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雪尽峰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85章

第85章

看着秦琬辞别皇甫济上车,阳平王摸出来一个果盒递给她:“同惠之解释清楚了?”

“皇甫大夫心胸豁达。”秦琬边点头边抱住沉甸甸的瓷盒,“叔父用过朝食了吗?”

阳平王听懂了她的潜台词,笑道:“你自用吧,我先同你说说今日要议的事。”

夏日的果盒不比冬日可以盛上坚果与果脯消耗良久,因此阳平王准备的果盒里大都是各色点心,唯一的水果是桃子。

秦琬确实饿了,一边听阳平王说此次进宫的目的,一边风卷残云般消灭了所有点心。

“这些年老师与叔父一并主持尚书省事务,王虎臣也非无能之辈,怎么就需要我去打理财政了?难道是府库出问题了?”秦琬一边拿刀切桃子,一边问阳平王,尚书右丞辅佐仆射,掌钱谷事不假,但更多是审核纠察,并不干涉具体事务,这和直接打理财政可不是一回事。

王虎臣就是王太妃的兄长王虎,两年前升任了度支尚书,在建元帝的支持下,与郑平联手将一直阻碍改制的前任大司农赶去了太常,郑平步入九卿之列。而后与王虎联手主持了财权的分割,度支属更名户部,成功将掌握天下户口的权力从大司农手中夺了过去,司农寺则转为了专掌天下农事的技术部门。

秦琬虽然和王虎不熟,但只看对方在户部扩张的过程中凌厉手段,王虎的能力便差不到哪去。

让她这没有半分理财经验的人去越过专业人士打理财政,秦琬也只能想到有人贪污到建元帝都看不下去的地步。可王肃致力于整肃吏治,尚书省又在他眼皮子底下,王虎哪来这么大的胆子?

“陛下的意思,是让你将朝廷这几年的财政状况梳理一遍。”

阳平王道:“陛下这几年看司农寺的奏表,其中的图样干净利落,教人耳目一新,便有意将户部的账册也理一遍。但先前户部只是度支属,前任大司农又颇有名士之风,司农寺的账册同样一塌糊涂,两司本就不和,陛下本想将此事交给王虎臣,只是去岁还未下旨便因故搁置。如今你既然来了,交给你倒是正合适,也让你有个立威的机会。”

秦琬并未一口答应下来,她身上还有一个起草周国改革纲要(内部传阅版)的任务,周国又是显而易见的草台班子,账目的混乱程度只怕比老城区的积年电线还乱,万一再发现什么平不了帐的漏洞,料理起来又是一桩麻烦事。

她忍不住阴谋论了一下,难道建元帝是想把她往孤臣的路上逼?

就算改革得罪人不可避免,也不是这么个得罪法。

她心中的怀疑在建元帝给她加庶子一职时达到顶峰,庶子是太子属官,通俗来说,就是太子的散骑常侍。

但联想到越厉王登基之后大力提拔东宫属臣的举动,秦琬又将心中的怀疑按了下去,建元帝还不至于没上桥就拆桥。

她前脚在朝堂上为长乐王说话,后脚就被建元帝加了个东宫的官职,很难说对方是不是在借此向朝臣传达什么信息,以免再发生皇甫济那样的误会。

而阳平王所说的梳理账册一事,建元帝也有自己的解释。

“这些年府库充裕,诸将求战之心渐切,总不好置之不理,何况兵卒久不临战难免怠惰,诸将之请也在情理之中。郑伯安又屡屡上奏,请求修缮邵西水利,此举关系民生不可轻忽,却耗费甚巨。朝廷又要留出赈济备荒的粮食,各种抉择,我必须要一份足够详实的账册做依据,却不是为了借故整肃朝臣。”

言下之意便是让秦琬不要怕得罪人,就算查出来什么她也不会。

话说到这个地步,秦琬不答应也得答应了,她无奈拱手:“事关重大,非臣一人所能处理,臣请陛下许臣之佐官参议。”

秦琬还要再保证自己会仔细选人,做好保密工作,并做好了如果建元帝不放心,她就提议让禁军协从护卫的准备,结果话才出口建元帝便摆手准了,并让她不要再拿这些小事请示他。

秦琬无语片刻,第二次进谏:“财政为庶政之母,一国财报岂可轻易流出!若是臣之僚属别有异心,使别国窥探到我国虚实怎么办?”

