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105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临走前,两人交换了联系方式,孙任和陈澄约好,等特道组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去他家做客,好好看看他心爱的小棉袄。
很明显,陈澄想多为冯嘉玉当年的事说几句,可见到他的抵触情绪实在太大,话到嘴边又给咽了回去。
说到底,原不原谅冯嘉玉,是孙任自己的选择,他不能强迫好友去面对那段过去。
送走陈澄没过多久,李鑫也顺藤摸瓜重新联系上了孙任,一通电话打了过来,两人隔着电话叙旧到了凌晨。
挂断电话后,孙任站在客厅阳台默默抽着烟,盯着手机里昔日好友的联系方式,心中浮起一丝感伤。
人的境遇十年便会发生改变,十年是一个小小的轮回。
当年的一切结束得太仓促,为债务而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他丢失了很多东西,遗忘了很多过去,但随着冯嘉玉毫无预兆地突然出现,那些被埋葬的过去,似乎又随着命运的轮回,重新走进了他的生命。
交给外国团队制作的四套机械外骨骼,总算按期交付,完整无损运输到了京市。
交付前对方发来了穿戴可动性测试的视频,工程师穿戴着结实可靠的机甲,完成了攀爬垂直楼梯和打斗的动作,看上去很轻松自在。
到货后,孙任跟在汪铭的屁股后面,抱着朝圣的心态仔仔细细地欣赏了一番。他不禁感叹不愧是全球一流的水平,无论是外观质感的层次丰富,还是关节部位的灵活结实,几乎挑不出毛病来。
他全程观摩了这套外骨骼机甲的设计流程,为了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机甲上有很多花里胡哨但无用,甚至增加操作负担的设计。
比如带有工业感的液压缸、腿部的异形腿杆、能够操控发光的关节等。作为无动力源的外骨骼,这些多余的设计只会增加制作难度,孙任一度怀疑它的可行性,可看到实物时,所有人都不由得为之惊叹。
不愧是花一两百万做出来的东西。
他还沉浸在实物的给人带来的惊艳中,汪铭却满脸愁容地把他带到了办公室。
“孙任,你来看看这个。”
孙任把脑袋凑了过去,电脑屏幕里是一个超大容量的文件,里面是那四套机械外骨骼的零部件制作图纸。
“怎么了?”
他记得汪铭跟他解释过,特道组接下来的工作是拿着外国团队的制作手法,复刻出十来套同样的道具机甲,不仅要减轻重量还要压低成本。
汪铭环抱住双臂,一筹莫展。
“我们拿到国外的授权了,按理来说这些都是他们的商业机密,要不是richard那个工作室和他们老板关系不错,我们都要不来这个授权。”
孙任不解道:“这要到了不挺好的吗,按照他们的方法做不就行了吗?”
汪铭有些痛苦地挠了挠头,“哎呀,我们当初是这么考虑的来着,所以还派了richard工作室的员工去跟着学了嘛,结果……”
“我们想得太简单了,人家的工业化水平已经很发达了,一些道具机甲的核心部件早就实现批量生产了,你来看看这个……”
孙任往前凑了凑,他调出一个肩肘腕关节联动的装置。
“就这么一个东西,人家做出来成本可能已经不到一万美元了,让咱们现学现做,孙任你做非标机械经验丰富,应该能估算到我们现有的能力做它要花多少钱吧?”
孙任皱了皱眉,匆匆一看,就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两倍以上成本吧,而且时间估计也是人家的两倍。”
对此汪铭愁得不行,“就这,可能做出来还没人家的结实耐用呢!外国团队做一套可能售价一百万,交给我们做,原模原样复制下来成本就超两百万了。”
孙任眉心抽了抽,又仔细翻看了那套图纸,“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原模原样复制出来都不太可能。”
他沉默了很久,犹豫开口道:“那,给我们一套的经费呢?”
汪铭心如止水,“五十吧。”
孙任一听心都凉了一大半,“五十万?开什么玩笑呢?”
“最多不超过八十万。”
孙任啧了一声,“这,这他妈可能吗?”
汪铭双手狠狠地搓了搓脸,“没办法也得想办法,总之咱们特道组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还是赶紧开个会吧,看看能不能用土办法给倒腾出来。”
“什么土办法?”
汪铭搓了搓脸,“把材料换成更便宜的呗。”
“再怎么便宜,五十万?”孙任听了一个头两个大,“开什么玩笑。”
接下去的几天,特道组的氛围凝重,孙任白天开车去车间,忙活着机械零件的制作,晚上回工作室和设计组的人沟通商量。
整个团队里他的实操经验丰富,能给出不少关键的建议,汪铭也越发器重他。
一周下来,他整个人都憔悴了不少,好在外骨骼机甲的工作稳步前行着,整个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勉强拿出了一套可行方案。
“这样真的行得通吗?”孙任掂量着手里仿制出的一部分,眉头紧锁,“原版用的可是硬质聚氨酯材料,很结实的,这……”
沟通的过程里,孙任一直坚持尽可能保留金属零部件,但为了减重和控制预算,他们最后用的全是便宜的合成板材和发泡聚氨酯。
“这根本不可能扛得住拍摄的磨损,穿不了多久就全散架了。”孙任抱怨道。
“先不说散不散架。”汪铭苦笑着说:“就这么做下来,五十万的预算还超了呢,而且重量也得有六十斤了,要是女演员体重再轻一点,机甲都能把人给压垮了。”
“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孙任心里无奈,却也只能听组长的指挥。
“咱就先这么做吧,能做多少是多少。”
汪铭一声令下,特道组就按照这个方案开始制作,孙任还是对此保持怀疑,但也好奇,这么生拉硬拽做出来的东西究竟行不行得通。
他每天在车间高强度工作,不光要盯着数控机床,还得把关外包生产的零部件,必要时还得要修改。车间环境杂乱,噪音、喷漆的刺鼻异味、工作强度的骤然加大,他的身体很快就亮起了红灯。
随着工作时间拉长,后腰传来的刺痛感越发强烈,一次他猛地站起身,腰像被硬生生折断了一样,疼得他眼前一黑差点没站稳,要不是汪铭及时扶住了他,肯定摔个狗吃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