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卷一南山经 - 山海经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山海经 >

第2章卷一南山经

第2章卷一南山经《南山经》由《南山一经》、《南山二经》、《南山三经》三部分组成,它记载了位于南方大地的三十九座山,以及以它们为中心的河流、动植物、矿物等的分布情况。这些山脉的走势是由西向东的,它们呈现出一种由内陆向海洋的递进态势。

为何《山海经》以南方为文字叙述的起始,而不是以现代人熟悉的北方中原地区?学者们推论说:在方位上,较为古老的地图一般按照“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来绘制,所以《山海经》先从南方开始是顺理成章的。

南山一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1),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2),其状如韭而青华(3),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gu)而黑理(4),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5)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xing)狌(6),食之善走。丽麂(ji)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7)疾。

【注释】

(1)招摇之山:即招摇山。之,作助词用,表示领属或者修饰的关系,无实义。《山海经》中,在介绍山川、树木等的时候,多采用这种方式。下文不另注。(2)焉:于之,于此。《山海经》中“焉”字有大量这类用法,下文不另注。(3)华:即“花”,同音同义。(4)榖:构树,树皮可以造纸。理:纹理。(5)禺:一种长尾猿猴。(6)狌狌:即猩猩。(7)瘕:腹中结块或长寄生虫的疾病。

【译文】

《南山经》的第一列山系是鹊山山系,它的第一座山是招摇山。招摇山屹立在西海岸边,山上桂树很多,金属矿物和玉石也很丰富。山中有种形状像韭菜、开着青花的草,人们称它为祝余,并拿它充饥解饿。山上还有一种树,形状像构树,纹理是黑色的,被称做迷榖。它开花时光华照耀四方,人们把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耳朵是白色。它能匍伏爬行,也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它被称为狌狌。吃了它的肉,人便能走得飞快。丽水从此山发源,向西流入大海。丽水中有种叫育沛的东西,人们佩带着它,腹部就不会生肿块。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niu)阳之山,其阳(1)多赤金(2),其阴多白金(3)。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4)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5),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i)(6)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7)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8)。

【注释】

(1)其阳:指山脉面对阳光的一面,又称为山南;下一句中“其阴”指山脉背对阳光的一面,又称山北。《山海经》中“其阳”、“其阴”出现多次,下文不另注。(2)赤金:纯金或黄金。(3)白金:白银。这里指未经提炼的银矿石。(4)文:同“纹”,斑纹、花纹。(5)谣:歌唱。(6)虺:古书上所说的一种毒蛇。(7)判:劈开、分开。(8)为底:治愈脚上的老茧。为:治疗、治愈。底同“胝”。

【译文】

(即翼山)往东三百七十里,有一座杻阳山。杻阳山山南盛产黄金,山北则盛产白银。杻阳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叫鹿蜀,它白头红尾,外形像马一样,身上的斑纹像老虎。鹿蜀的吼声像人唱歌。穿戴上它的毛皮,人们将多子多孙。怪水从此山发源,向东流入宪翼水。怪水中有不少暗红色的旋龟,它们的形状像普通乌龟,却又长着鸟头、蛇尾。这种旋龟的叫声像劈木头时的响声,佩带上它,人的耳朵将会不聋,同时也能治愈脚底的老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o)(1)。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gu)(2)。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海注于即翼之泽(3)。其中多赤鱬(ru),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4)。

【注释】

(1)雘:可作为颜料的矿物。(2)蛊:古代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叫蛊,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此处指施展巫术等蛊害别人。(3)泽:湖泊。(4)疥:即疥癣、疥疮,一种皮肤病,由疥虫寄生而引起,令人痛痒难忍。

【译文】

(基山)往东三百里,有一座山叫青丘山。此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则多出产青雘。青丘山中活动着一种九尾野兽,它的形状像狐狸,吼声像婴儿哭喊,这种动物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人将不会受到蛊毒的侵害。青丘山中还栖息着一种禽鸟,人们称其为灌灌,它的外形如斑鸠,而叫声像是人在斥骂。把灌灌的羽毛插在身上,人就不会受到迷惑。英水从此山发源,向南流入即翼泽。即翼泽里生长着叫声像鸳鸯的赤鱬,它形状像鱼,却又长着人的面孔。吃了它的肉,人便不长疥疮。

