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核心军官团 - 崇祯重振大明 - 凤凰北斗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657章核心军官团

“祖上有人牺牲,名列英烈庙、英烈祠的世官等级不降。”“其他英烈之后只要愿意从军,至少册封世袭军士。”

“他们是大明的忠臣,大明只要存在,就与这些人同休共戚!”

这是朱由检作为大明皇帝的承诺,并且打算作为国策长期实施。

他要让将士解除后顾之忧,在战场上敢于战斗——

即使他们不幸牺牲战死了,朝廷也会养着他们的家人,至少册封一级世袭军士,分配五十亩世业田。

为了保证这个措施落实,朱由检嘱咐枢密院、五军都督府、兵部、礼部的主官道:

“英烈庙和英烈祠不但由礼部督导的太常寺管,枢密院、五府、兵部这三个军事衙门,也要参与管理。”

“尤其是五军都督府,虽然不直接管理地方都司了。但是所辖卫所的英烈待遇、武职袭替、优养优给等方面,都要特别注意。”

“五府经历司要有相关档案,维护他们的权益。”

这是他保留五军都督府的初衷,作为世袭贵族、军官、军士俱乐部,维护他们的权益。

勋贵也很乐意在这些方面有发言权,纷纷拍着胸脯答应下来。

他们本就不愿朝廷削减世袭武官,如今皇帝授权后,决定更积极地争取。

文官们刚刚通过设立英烈庙的提议,甚至主动捐钱建英烈庙,对此不好反对。

而且一些人想到社庙里面除了英烈祠外,还有名宦祠、乡贤祠,礼部尚书成基命道:

“臣以为名列名宦祠、乡贤祠的人员,后裔应该有同等待遇。”

“朝廷不止褒扬英烈,还要褒扬功臣、乡贤。”

朱由检听到乡贤就有些皱眉头,说道:

“乡贤标准不定,恐有冒滥之虞。除了名声的褒扬外,不再另外优待。”

“至于功臣名宦后裔,只要愿意去卫所从军,至少授与世袭军士。”

“不愿从军的,同样不给优待。”

说着,他不等文官继续争,就转移话题道:

“之前众卿不愿卫所武官转为金吾卫世官,如今却有一种,朕以为可以转入金吾卫。”

“那就是祖上考取进士、进入名宦祠的,如果不愿意继续从军,朕以为应该允许他们转入金吾卫。”

这是给文官的优待,同时也是给世袭武官脱离卫所的出路——

不想让后代一直服役怎么办?那就争取考进士,造福一方进入名宦祠,就有脱离卫所的机会。

朝堂上的文官、尤其是军籍进士,对此可谓是欢欣鼓舞,认为皇帝果然优待他们。

就连袁可立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的祖上就是在洪武二年以战功授睢阳百户,即使后来转为官宦之家,也一直保留这个世职。

他深知这样的家族早已没人服役,却占据着武官员额。与其让他们赖在卫所,还不如转入不用服役的金吾卫。

至于能不能脱离这件事,袁可立根本就没考虑过。不说皇帝授予他的金吾卫世袭千户,以他在苏州、登州的功绩,几乎可以确定在死后进入两地和家乡睢州的名宦祠。在皇帝这个政策下,必然可以脱离睢阳卫。

其他朝堂上的大臣也是如此,他们大多在崇祯元年的封赏中,获得了金吾卫世官和爵位。有了皇帝的这个政策后,可以更明确地把籍贯转入金吾卫。

朱由检在给文官这个优待后,顺利定下了给英烈之后的待遇。

然后他又提出了第三个不降等,那就是和袁可立祖上一样,在洪武年间得到世职的武官:

“太祖开国、成祖靖难,洪武和永乐年间得到世职的武官,大多在开国、靖难时有功。”

“对他们不必细分,只要留在军中的,一律保留世职,继续与国同戚。”这部分世官约有两三万,或者更少一些——

因为二百多年下来,有些家族会绝嗣,或者从事它业。

尤其是世官中最低级的世袭百户,也是受高级军官压榨的对象。在卫所世官普遍是定额两倍的情况下,有些地方的世袭百户,甚至被压榨得逃亡缺编。

所以二百多年下来,洪武、永乐年间的世官,实际只留下一万八左右。这些家族坚持到现在仍旧从军,朱由检当然要给优待。

袁可立的家族就属于这一群体,再加上他也没想过削减所有世官,所以对皇帝的这个政策,思虑之后出言赞同。

其他文官同样觉得这些人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认可这个政策。

勋贵就更是这样了,他们大多属于这一群体。

洪武世官和永乐世官作为世袭武官的核心,被保留了下来。

朱由检对于此事,也是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些世官别看人数只有世官总数的二成左右,但在世袭指挥这一层面上,他们的占比却能达到三四成。

只要这部分人稳定了,卫所改制纵然出现错误,也不至于闹出大乱子。

就像太祖朱元璋清理勋贵的时候,也特意保留最核心的濠州从军团体——

登极两年以来,他也在不断学习,尤其是太祖、成祖的手段。

三个群体的优待措施定下后,世官中最核心的群体都保留了下来。剩下那些世官,朱由检自然是交给文官处理了。

不过朱由检也没完全放任文官,更不想让他们把武官逼反,继续道:

“前往海外、塞外的优待,在这次卫所改制中要严格落实。”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