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恋人的男配
兄妹恋人的男配
上山时天一片漆黑,人又困又累,见了日出再下山,就一身轻松,心情极好了。
段思齐又提起去探望苗笙奶奶的事。
来了这么久,又已知老人家受伤在家,他理该去看看的。
这次苗笙没推脱,她前几天连夜收拾了家里,以防段思齐要来。所以现在能坦然待客了。
他们下山绕了一条小路去了苗笙家。
也是一个吊脚楼,但出乎段思齐意料的是,小楼居然很大,和民宿比都不算小。
苗笙给他解释:“我爷爷、爸妈在的时候,家里条件不错的。后来出了事故,花光了所有存款也没能救下一人,家里就彻底败了,只剩下这个房子。”
段思齐知道这件事,这一家三口人是下山出意外去世的,如苗笙所说,当年村里没有公路,村民进出都要爬山,有时候天气恶劣,就会发生意外。
说起这件事有些沉重,好在苗笙已经习惯了,并没有太多低沉,说完更是恢复情绪,一边跑上楼一边喊“阿酿——”
屋里传来老人的应和声。
段思齐跟在苗笙身后进屋,看到了坐在堂屋木椅上的老人,左腿打着石膏,手里拿着拐杖,穿着黑色的苗衣,头发梳得简洁干净,盘在脑后。
看到他,老婆婆眼里立刻有了笑,与苗笙说着段思齐听不懂的话。
苗笙应了几句,这位婆婆就冲着段思齐招手。
段思齐走上前,问好:“婆婆你好,我叫段思齐。”
“段先生……谢……谢谢……”婆婆拉着他,含糊着挤出一句汉话。
段先生这三个字出现在老太太口中有些违和,而且她能说汉语也很让人惊讶,这里的老人几乎都不会。
段思齐去看苗笙,苗笙笑着说:“是我教阿酿的,她问我‘谢谢你’怎么说,我就教了一句。阿酿啊,以前一人坐着闲得发慌,最近可忙了,这句话学了好些天呢!”
段思齐微笑起来,顺势坐在了老婆婆身边,慢慢说:“不用谢,苗笙很争气。”
说着对苗笙比了比大拇指。
苗笙不好意思地笑,老婆婆却是高兴极了,连连点头,跟着比大拇指。
比完,她又对苗笙说了一连串的苗语。
苗笙问段思齐:“阿酿想留您在家吃饭,您看……要回民宿还是在这吃点?”
段思齐看看老人,婆婆虽然不会说汉话,但眼神都是留客的眼神,拉着他的手都紧了几分。
他就笑:“就在这吃吧,随便什么都行,你们吃什么,给我留一碗就好。”
苗笙笑开,“哎”了一声:“那我去做饭,您在这坐一会儿。”
“好。”他笑应。
苗笙走了,少了翻译的人,屋里安静了一些。段思齐打量着这个宽大的堂屋,同样的开敞大客厅,内部的新旧完全不能与民宿相比。
这个吊脚楼暗沉沉的,木板都泛着老旧的气息,苗家的经济状况可见一斑。
正打量着,婆婆拍了拍他的手臂,一回头,看到老人扭着身子从后面的篮子里掏着什么。
他刚想帮忙,动作矫健的婆婆已经把东西拿出来了,藏青布料,展开一抖,是一套男装的苗家传统服饰。
衣服是对襟盘扣,婆婆笑呵呵地往他身上比,鼻尖似乎还能闻到衣服上粗布染色发酵的味道,就像他之前在染坊闻到的气味一样。
“婆婆,这是……给我的?”段思齐看懂了,但又有点不太确信。
他来这里的事情,老人家早就知道了?还是这几天赶出来的?她还骨折不能行动呢。
婆婆把衣服比在他身上,对他嗯嗯点头,说着他听不懂的话,脸上都是笑。
段思齐接过,比手画脚地问:“您自己做的吗?”
婆婆还是笑呵呵地点头。
他也不确定,这是听懂了还是没听懂?
老人家解开扣子往他身上披,想让他试一试。段思齐犹豫着照做了。
衣服大小还挺合适的,稍微宽松一点穿着正好方便活动,粗布的质感和苗族独特的传统剪裁让衣服独具特色,他穿上身没照镜子,低头看看就觉得自己像半个当地人了。
婆婆帮他扣扣子,笑着点头,竖大拇指。
苗笙做好了早饭端进堂屋,看见段思齐的着装脚步一顿,很快眼里就染上笑意:“阿酿你这么快就做好啦!”
又对段思齐解释:“听说您来村里,阿酿就想送您一些礼物,前些日子念叨着做衣裳,没想到这么快都做好了!”
她忙放下盘子走过来:“您穿着怎么样?合身吗?有没有不习惯?衣服是纯手工织布染色剪裁的,绝对天然无公害!”
段思齐听了越发不好意思:“这礼物太珍贵了。我穿着很好,但不能无功受禄……”
苗笙看看奶奶,老太太对她做着手势,一个劲催她快让客人收下衣服,逗得很。
她笑开:“您收下吧。阿酿最喜欢给全家做衣裳了,我从小到大的传统衣服,都是阿酿做的。上次她裁布时还说,好多年没做过男装了……她喜欢做,您收下她会更加开心。”
段思齐一听,再不推脱,重新坐下面对着老太太,真诚道谢:“谢谢婆婆!”
这句话老人听懂了,知道他接受了自己做的衣服,顿时笑得满脸菊花盛开,一个劲对着段思齐比大拇指。
苗笙:“奶奶说您穿着特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