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雪尽峰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7章

第67章

王肃方一进殿,便见建元帝眉头紧锁,一手擡手按着太阳穴,一手拿着奏疏,他关切道:“陛下这是怎么了?若是玉体有恙,便传太医令来看看,莫要仗着年轻硬挨,讳疾忌医要不得。”

“不妨事。”

建元帝示意王肃到自己身边来,将手中的奏疏递给他,无奈道:“景穆从前说我只会娇惯孩子,怎么换了你也由着她胡来?等高阳与瀛阳的事情传开,只怕邵西豪族人人自危。”

王肃接过奏疏,看完之后笑道:“贾氏私藏兵甲,却只是罚没家产,族人分毫未损,甚至还能照常做官,已经极宽容了,料想邵西豪族也说不出什么不对来。便是他们想借机生事,贾氏又怎么肯和他们一起唱双簧。”

“至于瀛阳,公主一至,百姓便夹道相迎,可见并无作乱之心,只是打死了一个强抢自家妻女的登徒子,再不能更合情理。”

“果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景穆和怀琰通信久了,也染上怀琰诡辩的毛病了。”建元帝笑着点了点王肃,“景穆所言虽然有理,但此事非同小可,还是得到朝会上议一议。今日只有你我君臣二人,你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怀琰的法子虽然不好用在邵西豪强身上,但与陛下离散部落之举相配却极好。”

这与他想的一样,只是不知道怀琰舍不舍得,将她精心培养的女官往边地放,建元帝颔首示意王肃接着说。

“何况有部曲反噬主家投向朝廷之例在前,朝廷若要清查隐户,阻力也会少上许多。”说完了好处,王肃话锋一转,又说起遗漏之处,“只是清查隐户,必然要计户授田。若仍旧依户收税,各家田亩多寡不一,一年税赋却相同,本就不甚公平。如若遇到灾变,田亩多者自然能兼并田亩寡者,若佃客之制不改,隐户便永远不会消失。”

“景穆的意思是,依魏时制度计亩而征?”

建元帝沉吟片刻,斟酌道:“邵西的无主荒地不少,授田自然不成问题,只是具体的田亩数还要叫上郑伯安一起参详。如今邵西的农官在各处促种,耕作之法与从前大不相同,若所授田亩过多,百姓照顾不过来却还要计亩收税,便成了害民之策。”

王肃道:“陛下所虑甚为周全。”

“只是这佃客之制,”建元帝皱眉道,“佃客若要保留户籍,每年便要按制纳税服役,他们本就租种他人田地,服役也就罢了,又哪来的余粮缴税?”

可只是服役的话,朝廷同样可以通过征发豪强僮仆的手段达到目的,甚至还会因此收获爱惜民力的美名,一旦给了佃客“民”的身份,再征发力役时便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收不上来税,拉人服役出了事还会被骂,傻子才干这种事。

“况且官吏勋贵依品免税,若做了佃客依旧是民,难道不会有百姓将自家田地献于权贵以求免税吗?这分明是在鼓励兼并。”

如果秦琬在场,一定会称赞建元帝慧眼如炬,因为佃客与地主同属于民正是宋朝时正式产生的制度,而宋朝不抑兼并也是出了名的。

“这些弊端都能尽力规避,但比起好处来说,兼并又算得了什么?”王肃笑道,“佃客尽在民籍,豪强又怎么敢肆无忌惮的豢养部曲。”

而失去了部曲,所谓的豪强相较于朝廷而言,也只是更肥的羊罢了。

当然,这样的法子只能用来约束普通豪强,真正势大的人总有法子绕开律法行事,但比起遍地是石头,只有一块大石,显然更好应对。

“景穆的规避之策呢?”建元帝追问。

王肃正色道:“高阳郡主向陛下献策,臣岂能先郡主告知陛下,陛下不妨等郡主入京之后再行垂询。”

建元帝道:“怀琰的应对之策尽在奏疏之中,但此法耗费巨大,我这才有此一问。”

王肃无奈:“世上哪有处处完美的法子。”

行吧,建元帝惋惜地收回目光,推行德政总是要花钱的,好在从高阳的情况来看,这钱花得不算冤枉。

“那景穆便拟招吧,让高阳郡主进京亲自向朕解释。”

建元帝笑着补充:“究竟为何姑息谋逆之人?”

