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鱼朝恩?关起来!
第84章鱼朝恩?关起来!
安庆绪是安禄山第二个儿子。
他是安禄山原配发妻康氏所出,自幼擅长骑射,或许是因为这些肖似安禄山的特征,叫他无论在家还是朝廷都受到偏爱。甚至还未及冠,便拜鸿胪卿兼任广阳太守。
就连安庆绪这个名字,都是从前李隆基亲赐的。
太原城换得喘息的机会,将士们都在大营安静休憩着,空气中只闻木火作响声。
七娘与师门两位围炉坐在大帐内,听裴旻提起安禄山的家事,只觉得讽刺。
李隆基死了,安禄山也死了。还都死的不光彩。这等天大的消息传回长安,皇太子那头怎么会按得住心绪?
李白同样有忧心之处,遂主动问:“安禄山既然死了,长安那头的意思是……”
“京师发令,要各路大军撇下河北战场和边防不管,齐心进攻东都,将两京彻底夺回来。”七娘撚着衣袖淡然道。
裴旻闻言怒了:“河陇、安西大军撇下边防,前来太原相助已是不妥。如今太原守住,河北战场交给朔方军即可,当速速回边军驻地才是!朝中这是……”
七娘却不直说,而是绕了个弯子:“陛下从马嵬驿还朝已有数月,一直卧病在床不理朝政,听督军中使提起,长安城内已经有不少流言。”
“太子殿下蛰伏多年,如今有机会总览朝中大权,难免不动心思。”
李隆基是死透了的。
能越过高力士,下出这种只为一己之私的命令,也只能是李亨。
裴旻担忧地看一眼七娘:“皇太子若是监国上位,只怕你……”要被拿去为皇权更叠开刀了。
七娘倒是不怕李亨的小心思。
他贵为皇太子,若真想名正言顺当上皇帝,就不会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对天策府上将军发难,从而寒了朝中汉将边将的心。
更何况,安禄山一反,各地蕃将不臣之心四起,外头更有吐蕃虎视眈眈,李亨他还担不起这个致使“大唐陷落”的名头。
只不过,全军向东都进发,是断断不可取的。
“陇右、河西、安西四镇节度军过几日就会打道回府。”七娘继续道,“我们不过利用吐蕃人得到消息的延时和疑心,才得以火速支援一趟。开春后,吐蕃反应过来,只怕会从凉州、甘州一带大举进攻。所以,高仙芝他们我也不能留给师祖了。”
曾经历史上,因为吐蕃进攻而痛失的河陇诸地,这一次,断不会再在他们手中重蹈覆辙。
裴旻听到七娘这番承诺,才少许放下心来。
忙道:“你放心,太原不必留人。但河北战场不能退,若退了,颜杲卿和颜氏一族可就白白送了性命。”
七娘说起这事,面上才有些愧色:“我听大娘说,师祖身上的旧伤冬日里总痛的厉害,这次又留您一人照看太原,不如叫师父也留下照应……”
裴旻挥手道:“有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朔方军收复河北之后,就会支援太原,截断东都退守老巢,你大可放心。十二郎到底是陇右道的节帅,他回去亲自坐镇,才好叫吐蕃人无可趁之机。”
李白见状,也说不出留在太原的话。
但他们这一走,太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少人。
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朝廷从两京征兵无数,年轻的都充了军之后,今冬已经到了白头老翁也跟着入军营的地步。
百姓之苦,他们这些人是看在眼里的。
因而,七娘并没有顺着长安那头的意思,再在太原大兴征兵。却命人火速给岭南道和大理送去了消息。
早在安禄山叛乱之时,宁斐就跟她兵分两路,顺着剑南道弱水八国部落所在地南下,说服这些子弟兵与大理军、岭南豪酋一道站在七娘背后,成为新的唐军兵力。
宁斐是大理王室血脉,又是岭南四氏族的新任俚帅,拿下这两处不在话下;
只是剑南道着实费了些工夫。若不是鬼主乌蒙春猜到了七娘的真实意图,愿意放手一搏,这些部族可不愿意插手帮着李隆基。
次年春日,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收复各郡之后,与颜真卿一道率大军赶赴河东。与岭南、大理、剑南道节度军合围邺城(河南安阳),将安庆绪叛军堵在其中。
局势几乎完全倒向了大唐。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长安派出一位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皇太子李亨在其拥护者的推举下,终于在没有“天子”的朝堂上拿到了监国权。听说郭子仪大胜,目光短浅的李亨连忙颁布了自己的第一道命令:
“着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鱼朝恩亲往郭子仪大军,代皇太子嘉奖三军,并出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火速收复东都。”
这份“假诏”,是高力士一手鼓捣出来的。
监国权放给太子,是他怕逼急了对方,效仿安庆绪闯宫,导致秘密败露。若他家三郎在尚未平叛的节骨眼葬入帝陵,那死后,只怕要被载入史册永久背负骂名。
更不要说,李乐央还要求陛下出一份罪己诏,广诏天下自己这些年来犯下的种种过错。
高力士护主心切,只想等着东都收复,彻底平叛之后,再给三郎保住一个身后名。
他便这般魔怔了。
数月过去,藏在南熏殿中的帝王尸身即便用冰和熏香泡着,也早已溢出一股难言的气味。
只是,这位高内侍一日不发话,南熏殿内的几名奴婢便一日不敢做声。
他们也知晓,他们这些宫婢的小命如今与高内侍拴在一处。
只有高内侍活着,他们才有机会活。
长安各方在数不尽的小心思中,齐声默然,促成了这次李亨对军务的插手。
邺城。
七娘与郭子仪刚会合,听闻此事,唇角溢起嘲讽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