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李太白集
韩宁一想,也觉得没错,要知道唐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诗歌,是描写人与人之间离别的句子,而且还都是千古名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太多太多了,这些诗歌此时萦绕在韩宁的脑海里,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一旦两人分离,就再也不能轻易相见的日子,他能感受到那种忧伤与惆怅。
但韩宁微微沉吟之后,对着李白摇头说道:“太白老祖宗只是说对了一半。”
李白不明白,他看着韩宁,等待着对方的解释。
“虽然在古代通信不发达,但恰恰是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造就了大唐的那些闪烁千古的名句。”
“这样的诗歌,在后世的华夏,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并不是说后世没有这样的人才,而是时代变化了,人们再也体会不到离别时的那种忧愁和惆怅。”
“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人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说起来不怕太白老祖宗笑话,后世的华夏,就连情侣之间的心意表达,都是一个手机发红包,说得难听的一点,就是定时打钱。”
“而想象一下在大唐,夫妻与情侣在分离两地之时,是怎么样的一种牵挂和相思呢?”
“比如您自己的作品中,就有: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这样的句子。”
“而其他人,比如王维更是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样的情感写出这样的情诗,这在后世的华夏,是永远体会不到的浪漫,其实,后世的人们都挺悲哀的,只能从这些诗歌中去寻找最真挚的情感。”
听韩宁说完,李白有些了然的点了点头。
他也明白了,原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
手机和网络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过去对于通信方面的痛点,解决了离别的痛苦。
但同时,也一并带走了人最初的情感和纯真,还有那一份天赋的浪漫。
两人聊到这里,李白对于后世的华夏,又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他严肃说道:“你说的没错,人一旦轻易拥有,就不会珍惜,后世的华夏虽然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但普通人的情感,也许是淡漠的。”
韩宁接过李白的话语,突然语气一转:“正是恰恰如此,一切仿佛自有天意,苍天给后世的华夏,留下了无比璀璨的唐诗,而唐诗,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一颗明珠。”
“有唐诗在,华夏子孙的精神就永远不会消失,有唐诗在,华夏子孙的情感永远不会熄灭,爱情也好,友情也好,包括亲情,甚至是对于国家的爱国之情,对于民族的崇敬之情都能在唐诗中找到火种,”
韩宁说到这里,目光灼灼,声音洪亮。
“既然先前您已经挥毫写了《上阳台帖》,那子孙韩宁干脆趁热打铁,请求太白老祖宗将自己一生的诗歌作品,全部具现,留给后世子孙一阅。”
在漫天的风雨里,李白突然抬头看去,只见眼前的这个少年,浑身散发出闪耀的光芒,无比夺目。
而现实世界里,听到韩宁与李白的谈话,包括张书远在内,所有人又是一阵激动。
这一次,华国将得到无比重要的精神传承,虽然它不是什么具体的国宝文物,但是在华国子民的心中,这是一件精神和文化上的国宝——唐诗!
而这一次,李白也没有再拒绝韩宁了,他知道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那上千首诗歌。
点了点头,李白大手一挥,在他的身前,一本厚厚的文集慢慢显现。
这就是著名的《李太白集》。
这本书中,收集整理了李白一生中的主要诗歌作品,数量高达上千首。
最初是由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李白逝世后编撰而成的《草堂集》
而其中,最有份量的《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主要作品都赫然在列。
而眼前的书本还在继续闪动,虽然已经慢慢成形了,但上面还在继续散发出灵动的光芒。
韩宁看着这些光芒,仿佛看见了唐诗能从纸上跳跃而出,在圣地的天空里化作有形的力量,永远护佑着华夏千秋万代。
现实世界里,秦老盯着屏幕中的光芒,两眼充满了情感。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太了不起了啊,这些华夏历史上的老祖宗,一位位都是天人,有太白老祖宗这样的象征物,也难怪韩宁的生命值不会下降。”
“以后,我们华国的文化史,又会有一个新的里程碑了,有了太白老祖宗的这些诗歌,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上,要背的东西就多得多了。”
张书远也点了点头:“必须要背,如果这样的文化传承都不背的话,还有什么值得继承下去呢?难道只要我们的学生记住马关条约吗?”
……
圣地中,《李太白集》还在继续闪动,等具现完成之后,它将会同《上阳台帖》一起被韩宁传输给现实世界的华国。
这是李白给后世子孙的第二份大礼。
而圣地挑战进行到现在,华国文明从一开始的完全被抹除和消失,到现在经过韩宁的努力之下,终于开始慢慢丰满一些了。
而华夏所有的历史,还远远不止如此。
在所有华国人都全神贯注地盯着李白和他眼前的那本《李太白集》之时,有一个突兀的身影突然闯入了进来。
随后,又慢慢有很多身影,冲进了华国的圣地,来到了韩宁的身后。
同时,韩宁与李白也发现了异样,将目光朝后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