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你如何明白我心中的苦处?
卞夫人气得浑身发抖,她猛地一拍桌子,那声响在寂静的殿内格外突兀,桌上的茶盏都被震得微微晃动,茶水险些洒了出来。
她怒目圆睁,瞪着跪在下方的曹丕,大声质问道:
“你倒是说呀!子文这次是犯了错,你罚他也就罢了,可子建那是功臣啊!若没有他,你何来的洛阳?你怎可如此对待自己的兄弟!”
她心疼两个儿子。
曹丕低垂着头,跪在地上,神色平静:“若不是因为他,崔琰、荀彧二位重臣,如今还能安稳地在朝堂之上,为我大魏效力。”
卞夫人听闻此言,气得胸口剧烈起伏,她抬手拍着自己的胸口,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悲愤道:
“我知道你恨他,你心里怕是连我也一并恨着了,是不是?你若觉得我这个做母亲的碍事,你让我跟他们一起走好了,眼不见心不烦,省得整日为你们兄弟几个操心,却落得这般下场!”
曹丕低下头,神色淡淡的:“儿臣不敢。”
就在这时,内侍进来传话:“禀太后,御史中丞司马懿求见。”
卞夫人平复了一下情绪,抬手擦了擦眼角的泪痕:“快请。”
“是。”内侍领命,转身去传司马懿。
不多时,司马懿屈身走进殿内,见到卞夫人,当即恭敬地跪拜在地:“洛阳之乱,臣,难辞其咎,特来向太后请罪。”
卞夫人微微抬手,声音温和:“爱卿这是哪里话?是我那两个不争气的儿子胡闹,才惹出这诸多事端来。爱卿是救了他们,也救了魏国。
老身明白,若换了子建即位,以他的品性和才学,想必他也会这么做,若换了子文那个莽撞性子,国家还不定变成什么样。
如今魏国能安稳如初,爱卿功不可没,快平身吧。”
对司马懿的表现,还是颇为认可的。
司马懿谢恩起身,卞夫人又招手让内侍端出来一个托盘,托盘上堆满了色泽鲜艳、质地精良的布料::“来呀,端上来,这是一点心意,权当是慰劳爱卿这段日子的辛劳了,这些就当是老身的一点谢礼。”
司马懿赶忙躬身推辞道:“国家平安,多亏太后圣明,臣万万不敢领受此等厚礼。”
卞夫人却执意要给,说道:“你还需辅佐新君,如今这国家刚经历动荡,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往后的路还长着呢,你就莫要推辞了,收下吧。”
司马懿见卞夫人如此坚持,便再次跪拜谢恩道:“谢太后赏赐,臣定当竭尽心力,辅佐新君,不负太后所望。”
卞夫人微微点头,说道:“下去吧。”
司马懿再次行礼,而后退下。
卞夫人这才又看向曹丕,脸上的神色依旧带着几分不悦,冷冷地说道:“你也下去吧,好好反省反省自己,莫要再让为娘的操心了。”
曹丕行礼告退。
没过多久,内侍又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托盘之上放置着两件大氅。
那大氅的材质看着极为厚实,绒毛顺滑,在烛火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一看便是极为保暖之物。
卞夫人缓缓起身,她的目光落在那两件大氅上,眼中满是慈爱。
她伸出手,轻轻摩挲着大氅的面料,她对着身旁的内侍吩咐道:“去,快追上彰儿和植儿,把这两件大氅给他们送去。今夜寒冷,别让他们冻着了。”
“是。”内侍恭敬地应了一声,而后端着托盘,快步退了下去,脚步声在寂静的宫殿廊道里渐行渐远。
出了殿门后,他与司马懿一同来到铜雀台上。
曹丕静静地站在城楼上,凛冽的夜风吹拂着他的衣摆,发出猎猎声响。
他的目光越过重重宫阙,遥遥望向远方。
沉默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喟叹道:“那里就是父亲的寿陵,父亲临终前,都与你说了些什么?”
司马懿跟在他身后,躬身答道:“先王曾说,若是子桓、子建公子想他了,便可到这铜雀台上,望向他的陵墓,每逢正旦十五,可在台上载歌载舞,也好与先王同乐。”
曹丕微微苦笑,眼中满是落寞:“父亲一世,纵横捭阖,逆天下之势而行,从不信这所谓的天命。
我曾以为,这乱世,会在父亲的手中终结,我也曾满心期待,想着自己坐在太子的位子上,定要有所建树,让父亲看到,他没有选错人。
可没想到,这一切来得如此之快,如今诸多变故,早已超出了我的预料,而我,似乎也没能如自己所愿,做出一番丰功伟绩来。”
说着,他的眼眶泛红,心中满是遗憾遗憾与伤感。
司马懿试图安抚曹丕:“大王,先王在立大王为太子之时就明白,他没有选错人。大王您自登基以来,也是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诸多举措皆是为了我大魏的长治久安,先王泉下有知,定会欣慰的。”
曹丕却不为所动,眼中滑落一滴泪:“你不明白,你如何明白我心中的苦处?这其中的无奈与心酸,又岂是旁人能轻易体会的?”
说罢,曹丕甩袖转身,落寞的走入内殿,边走边吟诵道:“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声音里透着无尽的惆怅。
司马懿愣了一下,随后跟了几步,疑惑地问道:“大王,为何吟诵子建公子的铜雀台赋啊?”
曹丕停下脚步,抬手擦了擦眼角:“建安十七年,我与子建,一起陪同父亲登上高台。那时父亲命我们每人作赋一篇,如今想来,还是子建写的好。”
司马懿劝慰道:“先王生前或许是偏爱子建公子一些,可大王您也不必为此耿耿于怀。如今大王已贵为君主,此刻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当以国事为重才是。”
曹丕却抬手制止司马懿继续说下去,他一脸疲惫地说道:“你回吧,我累了,今日不想再多说了,你且退下吧。”
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内殿深处,只留下司马懿站在原地,无奈地叹了口气,而后缓缓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