家中为其补课。
在该男孩看来,这位女老师就是自己心中的完美女神。然而不久后因为生理反应,他便心生邪念,很好奇这位一向以端庄优雅形象展现在自己学生面前的女老师,她如厕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她与丈夫发生关系的时候又是什么样?他甚至想看看女老师的私处,那些藏于阴暗角落里令人感到羞耻的人体部位,长在这样一位正派的女老师身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于是他通过违法途径买来了针孔摄像头,并趁人不备,安装在了学校女厕便池内,只为了能够看到自己班主任的隐私。
当然后来这件事被发现了,男孩也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其实上述这些现象,就可以称作是一种“反差婊效应”。它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对象,为其贴上侮辱性的标签。这只是一种存在于性心理学中不太被人注意到的部分,也可以算作一个人生哲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