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不能杀
而此时,在东市的中心,太阳已经西斜,曹丕站在那“仁义木”下,正准备开口说话。
结果,旁边玩耍的小孩抢先一步,奶声奶气地说:“我乃五官中郎将曹丕。。。”引得周围的士兵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曹丕无奈地摇了摇头,心想今天这开场白是被抢得彻底了。
他清了清嗓子,正式开腔:“今有丞相府属臣徐庶,因母命难违,南归荆州,虽情有可原,但终究是叛国之举。校事府校事游离,在执行公务时,念及徐庶孝心,擅自将其释放,此乃大罪。但本将念及游离往日之功,愿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而在司马懿的府邸,柴房的门口,游离看着司马懿和张春华,心中满是感激与决然。
他开口说道:“仲达,夫人,这三天来,你们为我担惊受怕,我真的非常感激。
但一直躲在这里,像只老鼠一样,我心里实在难受。我不想再这样躲躲藏藏地过日子了。
夫人,虽然你心里对司马懿有诸多不满,但我相信他的判断,也相信他是真心为我好。我决定跟他去见五官中郎将,或许,这真的是我重新开始的机会。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果我真的有什么不测,那也是我的命数。”
张春华听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紧紧抓住游离的手,声音哽咽:“游离大哥,你不能这么轻易相信他。司马懿现在可是曹家的人,他们父子之间的争斗,复杂得很,你怎么能确定你不是他们手中的一枚棋子呢?你不能跟他走!”
司马懿看着两人,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说清楚:“春华,你冷静点。我理解你的担忧,但请你相信我,也相信中郎将的诚意。他设立仁义木,就是为了给游离兄一个机会。游离兄跟我去,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我们目前能想到的最好出路。”
张春华内心充满了矛盾,她既担心游离的安全,又不愿看到司马懿被误解。
她泪光闪闪地看着司马懿,声音颤抖:“司马懿,我。。。。我求你,一定要保证游离大哥的安全,不能让他有任何闪失。”
司马懿转过身,目光坚定:“春华,我向你保证,我会尽我所能保护游离兄。
但我也必须说清楚,我不能保证曹操会怎么做,我只能保证我会去争取最好的结果。”
此时,东市路口已经渐渐安静下来,天色越来越暗。
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了橘红色的余晖,原本在广场中央嬉戏打闹的小孩子们,一个个被心急如焚的家长们牵着小手,依依不舍地带回了家。
这时,曹丕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显得有些坐立不安,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咚咚”声,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他反复思量着自己的计划,不知道这步棋究竟能不能走对。
这个主意到底能不能奏效?
随着天色越来越暗,广场上不知不觉间聚集了一大群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了这里。
有附近的居民,有路过的商贩,甚至还有好奇的孩童。
就连平日里忙于政务的朝中官员,也忍不住停下脚步,在远处好奇地张望。
他们或站或坐,或远观或近看,都在等待着这场“仁义”的审判。
人群里开始有了低语声,像是微风拂过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大家都在猜测曹丕的用意。
“哎,那个人是谁呀?”
“哦,那不就是曹丕嘛!”
“曹丕?他就是曹操丞相的儿子?”
“对对对,就是他!”
“瞧他一大早就在这里等着,肯定有大事要发生。”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都伸长脖子,生怕错过这场突如其来的好戏。
就连那些刚刚被家长带回家的孩子们,也按捺不住好奇心,匆匆扒了几口饭,又溜回广场,加入了这热闹的人群。
曹丕能感受到这股压力,但他也知道,自己必须等。
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魁梧、面容坚毅的男子——游离,拨开人群,大步流星地向台前走去。
曹丕见状,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然而,台上的士兵们却紧张地拔出了刀剑,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都别动!”
曹丕猛地站起身,声音坚定而有力,他迅速扫视了一圈士兵,然后果断地命令道,
“都退下!”
士兵们面面相觑,最终还是服从了命令,缓缓收起了刀剑。
游离见状,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佩剑扔给了一旁的士兵,然后大步走上台去。
他深吸一口气,朗声说道:“我游离虽是一介武夫,但也懂得‘仁义’二字的价值。
公子以仁义之名相邀,我岂能不来?今日,我特来投案自首,甘愿接受一切惩罚。”
话音刚落,台下的人群爆发出了一阵惊呼声。
老百姓们眼见着游离那番撩起衣襟,跪倒在地,静待惩罚的凄楚模样,纷纷不约而同地大声呼喊起来,声音里满是恳求和不忍:“千万别杀他啊!”“是啊,不能杀,不能杀!”这声声呼喊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这不仅仅是对游离一人的同情,更是对“仁义”二字的深深敬仰。
曹丕站在人群前,望着这群情绪激动、心意相通的百姓,他深吸一口气,稳定了情绪,大声回应道:
“乡亲们请放心,我曹丕以仁义之木为誓,游离若有不测,我必以血溅此木,以证我言。
请大家放心回去,明日此时,我们再次相聚,定有好消息传来。”
“多谢公子大恩!”
“真是菩萨心肠,多谢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