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互相伤害
吴国。
"传魏国使者司马懿,觐见!"随着一声浑厚的传唤,殿内气氛骤然凝重。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斑驳地洒在光洁如镜的地面上,添了几分暖意,却也掩不住空气中弥漫的紧张。
司马懿身着华丽官服,步履稳健,身旁紧随着男装的张春华。
两人将鞋子置于殿外,踏着大步步入金碧辉煌的殿内。
两旁的大臣们目光炯炯,纷纷侧目,审视着这位来自魏国的重臣。
司马懿微微欠身,声音沉稳:
“下官,魏国行军司马司马懿,奉吾王之命,特来向镇辅江南的将军致意。”
他的目光穿过人群,落在了高坐主位、气宇轩昂的孙权身上。
孙权面含微笑,眼神深邃:
“自建安十三年以降,我东吴与魏国数次交锋于江夏,虽战火连绵,然孤对魏王曹操之风采,却是一直心向往之。
今闻魏王驻军樊城,未能亲见,实为憾事。”
司马懿闻言,朗声道:
“吾王深知将军心向汉室之诚,特遣臣,奉上天子册封圣旨。
天子加封将军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并赐南昌侯之爵,望将军能与我魏国携手,共讨逆贼,请将军摆香岸,领旨。”
殿内一时静默,众大臣面面相觑,神色各异。
就在这时,张昭霍然而出,步入场中,直面司马懿:
“下官张昭,斗胆请问,此道圣旨,究竟是天子亲笔,还是魏王之意?”
司马懿神色自若,回答道:
“既是天子之旨,自然出自天子之手。”
张昭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几分愤慨:
“如今天子被困许都,魏王以天子之名,行号令诸侯之实,此乃天下皆知之事。
如此圣旨,我主岂能轻易受之?”
司马懿轻轻摇头,慷慨道:
“先生此言差矣。昔日天子流离失所,四海之内,无人敢伸援手,汉室几近覆灭。
是吾王挺身而出,以礼相迎,筑宫室以安养之。
魏王亲率大军,冲锋陷阵,平定叛乱,招抚四方,方有今日中原之安定。
若非魏王,天子何以安坐朝堂,天下何以太平?
先生言及‘囚禁’二字,实属大不敬,不忠之心,昭然若揭。
敢问先生,昔日天子危难之际,先生又在何处?”
张昭闻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竟一时语塞,殿内气氛也随之变得微妙。
司马懿缓缓说道:
“昔日董卓祸乱朝纲,十八路诸侯群起而攻之,其中,唯有将军之父,与我魏王并肩作战,血染沙场,誓要还天下一个太平。
将军之父与魏王,更是歃血为盟,共誓扶持汉室,那份情谊,魏王心中从未忘怀,时常追忆。
先生今日质疑魏王,岂非质疑将军之父的忠诚与决心?
您这是要将军陷入不孝的境地吗?”
张昭眉头紧皱,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耐烦:
“我所说乃今日之事,过去的事,岂能一概而论?你又何必揪着不放?”
司马懿微微一笑,从容不迫:
“古人云,为人子女者,当继承并遵循父辈之道,此乃孝道之根本。
昔日孙将军之父受天子之命,讨伐逆贼,今日孙将军同样受天子册封讨伐逆贼。
二者皆是正义之举,何来不妥?”
孙权在一旁,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心中暗赞司马懿的口才:好一张锋利的嘴,倒是要看看你还能如何辩驳。
他笑道:“孤若要讨伐逆贼,却不知这逆贼究竟是谁呢?”
司马懿微微欠身:“荆州,关羽。”
孙权闻言大笑,殿内众大臣也随之哄笑。
孙权笑声中带着几分戏谑:
“寿亭侯关羽,那可是天子亲封的汉室忠臣,而荆州,历来便是我江东的故土,怎会有自家人讨伐自家人的道理?”
司马懿不慌不忙,步步紧逼:“
原来这荆州乃是江东故地呀,那为何荆州的土地税赋,皆归关羽所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