南次二经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ju)山,西临流黄,北望诸(pi),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1)。有兽焉,其状如豚(2),有距(3),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xiàn)(4)则其县多土功(5)。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6),其音如痹(7),其名曰(zhu)鸟,其名自号(8)也,见(xiàn)则其县多放士(9)。

【注释】

(1)丹粟:粟米一样的丹砂。(2)豚:猪,此处指小猪。(3)距:雄鸡等跖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此处指鸡爪。(4)见:与“现”同音同义,指出现。(5)土功:土木工程。(6)鸱:一种常见的凶猛鸟类,别名很多,如鹞子、鹞鹰、老鹰、鸢鹰等。人手:这里并不是指它长着人手,而是指它的脚爪有蹼,像人手那样。(7)痹:闷,气闷。(8)其名自号:叫声像是在呼叫自己的名字。(9)放士:文臣士子被流放。

【译文】

《南次二经》里的第一座山,人们称之为柜山。柜山西边临近流黄,向北可以望见诸山,向东可以望见长右山。(也有学者认为“望”是“接近”的意思。下文多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采取较为普遍的翻译。)英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南流入赤水,英水中蕴含着很多白色玉石,还有很多粟粒般大小的丹砂。柜山中活动着一种野兽,它的外形像小猪,但又长着一双鸡爪,它叫的声音如同狗叫,人们称它为狸力。哪个地方出现狸力,哪里就一定会有繁多的水土工程。柜山中还栖息着一种鸟,它的外形像鹞鹰,但又长着人手一样的爪子。它啼叫的声音如同痹鸣,人们称它为鸟。鸟的鸣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里就一定会有众多的文士被流放。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1)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2),见则郡县大水(3)。

【注释】

(1)禺:猿猴的一种。(2)吟:呻吟。(3)大水:发大水,引起大水灾。

【译文】

(柜山)往东南四百五十里,是长右山,没有花草树木,但此处多水。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却长着四只耳朵,人们叫它长右,它的叫声如同人在呻吟。长右在任何郡县一旦出现,那儿就会发生洪水灾害。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1),东望诸(pi)。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zhi),是食人(2)。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ci)鱼(3)。

【注释】

(1)具区:学者考证为如今江苏省境内的太湖。(2)是食人:吃人。“是”在此处可以不译,它的作用是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3)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近海的鱼类,头长,体扁。也有人认为它的读音为zi。

【译文】

(句余山)再往东五百里,坐落着浮玉山。从浮玉山上向北望,能看见具区泽;向东望,能看见诸水。浮玉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老虎,却长着牛的尾巴。它的叫声如同狗叫,人们称它为彘,是能吃人的。苕水从这座山的北麓发源,向北流入具区泽。苕水中生长着很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会(kuài)稽(ji)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fu)石(1)。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ju)(2)。

【注释】

(1)砆:“玞”的通假字,指质地、色泽像玉的一种石头。(2)湨:湨河,古水名,这条河在今河南省境内。

【译文】

(成山)再往东五百里,有座山叫会稽山。会稽山呈四方形,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玉石,而山下则盛产砆石。勺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湨河。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1),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2)。

【注释】

(1)博石:一种用来博子的石头。博:古代的一种棋戏。(2)次:临时驻扎和住宿。

【译文】

(鹿吴山)再往东五百里,有座山叫漆吴山。漆吴山中没有花草树木,它盛产可以用作棋子的博石,但不出产玉石。漆吴山位于东海之滨,远远望去,这座山就如同一大片丘陵。这座山上有光影闪烁,忽明忽暗,那里应当是太阳停歇之处。

南次三经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si)(1),多象。有鸟焉,其状如(jiāo)(2)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qu)如,其鸣自号也。泿(yin)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3),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4),可以已(5)痔(zhi)(6)。

【注释】

(1)犀:哺乳动物,形状大略像牛,有角生在鼻子上。产于印度一带的犀牛品类,只生一只角;产于非洲的品类,则有两只角。古代中国人认为犀牛是一种灵兽,它的角可用作名贵药材,因而大肆杀戮,现在中国境内犀牛已经灭绝。兕:雌性的犀牛。(2):一种鸟类,像野鸭子。(3)虎蛟:传说为龙的一种。(4)肿:即“痈”,中医指恶性脓疮。(5)已:治疗、治理。(6)痔:痔疮。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译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