从建元帝处出来,王肃看了眼天色,转而去了李辰府上。

这几年建元帝与王猛联手整顿朝堂,李辰除却建元帝初登基时兼理了部分朝政,后面便一直专心带兵,如今正任卫大将军一职统帅禁军。

如同庆破胡始终对赵洛保持尊敬一样,王肃对李辰的主动退让同样抱有敬意,并未因为李辰不在中书省和尚书省就有意消解李辰对两省的影响。

这次的改革是大事,他与建元帝筹备良久,但从最初的清查隐户到如今的更改税制,其中变化极大,他必须亲自告知李辰。

得知王肃过来,李辰特意让人冲泡了今年的新茶招待,笑道:“我一向喝不惯茶叶,偏偏高阳郡主年年都要送,若非景穆时常来,我家中那些茶饼迟早要发霉。”

知道李辰是在说笑,王肃也没有一上来就说正事:“肃也只是喝着提神而已,偏怀琰不知从哪请来的高人,那本茶经写得极有禅意,如今世族雅宴清谈,若不以茶相配便成了人间浊物,不知教怀琰用这些树叶子骗走了多少钱去。”

“郡主知道你这个老师背后这样说她,怕是要伤心了。”李辰抚掌笑道,“我先前听陛下说有意征郡主回朝,以郡主这些年经营高阳的成效,便是做个户部尚书也绰绰有余。”

王肃连连摆手推辞:“云龙兄莫要说笑,怀琰才闯了祸事,回京之后不被治罪都是陛下宽容。”

李辰道:“郡主行事一向有章法,景穆何出此言?”

王肃叹着气将高阳的事说了,朝李辰拱手道:“陛下欲借此肃清邵西,怀琰只□□日便能抵京。届时正赶上朔日大朝,还望云龙兄替肃那不成器的学生周全一二。”

“些许小事,倒教景穆亲自跑一趟。”

李辰痛快应下,又要留王肃在家中用饭,王肃借口公务繁忙离开,路上正巧遇见丹阳王进宫面圣。

让丹阳王去高阳传旨,这是生怕有人会错了意。

丹阳王是高祖第十子,为人谦恭谨慎,当年越厉王在时他因为年纪尚小没有出镇地方,等到建元帝登基,他越发沉迷经义,建元帝几次要授予他刺史之职,t都被他态度强硬地推辞了,如今只在中书省挂了个中书舍人的职位,正是王肃这个中书令的直系下属。

根据王肃这几年的观察,丹阳王可谓将混日子贯彻到了极点,分给他的活从来都是卡点完成,每天从不在中书省多待一刻,遇上大雨大雪还要告假,日子过得比建元帝还潇洒。

不过丹阳王一向知道轻重,平时摆烂也就算了,建元帝这次让他去传旨干系重大,他方一出宫便回家收拾了行礼,轻车简从一路快马,仅用了四天便到达高阳。

“叔父一路辛苦,可要先沐浴歇息?”

秦琬亲自给丹阳王牵马引路,引得丹阳王诧异地看向她。

早年越厉王在时,他虽然是皇帝的兄弟,也不能时常进宫,对这个侄女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知道是个早慧的孩子。

等秦琬离京之后,和他的交流更是只剩下一年四时的节礼。但看秦琬在高阳的行事,胆大妄为的程度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她面对长辈时会是这样谦逊有礼的做派。

不过此时不是纠结秦琬性格的时候,他道:“陛下催得急,还是先宣旨吧。”

“也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