只把籍册藏得严严实实有什么用,回头哪个官员把机密文件带回家随手一丢,看到的人不知凡几,之前的功夫都是白费。

“小小年纪,怎么这般多疑。”建元帝扶额笑道,“你对着自己的僚属都心存猜疑,怎么能使对方真心为你效力?”

行吧,秦琬无语,晋王看人果然有一手,建元帝都当了这么久皇帝,居然还信只要先付出信任就会收获同等回报这一套,果然没怎么经历过社会毒打。连她这个自认为只有理论知识的学生都比对方有警惕心。

“防微杜渐,方为君臣保全之道。”

秦琬忍住了举本朝例子戳建元帝痛脚的冲动,只挑了几个前几朝因为处事不严被敌方窥探到虚实以至于身死国灭的例子,又按照高考作文的标准列举了几个正面例子来佐证观点,顺便点出了建元帝今晨那份手诏的问题——没用印。

没用印的手诏,守将都敢开门,万一有人心怀不轨呢!

端门可是太极殿最后一道防线!怎么防务如此松懈!

忘了当年高祖时造反的卫大将军秦涟,险些攻入端门把病重的高祖和时为太子的越厉王一道砍了的事了吗?

罚!必须要罚端门守将!

当然,她作为直接受益者、事件的源头,也要罚!

不罚不足以整肃纲纪!

秦琬洋洋洒洒说了一堆,最终以再不整改,大周吃枣药丸结尾。

万万没想到自己一句话引来秦琬一篇八百字小作文,建元帝不怒反笑,一边让人赏秦琬锦缎二十匹,一边承认错误:“手诏一事是朕疏忽,端门将士不过听命行事,怀琰值宿门下更是因朕之故,本不该罚。户部与司农寺积年账册一事,怀琰既有心,便于司马门内另择一处屋舍以作公务之用,由司马门守将安排护卫。”

给言之有物的进谏者赏赐布帛是皇帝鼓励进谏的重要手段,因此秦琬并未推辞。

至于新的住处,则随着为她t加庶子一职的旨意一并下发,而秦鹤则与魏赵燕三王几个堂兄弟挤在了一份诏书上。

大概是为了方便她上下班,建元帝直接在西掖门外给她找了个宅院,不论是往神虎门参加大朝,还是自西掖门到门下省或尚书省处理公务,走得都是直线。而宅院的原主人,正是那个扬言要砍了王肃却被建元帝砍了的韦蕤前准岳父。

秦琬去看了一眼,建元帝应是早有将没收宅院重新分配的意思,新家虽然比不上秦琬在高阳的郡主府,但建筑维护的还算不错,只不过里面凡是与金(属)漆织物及昂贵木材沾点边的东西都被充公了,现在大概已经被建元帝重新赏赐给其他人了。

由于要给属官留出办公的地方,秦琬同少府官员点出了几处前院的院落,叮嘱他们不必布置家具,这几处她要亲自布置,余下的地方则由少府负责装修。

在新王府装修好之前,秦琬必然要一直住在门下省,她先后给晋王以及留守高阳的王太妃、窦显、赵洛及庆破胡等人去了信说了大兴的情况,又叮嘱花令萱、冉明彻等人稍安勿躁。

确定将高阳安排妥当后,秦琬方才放心投入纲要的书写中,她当然可以直接照搬魏晋隋唐的官制,但与官制配套的是底层军制与税制,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虽然宏观上的时代接近,但实际情况足以称得上天差地别。

别的不说,不同族属之间的仇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前番建元帝为了解决杏城的燕王,将姚盛调往杏城之北言榆二郡,姚盛启程的消息传至两郡,原本还在观望的姚氏部众立刻从背后给了燕王一刀,而余下的羌人部落也在姚盛到任拜访后加入其中。

要知道这两郡可是有朝廷任命的郡守与都尉的,但在当地羌人的眼里却比不过一个多年前的旧主,姚氏旧部如此就罢了,真正让人胆寒的是在当地羌人部落中也是如此,其中以族属分别敌我的意味十分明显。

这之间的隔阂,没有三代人的功夫,根本消失不了。

甚至于在当前这种任由对方聚居而不加以干涉的躺平式治理下,三代能见效都算烧高香了。

但建元帝先前离散部落的政策还是有效果的,起码这些年姚氏送往高阳的骨殖,已经全都来自更北边的铁弗匈奴了,其中弃牧从耕的转变十分明显。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