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自古人生无全事
现在,韩宁的生命值还是100,丝毫没有下降。相比于他,那些阿三国和罗马国,甚至是希拉国的挑战选手,都出现了生命值下降的现象。
各个情况不同,但这些文明古国和文学大国都还维持在95以上。
其他国家便都下降到了90以下。
……
此时,韩宁听见李白居然不肯答应自己的要求,心中忽然生出了一计。
“太白老祖宗,其实,我之所以求您再次挥毫,是想让后世的华夏子孙,都看到您那雄浑大气的书法,以后您不在了,但只要十四万万子孙一看到您的笔墨,就能联想到您当年那飒爽的英姿,岂不是很好?”
听见韩宁又有意无意的赞赏自己,李白的嘴角慢慢上翘。
这小子,嘴可真会说话。
沉默几秒之后,李白终于点了点头:“如果后世只是流传我李白的诗词,却没有其他东西,也确实是一个遗憾,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李白只是个诗人罢了。也好,那我李白,就再写一次《上阳台帖》,笔墨纸砚,上来。”
随着李白的一声大喝,他的身前,忽然出现了文房四宝。
紧接着,李白没有了丝毫的犹豫,展开了纸张,然后用笔沾墨,微微一沉思,然后便开始豪爽利落地下笔。
……
韩宁站在李白的身旁,看得最是清楚,也最能感受到,当李白下笔的那一霎那,好似时光回到了当年大唐的时候。
而现实世界中的张书远和秦老等人,也都有了那样感觉。
所有人都全神贯注的盯着李白挥毫写字,不敢有半点动静。
圣地中,李白在一张朴素的白纸上,默然写下了几行草书。
……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写完,李白将笔一扔,然后喝下了一口酒。
而他的神色,却有些沉重起来,好似在回忆着某一件事情。
韩宁痴痴看着李白将这些句子写完,整个人如梦似幻,他生于后世的华夏,却鬼使神差般地来到这个挑战圣地,与李白相逢,然后站在一旁,看着李白亲手写下了这副书法史上的名帖:《上阳台帖》。
时光,一如既往,只是,韩宁却像穿越了一千多年,来到了那个令无数人神往的大唐盛世。
那一年,李白就是这样写下这副翰墨的。
而此时此刻,韩宁站在一旁,默默看着这副书法,他虽然对书法研究不多,但也能感觉到上面字迹散发出来的气质。
这是一副草书,在李白的驱使之下,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姿,笔势雄浑遒劲,天然无伪,好似九天月光,循着大唐的气息,一度倾泻而下,落出了这些字来。
韩宁还在静静观赏这副书法,现实世界里,无数的华国人,尤其是那些书法名家,还有收藏夹,文物爱好者,历史研究者,都在此刻,内心发出了一阵阵颤抖。
谁说华夏无历史?谁说华夏无底蕴?
这样的笔墨,这样的气质,天下谁可以匹敌?
会议室中,秦老终于见到李白写出了《上阳台帖》,内心也是极度兴奋,甚至忍不住一把紧紧握住了张书远的手。
圣地中,李白写完之后,却看也不看这字一眼,只是沉思了起来。
韩宁明白,这《上阳台帖》在后世来看,虽然是华夏的顶级国宝之一,但是对于李白来说,却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一副普通的翰墨罢了。
他还可以写出无数这样的字和书法出来。
“记起来了,大概在天宝三载,我与杜甫、高适相约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我本来是想拜访我的道门师父,也是我的故交,司马承祯,可是到了阳台观之后,才知道他老人家早已经仙逝了。”
“从此与故人再无缘相见,只见在阳台观上的壁画,睹物思人,于是我便当场写下了这副《上阳台帖》。”
李白默默说完,而此时,他与韩宁之间,早已经是漫天的狂风暴雨。
由于有象征物的神力加持,包括那些笔墨纸砚等东西,都不会受到冲击,所以也都安然无恙。
在这样的风雨之中,李白慢慢拿起自己新写的《上阳台帖》,递给了韩宁。
“这副笔墨,算是我李白给华夏后世子孙的礼物吧,我李白,既没有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也没有著书立说,教化后人,空留那些诗文,得了一个诗仙的名号。”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世人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我李白虽然不是一个纯粹的书生,但,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惜,这三尺青锋,恨不能斩断楼兰了……”
说完,李白不知道从哪里摸出来一把长剑,在漫天的风雨中,忽然舞动了起来。
自从刚刚他写完了《上阳台帖》之后,李白的心境好像都变了。
韩宁看着李白在雨中舞剑,他明白,这时因为借着《上阳台帖》,激发了李白生前所有的回忆。
旧地重游,故人逝世,理想破灭,国家动乱,颠沛流离……
一切的一切,都随着这风雨,汹涌而来,让李白,彻底的伤心了起来。
李白十五岁就学会了剑术,这剑法,还要比他的诗文成功更早,所以,严格来说,李白先是一个任侠的剑客,然后才是大诗人。
虽然看李白舞剑是一件极其浪漫的事情,而且还是在这风雨之中,甚至李白的剑法也跟他的性格一样,如此的豪气雄浑,大开大合。
想必在他后来的际遇之中,在继承了大唐剑圣裴旻的剑法之后,才有了如今李白自成一家的剑术,为当时之一绝。
但韩宁还是忍不住大声喊道:“太白老祖宗是个豁达的人,此刻又何必如此自哀自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