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首男配
面首男配
元珉自落水后,对哥哥元琮十分惧怕,怕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回他在御花园祸祸花草,几个奴才都劝不住,有人说了一句“四皇子下学了,马上要过来了。”
元珉一个骨碌从地上爬起,头也不回地跑回了茗妃寝宫。
这样的一对兄弟,当元琮把目光投向元珉时,元珉的苦日子来了。
他发现四哥最近总是针对他,无论他怎么躲四哥,都会被精准找到并为难。他若是不说话,就被教训没有皇子气度,他提着气一一回答,又总被教训。有几次父皇就在边上,四哥连问几个他不懂的事情,他凭着自己的理解一一回答,就看到父皇连连摇头。
元珉虽小,也有自尊心,何况近十岁的人,不小了。几次下来,他再不想碰到元琮,元琮和他说话他也不肯搭理,甚至连皇帝安排的实务课,他也开始排斥,不想再上。
皇帝养了四个孩子,两个女儿从小聪明伶俐,或乖顺或讨喜,元琮和姐姐一样,从小都不用他操心,元珉这样厌学的孩子,他第一次碰见。
又恼火,又无奈,焦急不已。
昌阳见了,安慰父皇:“元珉还小,不能总训斥他,即便是襁褓中的文骅,我说他不好,他都听得懂似的,会和我叫唤。我去和元珉聊聊,或者陪他上几堂课。”
皇帝欣慰不已,允了。
于是,昌阳放下御书房的事,特意陪元珉一起上课,和他闲聊心中的想法。
姐弟两个每日做了什么,聊了什么,都会呈到皇帝的案头。
皇帝听说自从昌阳去了后,元珉不再抵触先生,两人下学后还聊了半个时辰兵书。小孩拿着一根木棍一阵挥舞,对二姐说自己最崇拜关羽,对关羽的生平说得头头是道。
当然,也说了为什么厌学。
昌阳回来将这些事一一告知皇帝,皇帝听说元琮竟然如此幼稚地去欺负这么小的弟弟,失望再度升级。
从当年落水开始,元琮对兄弟姐妹的薄情越来越深刻立体地刻在皇帝心上,每每当他力不从心想到自己可能会撒手人世,而元琮对昌阳元珉都刻薄无情,他就无法安心。
看着与元珉关系不错又能干精明的昌阳,逐渐衰老的皇帝下定了决心,准备将一部分实权交到这个女儿手中,让她护着元珉——无论元珉是臣还是君。
同时,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皇帝让昌阳也加入到元珉的实务课先生行列中,培养元珉的政治能力。
这两年,皇帝对昌阳公主逐渐倚仗,昌阳手中的筹码越来越多。而皇帝把这样一个最亲的亲信给了元珉——这很难不让人多想。
丽妃三母子逐渐焦虑起来。
在昌阳的引导与教学下,越学越差的元珉开始快速进步。只要昌阳牵着他,或者站在他身边给他眼神支持,他就能当着皇帝和众人的面,对答如流,甚至说出一二让人惊艳的话。
皇帝和众臣欣慰又满意,连带对昌阳的评价也高了三分。
过年前最后一次“期末”考验,皇帝对元珉的表现大为欢喜,赏了姐弟俩许多好东西,又准许元珉出宫去玩,甚至夸了一句“吾儿肖朕甚多。”
皇帝喜爱幼子的传言逐渐多了起来。
人心浮动中,皇帝又病倒了。
戚贵妃最了解皇帝的病情,她没有儿子,女儿是皇帝的左右手,夫妻之间是从小长大的感情。皇帝因此很信任她,每回生病都在她那里修养,脉案、煎药也不对她保密。
昌阳这次去探望父皇,戚贵妃捏了捏她的手,等皇帝睡下后,母女两个走到廊下。戚贵妃对她说:“往年冬天,我裹着大棉袄他穿着单衣都说不冷,这几年,天稍微冷一冷就倒下,病好了也总是头疼难忍。”
昌阳问:“父皇的头疾治不好吗?御医怎么说呢?”
戚贵妃摇头:“御医的脉案越来越中庸稳正,每回对答,措辞严谨,问了也白问。”
御医越严谨圆滑不肯说出实话,这病就越麻烦了。这种情况,御医很会打太极。事发前,看脉案表面所写,会觉得一切都还好;事发后再看,就知道里头句句都有诊断,处处都提到了。
昌阳听懂了戚贵妃的提醒,心咚的一下,漏跳了半拍。
回去后,她坐在施琅身边,却发了一刻钟的呆,什么话都没说。
施琅等她,直到她情绪平稳后才开口:“陛下的病不太好吗?”按照前世经验,皇帝的寿命,就在这一两年了。
“受寒发了点烧,吃几日药发发汗就好了……”
施琅嗯了一声:“但是还有别的问题?”
昌阳知道瞒不过他,也不打算瞒,反而想和他商量聊聊:“父皇有头疾,如今越来越严重。我看张盛的脉案,父皇的视力越来越差,经常眩晕。我想想在御书房的时候,他确实经常合眼休息,或者捂着眼睛靠在龙椅上假寐……我虽有关切,但不曾多想,以为只是他上了年纪,累了。”
“这次你如何发现的?”
“母妃提醒我的。”
施琅怀疑,皇帝的脑中可能长了什么东西,一开始是头疼,后来逐渐压迫视神经、引起眩晕。
但是现在这个医疗手段,御医就算看出来了,也治不了不敢治。
他握住昌阳的手,是安慰也是提醒:“我们……要加快速度了。”
昌阳眼神闪烁,渐渐坚定:“嗯。”
皇帝病愈已经是除夕。可这个除夕,过得并不安乐。
这场病好像让朝中众臣都对皇帝的身体产生了很大的担忧,立储的声音逐渐出现,然后快速扩大、响亮。
除夕夜家宴,后宫的气氛变了,丽妃和茗妃言语充满机锋,元珉和昌阳、元琮和福柔,仿佛分成了两派,彼此之间气氛微妙。
皇帝仍旧体弱,戚贵妃专心照顾她,对下面的吵闹仿佛充耳不闻,也不管束。
这种氛围一直到了,过完年开笔。皇帝收到的第一批奏折,除了请安问好就是建议皇帝立储。
皇帝从善如流,当真在大朝会时,与众臣说起想要立储的心思,也询问大臣们,若要立储,怎么挑选储君?
百官说什么的都有,气氛非常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